李惠平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湖南 衡阳421000)
肺结核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经空气传播,在呼吸内科中发病率较高,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1]。在肺结核疾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咯血症状,由于该种症状本身属于一种急症,危险性较高,一些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窒息死亡[2]。现阶段,倡导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护理中使用优质服务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本文将80 例肺结核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优质服务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措施所取得的护理效果。
选取肺 结核患者80 例,2020 年1 月 至2020 年12 月,随机分组法,每组40 例。对照组,男、女为21 例和19 例,37-76 岁,均值(56.2±2.5)岁;观察组,男、女为20 例和20 例,38-77 岁,均值(55.9±2.8)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活动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与肺结核大咯血疾病诊断标准要求相符合;②理解能力强、神志清醒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②合并精神障碍及精神疾病者;③临床诊断不符者;④知晓同意本次研究活动者。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法,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应保证光线的柔和,保持有序的起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餐具和用品应做到专人专用,确保床铺的平整及清洁。对病房进行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
观察组:行优质服务理念下的护理干预措施。(1)观察生命体征:肺结核疾病是一种发病较急的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咯血,有很多患者在咯血前会出现心悸、咽喉瘙痒及心慌等不良症状,咯血症状一般在每天的早晚时段发生,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并及时采用合理的措施对患者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将紧急药物配备在患者的病房中,防止患者在咯血时抢救无效而出现死亡。(2)咯血期护理:患者在出现咯血症状之后,会出现心慌、头晕、胸闷等不良症状,从而引发患者出现恐惧心理情绪,若患者处于高压状态下,会出现休克、血压下降及紫绀等不良症状。当咯血症状出现之后,要求患者应保持正确体位,防止喉咙间出现血块而卡住患者从而出现窒息现象。咯血严重者需采用输血治疗,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安抚,应给予患者输血处理,以确保痰液及血液能够尽快排出,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及脉搏指标。一旦患者出现窒息,应及时抢救患者,并保持俯卧位姿势,对患者背部进行打击,以确保积血能够尽快排出。对于一些病情危急者,气管插管,以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给予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高流量吸氧。(3)心理护理:肺结核患者出现咯血症状之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患者,告知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引发该种疾病的产生原因,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确保患者在出血咯血症状之后能够保持镇静心理情绪。(4)生活习惯指导:当患者咯血量较大时,要求患者应进食流质或高流质类的营养丰富食物,食物温度不可过冷或过热。当患者的咯血症状停止2d 之后,应合理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及高蛋白类的食物,禁食牛肉、茄子、牛奶、腐乳及海鲜等食物。告知患者不可进食高油脂类的食物。应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类的食物,以缓解患者的便秘症状。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清洗日常生活中的被褥和内衣,要求患者不可随地吐痰,并定时对房间进行通风和消毒。
(1)观察两组并发症(肺不张、休克、窒息、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2)观察两组疾病恢复效果(咯血停止时间、咯血开始至护理操作开始所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咳血次数)。
(3)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满意(80-100 分),一般满意(60-79 分),不满意(<60 分)满意度与得分呈正比例关系[3]。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恢复效果对比()
表2 两组疾病恢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在肺结核疾病中大咯血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危险性高、发病凶险等特点,一些病情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当患者在出血咯血症状之后,极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4],导致患者不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疾病治疗,增加了二次咯血风险,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肺结核合并咯血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如果发病后不能及时抢救,患者会窒息而死[5]。咯血量在不同的肺结核咯血疾病中有一定的差异,有的患者咯血量减少,而有的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咯血症状,一旦出现重复性咯血或一次性大咯血症状[6],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有的患者会有血凝块堵塞器官,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的症状,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7]。因此,对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患者应给予有效的护理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咯血的停止时间[8]。目前,在肺结核大咯血疾病护理中倡导使用优质服务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并给予患者生理护理,并且在护理期间还会对患者的社会、心理及环境因素变化情况进行关注,将患者和疾病作为一个整体,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9]。
本文研究结果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护理中使用优质服务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从观察生命体征、咯血期护理、心理护理、生活习惯指导几方面内容出发开展护理工作,能够直观的了解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改善咯血症状,舒缓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规范患者生活习惯,疾病恢复效果好,提升了患者的疾病治疗自信心,自我护理意识明显增强,疾病治愈率及康复效果好。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祁丽丽在2021 年提出,常规护理法,出现4 例咯血窒息,3 例肺不张,3 例失血性休克,3 例肺部感染,总发生例数为13 例,总发生率为30.95%。优质护理法,出现1 例肺不张,1 例咯血窒息,1 例肺部感染,总发生例数为3 例,总发生率为7.14%。优质护理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曾晓玲在2019 年提出,常规护理法,非常满意率为34.00%,基本满意率为30.00%,不满意率为36.00%,总满意度率为64.00%;优质护理法,非常满意率为62.00%,基本满意率为33.00%,不满意率为5.00%,总满意度率为95.00%。优质护理方法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护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段明玲,孙敏在2021 年提出,常规护理法,咯血开始至护理操作开始所用时间为(14.32±3.54)min,咯血停止时间为(23.20±1.08)min,平均咯血次数为(6.41±2.56)d,平均住院时间为(10.19±3.35)d;早期预见性护理法咯血开始至护理操作开始所用时间为(7.31±1.38)min,咯血停止时间为(9.38±0.84)min,平均咯血次数为(4.17±1.67)d,平均住院时间为(7.67±2.12)d;早期预见性护理法咯血开始至护理操作开始所用时间、咯血停止时间、平均咯血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从他人研究结果中可知,本文与他人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可知本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为同类文章写作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在肺结核大咯血患者护理中使用优质服务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化护理效果,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