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黄河道考察日记(1977年6月3日—1977年7月9日)

2021-07-15 08:37邹逸麟遗著邹振环整理
历史地理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河

邹逸麟遗著 邹振环整理

(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 200433)

一、古黄河道调查日记(一)

6月3日(周五)

晨六时三十五分抵郑。八时抵黄委招待所,遇安德澜,先(按)【安】排住宿,住东楼31室(四人一室),尚可。发二电给谭、王(1)谭指谭其骧先生,王指王文楚先生。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浙江嘉兴人。日记中称“谭”或“谭先生”,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社会学系,1932年获燕京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王文楚(1933—),浙江南浔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任职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图集》主要编审者,从事图集编稿及修订长达三十多年。著有《古代交通地理丛考》《史地丛稿》等。。招待所伙食尚可,食绿豆芽,此物上海稀有。下午去地理所陈代光(2)陈代光(1936—1998),广西浦北人。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社会科学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1961年转入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1985年8月调离地理所赴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工作。处联系,待谭来后一起去【考察】。四时余回所,恰逢刘家峡水电站某君,下放自水科所,问及林观海(3)林观海(1940—),福建省泉州市人。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曾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编辑。时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副主任、《黄河史志资料》主编。编著有《黄河水利史述要》《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负责黄河文化丛书《黄河史》卷的编写工作。,谓住黄委会,晚饭后访林,甚瘦,云年初胃出血,在家养病已半年,十多【年】来折腾,甚为感叹。谈至九时余,回室宿。

6月4日(周六)

上午去黄委会资料室殷文斌同志接待,要我们先去水文组了解情况。我们抄了1768—1968年历年最大洪水资料。又至规划组,崔家骏同志接待。有四大册从故宫博物馆抄出的1736(乾隆元年)至1911年黄河水情资料,准备抄录。

6月5日(周日)

上午抄资料。下午去紫荆山公园散步。晚于花园口路饭店食回族包子三枚、馄饨一碗归。谭来电明日到。

6月6日(周一)

晨六时三刻于车站接谭到。八时余河南所陈代光、盛福尧(4)盛福尧(1930—),曾任职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著有《湖南省豫北地区各县市历史旱涝年表》等多种论著。来访。约明天去河南所。上午继续讨论行程路线问题,先走郑州、中牟之间,后走河北,再回郑州,后回上海。

兰考发现古河道,【有】桅杆的发现。

下午去河南博物馆。登封发掘夏朝遗址,正在发掘。城内商代遗址隔日再看。

6月7日(周二)

上午八时陈代光派吉普来接去河南所,盛老和陈二人接待,读5万、10万图,描几幅有关地点。中午在所里吃饭,四菜招待,仅算三角一人。下午继续看图,约定9日去花园口、广武山考察。

6月8日(周三)

上午和谭去规划组借阅资料。去政治处要《治黄新史编》油印稿。九时余,谭、王二人换至楼下9室。下午抄资料。

6月9日(周四)

上午由盛老陪同乘地理所吉普去鸿沟,九时至邙山提灌站,参观片刻,去鸿沟看楚汉二王城。沿途问讯而去,路甚崎岖,近十一时至广武山下。楚王城俗称霸王城,位于荥阳县广武公社霸王城大队。城在山顶上,南城垣残迹尚存,断续二三百公尺,最高约二米余,低处一米左右,为夯土所筑。土中有蚌贝之类。除南城垣,西北角亦有一块尚存。中间流水所冲,山北已濒大河。原在山北尚有大片滩地,唐宋元河阴县皆在山北,后为河水冲塌,正溜紧濒山根。汉王城在霸王城西约四五百米处,中间为一深沟,宽约有四五百米,深沟中有一更深者,盖即古之广武涧也,按形势似不可对语,应有传话也。

汉王城未到,从楚王城看去,亦存南城垣残迹片段,较楚王城留剩更少。

据山下农民云,山上曾发现过铜箭头,盖楚汉之争时所留(图1)。

图1

中午1时半由盛老作东,在水上饭店广州酒家吃饭。饭后去花园口参观。五时余回招待所。

6月10日(周五)

晨八时余,陈代光陪同去古荥公社,古荥公社为原荥泽县,解放前撤销,属广武县。今旧城墙尚存,范围很大(图2)。古荥公社西南三里有纪公庙,据《水经注》(仍)【乃】汉初纪(胜)【信】冢。然郦注纪信冢在古荥阳北三里,而古荥阳在荥泽(古荥)西南十七里,里数不合,今疑纪公庙有迁移。纪公庙今在一小学内,所谓纪公冢仍在,是三米多高土墱,冢前尚存石碑多块,多已倾倒,有陵户所刻碑二块。另有历代石碑多块,最早的有大定壬辰春三月十八日“西汉纪将军庙”碑,云:南京留同奉国□石列公因按部河防过荥泽,留诗祠下:西汉纪将军:白刃千重会,奇谋无计逃;蒙恩应泰岳,视死如鸿毛;抱义欺强虏,焚身脱汉高;论功谁第一,回首谢萧曹。(嵌于墙内)

图2

另有正统八年,荥泽忠烈侯庙记,云:“郑州荥泽西有汉荥阳旧城,距城西□一里。”据河南博物馆云:西有汉代冶铁遗址,规模很大,有大铁范出土,在古荥公社外公路旁。当离汉荥阳故址不远。另有嘉靖乙酉(1525)、万历丙申(1596)、雍正三年(1725)、嘉庆十四年(1809)、同治九年(1870),民国陈立夫、于右任、程潜等人碑刻在纪公庙村中。还有周苛庙,据《水经注》在索水南,不在一处,疑古今迁移。周苛庙今为民屋,屋前有碑二块已倾倒,一为康熙二十年,一为乾隆四十二年。

十一时余去广武公社,饭。一时一刻去汜水,住高村公社,看到荥阳地区地形图。知从广武山(今云邙山)头京广线西起,至牛口峪(至)【止】皆为土冈,从牛口峪、池沟一带为一缺口。隋时通济渠引水口板渚城约在此处,自池沟以西至汜水镇一带皆土冈无法引水,至汜水口又为一缺口。今广武山南枯河,大约是隋代通济渠的一段。

汽车至汜水镇东,二边山地,中间一通道,亦可看出形势之险要,成皋今不存。据干部云:过去汜水有五门,东门、大西、小西、北门、南门。东城门即成皋关。从汜水西行二里余即汜水河,河上有桥,甚狭,仅二十公尺左右,桥下大部为泥滩,河墙仅半尺不到,细细涓流。岸旁土地种芦苇,古时河床当较宽。近日节节拦水灌溉,下游淤浅。过桥约一里余,公路旁有一碑“虎牢关,雍正三年立”。碑旁一小学,据小学中老年人云,公路为一通道,路旁南北山头峡峙,旧时山头上尚有所谓吕布城,已不存。原在碑旁尚有建筑,后拆毁造民屋,仅存一碑。本意照碑一相,小学生围观过多,仅照关口大路一相即罢。七时(于)【余】入市内,由谭请客吃饭,回招待所休息。

6月11日(周六)

上午接家中一信。去黄委会会王汤泉、徐福(临)【龄】(5)徐福龄(1912—2015),浙江湖州人。早年毕业于河南水利专科学校,从事治河事业几十年,后担任黄河防洪顾问一职。著有《长河人生》(黄河水利出版社2010年版)等。,王还百元。下午于博物馆,由郝本性(6)郝本性(1936—),辽宁海城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商周考古研究生毕业。1968年到河南省博物馆所属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工作,长期从事考古与陈列展览,曾主持郑韩故城的发掘。主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第一分册、《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及《中国青铜器全集》等。、杨某某陪同,观商代遗址(故城及宫殿遗址)。晚陈淮、郝本性来访,请谭阅新郑兵器档。决定星期一去安阳。

6月12日(周日)

上午去买车票,明日(13)上午10点40分(48次广—北京)去安阳。九时吃饭,午睡。十二时工作,看黄委会资料。下午工作至四时饭。陈代光、盛福尧来访,谓大枣已办好,四十斤,托运不便,需开证明才可托运。由地理所代开证明,请人代办。晚郝本性、李京华(7)李京华(1925—2019),河南栾川人,大专学历。曾任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发掘组长,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来访。

6月13日(周一)

上午十时四十分火车去安阳,下午一时十四分达安阳站,抵安阳地委(连)【联】系。住地委第一招待所。住房甚高级,二人一室,有大小卫生。宣传部老杨来访,谓明日参观市内古迹及汤阴遗址。

6月14日(周(四)【二】)

上午八时余去参观市内文峰塔。原名天宁寺,今除塔外别无其他古建筑存在。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府知府王某重修天宁寺,于塔上立“文峰耸秀”匾额,清代以后俗名文峰塔。

据方志云:创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五年(952),梁思成50年代曾来过,他认为是元代的塔。1964年重修时曾查过文献资料,不见于其他文献,只知明成化五年、嘉靖十九年都曾重修,规模不小。有人认为塔顶是喇嘛塔形(如北京白塔),大约是在元时上层曾破坏,当时不加增修,即加一塔顶亦未可知。塔呈八角形,五层,顶为喇嘛塔顶。上有一平台可容二百人,砖木合制,下层上部有砖刻佛像,极为可观,手工精美。1964年大修后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图3)。

图3

又参观安阳市博物馆,原为袁世凯墓,今已被红卫兵捣毁,仅存墓基及残阙,窃国大盗死后下场。毕后又去殷墟小屯村,在城西几里许,汽车仅十余分钟。殷墟最深墓底十三米,今小屯附近六米下即见水,可见地下水位抬高。参观了陈列室。

下午三时余去汤阴参观汤阴东北龙山文化遗址及西周墓地。在汤阴东北白家营、胡营之间,遗址为一村落,圆形房基,有门户及柱子遗址,中有烧火圆迹,较西安半坡更明显,房屋亦大,为一自然村落,出土文物亦多。龙山文化以上即西周墓葬,中间无其他文化,可能是龙山以后这里无人住过,从西周—北朝都为墓葬地,故破坏极小。此处遗址很值得保留。

路过洹水。在汤阴北,宽约二十米,水北有羑里城,在一土阜上,据云有一中学在,因时间匆促未下车一观。

6月15日(周(四)【三】)

上午本欲去浚县,因老王腹泻,宣传部老杨来说下午去浚县。下午三时开车,四时十三分至县委,安排在县委招待所,二人一室,极简陋。

晚九时余浚县文化馆卢荫棠来谈。

枋头城有二遗址: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为汉代遗址。曹操下大枋木处已不可寻,枋头城在今后枋城北不足一里,地势较高,有陶片出土。

淇门即今淇门镇,在卫河南岸,淇口在北岸。淇门南面有坡洼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凤凰台遗址,古淇水入河口应在今淇门镇南双鹤头(入河),明末清初在此处刨出大条石很多。可能即曹操下大枋头处。

新镇在双鹤头十五里,古宿胥口应在新镇东约三里,黄河故道在今卫河南,今新镇南东有黄河古堤,为汉时黄河北堤。

白寺村即在白寺山上,近年刨石已渐平,无显著山头。

钜桥东,同山西,北至大八角、枣林,连续有一条地下河,地下五六米处即河卵石,可能即古荥水,共产主义渠之东长丰渠挖时,地面上是淤泥,下为流沙,边挖边塌,有4—5米深,明时仍为一片洼地,今天仍比较洼,当地称为洼地,可能即禹河故道。共产主义渠及长丰渠,都为排涝作用。因这里地势低洼,可见古代为地下河。

十里铺西南二三里有榆柳村(南榆柳)地势较高,可能【为】古顿丘县(汉代),《水经注》白沟此处有一河湾,即躲此高地。

浚县北前军寨是一篇高地,可能是古牵城。发现冶铁遗址。

硝河可能是唐代决口所造成。据嘉庆八年县志宋代大伾山、凤凰、紫金山河分二股,北流后分二股,一股东,一股北,后北股断流,浚县城西卫河新道是1958年开,地面下4—5米处发现宋瓷及屋顶瓦片,应是宋代浚城。同山东十八里壅城在白寺山南偏东,有夯土,面积五【平方】公里,为高地。

小河镇东北(瓮)【壅】城附近有大型战国墓,出土大批铜器。

浚、滑间大河一般高于地面。道口、滑县之间八里地。

滑县北有二里阳堤,西有向古城,有汉代陶片,可能是汉代城,城东有碑云“向古城”。

钜桥东北王下(务)【雾】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6月16日(周(五)【四】)

上午由县委宣传部长杨、卢荫棠及另一工作同志陪同,去大伾山。大伾山一名青坛山,进山门有石坊,匾额云:青坛紫府,为道家胜地。我们是出城东门,从山西坡上,山顶有八卦楼(一名太极宫),高二十五公尺。另有吕祖洞、阳明书院等古迹,从山顶眺望紫金山、凤凰二山(图4)。

图4

紫金山宋名居山,据《纪要》载,在浚县东五里大伾之东,凤凰又在紫金之东,宋名汶子山。今二山皆为居民刨石制石灰,已刨平,仅存低丘,大伾山远眺历历可见,山崖石刻甚多。有宋政和年间为最早,碑文另见。

山南端山腰间有天齐庙(又名“东岳庙”),遗留有元至顺四年重修碑记,今偶然发现庙外基址有一块金明昌五年刻石,明嘉靖时修志已不知此庙建于金前(碑文另见),此碑发现仍据庙内居住一民妇指引。

从山顶东瞰山下,一片平原如带,今已为整齐民田,紫金、凤凰远峙山下。

山上碑文、摩崖石刻甚多,多为瞻仰弥勒佛、龙穴洞二地,金前多在此俯瞰大河胜迹。有大伾伟观亭,谭先生照相。

下午游浮丘山,碧霞元君庙。今为浚县博物馆,匾为卢荫棠书。归时至其家小逗,书法甚美。

金石:唐陇西尹公浮图铭并序,出八角镇

真武庙

鲁元翰再观龙穴元祐七月廿一日

政和三年夏六月辛酉冯宗师,刘大年,赵庞,刘极。

会于大伾,颠俯大河,怀禹功慨然。

二、古黄河考察记(二)

6月17日(周五)

上午在浚县革委会看《浚县志》。下午由卢荫棠及老郭同志陪同乘吉普出东门,经西河道、东河道,东行即上古河堤,大小高村皆在河堤上。又东过九股路,又东南,经酸枣庙南至颜良墓,今在已为一大坑,下有砖围似井。又东北经西王楼、东王楼,路经一片沙地,东北行南韩庄。正东一片沙地,在某一沙丘上为浚县、滑县、内黄三县交界地,四周皆沙、沙丘累累(据云浚县东北前咀头、后咀头、屯里、下高村、曲河、了堤头、康李村、店上、贾村、东白毛皆有古堤一道,疑即唐宋大河北堤)。酸枣庙南一片坡地,南接滑县境,即古白马陂,昔时雨季一片洼地,今开排涝沟后,不常积水。从康李村向北经临河(古临河里)至西海头又有古堤一道。又据南韩庄大队书记云:1969年在韩庄东北约半里地一机井中,在地下22米处挖出船板,在上述古堤与今图滑县境内旧滑县开经白道口南、四间房南一道古堤,为唐宋黄河南北堤。但二堤间大高村、迎阳铺(宋迎阳埽)一线上又有一堤。

今临河东有帝喾陵、颛顼陵,已被沙淹没,为唐宋时物(《元和志》《寰宇记》有载)。西海头出土汉砖;石佛铺北齐造像;康李村有北魏造像碑;临河、田王庄、海头多汉墓,有画像石;齐小砦也有汉画像石。大八角小八角二三米深地下有北魏造像碑,唐代经幢。

浚县城不大,以鼓楼为中心南北东西四条街,城内建筑甚破旧。

6月18日(周六)

上午达教委招待所,下午座谈会,李。

滑县今已被黄河所圮,白马坡为沼泽地,原甚荒凉,芦苇丛生,有硝碱,1966年以后改变面貌。白马津应在白马坡西北角。天台山在旧滑县城西关,路北有一大高台土堆(约十多米),上有关帝庙,1958年平整土地时拉平。

狗脊山,城西北角,跨城里城外皆有,生枸杞子。可以看出遗址,西北东南向。

卫王城(楚丘)在八里营公社东北角,今名卫南坡(一大片)。卫南应为一点,出土一魏碑,出土铁剑,出土战国青铜壶。

白马山、县、关,与卫王殿应是一地,(水利局长)地下挖下去无淤积层,古时应为一高地。

白马墙,清人(仍)【认】为即古白马县。

韦城在万古公社西妹村,原有城隍庙,出土碑方志上说明时有人迁至韦城。

灵河县城在今临河(零河,宋时决河于此),在今滑县南四十里。

子路墓在淮阳城北。

韦王殿地土下二米处出土战国物。

留固公社付村大队1976年在地下五米见唐代石幢顶,石幢高七尺。

八里营韦王殿南铁炉村发现冶铁遗址,战国时。

今有灵河,疑即古灵河县。

沙店南向东有一道堤,约金元大河。

旧滑县西关挖出埽料。

南关外发现宋房基,屋顶离今地下二三米,在明朝城墙下。

须城可能是凉城,过去有故城遗址。韦城镇,金明昌年间县圮于水,废为韦城镇,省入白马县,韦城古迹在县东南五十里之妹子村。

浚、滑县大河一般高于地面。

6月19日(周日)

由滑县文化馆李永康、文教局等同志、水利崔局长陪同去参观。

狗脊山在旧滑州城西北角,与城相连,和堤岸也连为一体。今断续残存,仅高地面三米,为近年来已挖平,天台山在旧滑州城西,比狗脊山还要低。旧滑城西北角有土城墙残迹,连绵百余公尺,据谓是宋代墙城,道口滑县之间八里地。

自浚县南走,近道口镇,在公路穿过一古城,据云为向古城,面积很大。

东过待营,向北一片盐渎土,村落树草皆少,低洼地一片,向北为白马坡,估计古白马坡南边较今为大。白马坡南沿有大刘营北铁枪寺遗址,今无存。据谓五代王彦章驻此。有明隆庆四年立碑,欧阳修撰文(查欧文集)。据云有龙山文化陶片出土,为省保单位(称大刘营文化遗址)。此寺在一高坡上,是白马坡周围最高点,今仍较低地高五米,古时肯定更高。疑为白马山。

铁枪寺不远王庄有十二眼井,龙王庙里康熙五十二年、乾隆十六年碑谓“滑县城北三十五里王家庄”(康熙),“昔滑之北,号白马津”(乾)。十二眼井今存七眼,方口,大小不一,当地群众说地下互通,有石羊,为王彦章避军处。

过了王家庄向东,有金堤,连绵不断,甚显著。堤顶一般高于地面四五米,一直到范县。虽历代人刨天蚀,当已削低,堤内河床与堤顶差不远,可见已为地上河。

有曹村广济桥。方志云:曹村原为漕村,有渠为漕渠,后无水,故改漕为曹。在一枯河上,恐即明代徐(贞略)【有贞】所开广济渠上之桥。据云原有崇祯年间重修桥碑记,今已无存。县图有须城,非是。

铁炉村出土铁炉,何时代物还需考证。地下二尺左右出土三个铁炉,有不少碎铁块。

卫王殿,为卫国都,为一土丘,周围约数里。挖柳青渠时,1968年挖出很多陶片及博具,为古卫南县。

南离卫王殿五里有冢丘,上层出土汉墓陶片,下层为龙山文化。冢传云惠子墓。此冢高出平地七八米。

据云滑县东南三十余里徐固营,当地人说过去有古城,出土陶片,与《水经注》核对,应为须城。

今旧滑县东南四十里零河,即古灵昌县、灵河县。

晚八时,滑县宣传部请看河南梆子《朝阳沟》。

6月20日(周一)

上午10时至濮阳(图5),住县委一招。

图5

下午文化馆宋立凯找师范二老师座谈。王老师:西汉大河遗址尚有,河身有沙,城西南向东北,有前黄宾、后黄宾,即古河滨,经戚城,铁丘,据传说今濮阳境南堤为南堤。〔自注:大河故道在戚城西二里〕

咸城在今濮阳南,有故城遗址,在梁庄西北咸城,土质破不塌,打井不砌砖。

“紧沙,慢淤,澄清碱”——当地老百姓对濮阳受河水冲决的地方土壤变化的形容。

清丰县东南瓦屋头公社南卫城。

竿城,今濮阳东北李干城,胡、杨、王竿城(今属孟轲公社)。

铁丘在戚城西,今濮阳城西北(属王助公社)。

宣防宫在刘堤口西南,焦二砦西黑龙潭边上。濮阳县志说在西南二十五里,当地人说是宣防宫。

在焦二砦南湾子出土汉墓群,是个高台,群众云凤凰台,地下有汉墓,下还有墓。

澶渊一说在黑龙潭,一说在今城南坡(三里店北)。在县西南五里城南坡(又名“澶渊城”)挖金堤河时,发现宋代大寺院碑。今地面下四五米。1958年挖。

五星公社于北和四丈(米)深,发现王莽钱。

三里店因距故县三里而名。

西八里庄西北一地名,城角地,疑即德胜南城。濮阳城北有东王合、庞王合、胡王合等村,约古王莽河所经而得名。

濮阳东南十八里“中国集”(应作东郭集),一说传云为帝丘(志云)。

昌湖有三昌湖,近古大河。娄昌湖、杨昌湖、宗昌湖、黄昌湖,为古商胡【埽】。

濮阳文化宫,“儒法斗争”和“濮阳治黄发展史”。

宋靖康以前,黄河自滑县境东流经澶州(今濮阳县,濮阳旧址在今濮阳西南二十五里故县村)城南一里(即今濮阳县南门外,当时金堤即宋代黄河南堤,南城墙即黄河北堤)。《开封志》至清河店(改称清河头)之西,东北经临河县故城,转而西北过田村(今古干城公社)等庄,又转而东北委折五十余里至孙固城入清丰县界,汇入潴龙河……此东汉以后之大河。

熙宁十年秋复有澶州曹村之大决。今濮阳县西南。

六塔(今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六塔村)。

梁村(今清丰县东南)。

晚八时文化馆请看《大平洞八一风景》。

6月21日(周二)

继续座谈。

清河头公社西前田丈,当地云德清城。濮阳旧城东门云德清门。

濮阳城内旧传云为古河身,在城内发现桅杆,距北城墙(二十多年前)很近。在城里最近又发现在据高处地面(下)三米下,距低洼处约一米多下发现了很多木板,像房子,还有椽、陶罐、陶碗。

古戚城古址残存部分最高处为8.3米,最厚处16.5米,基本上呈方形,中部略偏东北有古水井。城内西部在二年前也发现古井。绳纹小砖为汉代物。民国《濮阳县志》,据旧州志:龙渊宫在州南别驾里(新习公社东北西别驾北一里后河)。

6月22日(周三)

上午八时由文化馆宋立凯、师范王子南、某中苏某、廖某(新华书店)去城南访古(谭先生因腹泻未去)。南出城即见一高地,为旧城墙。今为公路,向西折西南,濮阳旧时城墙残存最高处有8米,周60里,宋时所筑。西南经别驾,西有一大片低洼地,由别驾往西南,地势微有起伏。新习公社以南地势高低不平。

又西南,至焦二砦西南有一大片洼地,为黑龙潭,潭下挖深二树梢深处仍是沙。焦二砦内水苦,砦外水不苦,地下无法打井,皆为流井。今已挖河排水,故尚无水,否则雨季积水一大片。我们看到有的地方才长了大片芦苇。黑龙潭此边上有土山咀,当地人称大王庙,传说为武帝沉璧处,西南还有一土咀,传说宣房宫处,土山咀东西似过去连成一带,山崖有静水痕迹。

又南经湾子一带金堤,与文献记载不合,不像是汉堤。

故县村今为一大队,遗址荡然无存,据说在村西口挖金堤河时挖出古物。西八里庄西北为城角地,过去个体经济时称自种之地为城角地,今为一农场,为古时澶州南城。宋时南北澶州夹河而城,黄河经其中,今金堤河应在古黄河中(图6)。

图6

下午向北城去,又看戚城。先看(荆)【蒯】聩台,为一高二三米之土堆,今一半已被划入石油指挥部。多汉墓,墓道已露地面,汉墓砖甚多,地上可随便拾取,如不发掘,不久当即破坏。在公路之东。公路之西即子路墓。据云60年代尚完好,上有杉柏荫天,今石碑、祭台、碑坊皆破坏,无甚可看。向南至戚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尚(无)【完】整,剖面可看出,春秋战国城墙外汉时加筑。城内遍地陶片,有龙山、周代、汉代等,城东墙外,不远有二土台(一已破坏),不知何物,当地人误称孔悝城。由戚城折西至铁丘,今稍高出附近地面,因耕种已扒平。地面上陶片遍地皆是,有人挖二土坑,地下文化层(灰土层)保存明显,农民以灰土作肥料。据云当地民居曾挖出大批人骨,当为古战场,应向上报告保护,地下当为文化宝库。铁丘西地稍低洼,久已耕种,土皆沙,据《水经注》,即西汉大河也。

晚宣传部长王宴请,饮濮阳状元红,微醺。

6月23日(周四)

晨八时半离濮阳,10时一刻抵大名,住县招待所。下午四时由文化馆主持开座谈会。

据说上马头是当时一个黄河渡口,指宋黄河。在金滩镇北的南堤、北堤村,据说是黄河大堤,今尚有遗迹。在龙王庙东有小湖,可能是在黄河里的,是当时的漩涡,水一直不干,形成一小湖。

沙麓山在大名县东石家寨,沙冈起伏,有土山,有庙著名,此庙以西即黄河故道(石家寨在黄河故道东边),西面是娘娘庙,在黄河故道西岸上。

唐宋旧大名府城,今图上是东门口、南门口、北门口,铁窗口(西门)大街为旧十字街,今旧城墙断续痕迹尚存,周四十八里。城里有五礼碑(宋),石碑是唐代给魏博节度使的碑,柳公权写。此石从大伾山运来,十二米多高。

城内五七中学藏有在张铁集公社后寺庄在北洋时代挖出五代晋时一石碑,地下一米多(天福六年)。

沙麓山在北沙庙、南沙庙中间,相隔二十余里,在旧大名城东南孙甘店村东头,有城隍庙。

大名县,宋政和移大名于南乐镇,即今大名县南旧治,称北乐。孔思集,今为三小村:潘仓、豆腐营和纸坊,今大名县南、旧治此,卫河经其地。今大名城北门口北有唐魏博节度使的墓,此处有一大批唐墓,待挖(在万家堤北)。

6月24日(周五)

金滩镇即小滩镇,今卫河东堤,即古代黄河西堤,金滩镇即在堤上。金滩镇堤与聊城鼓楼一样高,卫河如在金滩附近决口,一夜即到聊城。

黄河故道有的低于地面,有的高于地面,形成起伏的沙丘。金滩镇一块高,其余即低于地面。

下午本云有车,后无。结果购明日汽车票去邯郸。

6月25日(周六)

晨6:30去邯郸,9:00至。去地委介绍住招待所,四人一室。下午文化局周局长(8)周局长,指周鸿俊(1935—),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56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八年。之后历任开封地区文化局局长、河南电影制片厂厂长、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兼任河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著有剧本《包公误》《闫家滩》《县委书记》《穆杨会》《青蛇传》《呼延庆打擂》等。来访,晚请观剧。豫剧《李双双》,戏演得相当不错。

6月26日(周日)

上午水利局干部来座谈,1965年在曲周、广宗一带发现在古漳河上发展大船。

今年在大名东黄河故道比地面洼地,疏浚挖作排水渠,河床上面都是沙,相当宽,有几十里路。

成安东南三十华里李家町有大沙滩,过去谓漳水所决,还有大沙坑。邱县东二十里有一大片沙滩,为古漳河所经(今名老沙河)。今疏浚,预备排水。

邯郸市区七八米以下为战国和汉代的地面。

邺城,今漳河南,附有铁瓦殿,明清时物。解放时已耕地至窗户,可见自明清以来地面淤高二米多。

南邺城(北齐时)城墙在地下一米多。

1976年磁县东南、北开河村东(滏阳河东),在漳河故道上发现元代木船六条,船上烧印“彰德分省粮船”,船上有四五人尸,在船上船舱中。

【邺城】三台最南的一台金凤台高地十几米,其他都与地面平。南邺台挖天平渠,下六七米深皆文化层。有的三四米以下即生土。

北邺城东北角上有个庙。

元朝滏阳河和漳河会合应在南、北开河村东南,三里河北,北柴屯西,县河营屯附近。

附近有回漳等地名,皆漳河故道。

邺县,隋唐迁杜村,后迁理王店。

利漕渠西首应在肥乡境,东首在馆陶境。

志云:嘉靖年间《广平府志》说还能看到列人遗址。

平恩故城,今曲周东南城门公社。

利漕渠从肥乡前元固开始经河西大堡、后固寨至南阳堡(馆陶西)。

县志载禹贡大河在临漳县宋陶公社,地形上不可能。

今大名县是汉大河,地面上已为耕地,下面15、20、25米不曾为大沙带,自南向北,经馆陶以北,地表上也可看出沙带,但可能还有后代漳河河沙盖在上面。

古代漳河估计河床有五六米宽,《成安县志》说黄河曾到过漳河店。

今卫河以东黄河故道为宋大河,今为低于地二侧地面的洼地。一大河带,宽处有十多公里,狭处四五公里;二岸无明显堤岸,仅自然沙堤。

临漳铁道东新石器时代遗址仅东西太平庄一处(离邺镇很近),邺镇下一二米处都砖瓦。

河城即岳城;牛首水即今沁河;拘涧水即今渚河;梁期城【即】商城公社。

今成安县境内有斥丘侯墓(县志),未发掘。

《邯郸地区平原古河道及其与水利建设的关系》(一文摘录)

据《水经注》及府县志水文地质查浅层淡水分布及地形条件分析其流经地点:由魏县回隆附近入境,向北经魏县北皋,至院堡南折而向东,再经魏县城关,于安张庄附近折而向北,经大名王村集,广平南寺郎固、平固店、曲周侯村、邱县旧城,从马头折向西北,于古城营附近入邢台地区境。

602BC后大河,自魏县大严屯向东北,经魏县紫岗、边马,大名县的未城、北门口、王乍村,至馆陶县徐万仓,沿现今卫运河北流。

下午自由活动,去丛台一游,又去理发。

6月27日(周一)

上午马忠理(9)马忠理 (1935—),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工作。1970年到邯郸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合作主编有《观台磁州窑址》《邺城暨北朝研究》。来,谓天雨不能去邺城。我们匆促乘9时41分火车去新乡,下午1时25分抵新乡。至地委招待所,下午全体开大会,无人接待。自去地委第二招待所住下。室暗,四人挤在一处。被褥甚脏,其味不堪入鼻。

夜十时眠。

6月28日(周二)

上午八时谭去地委,由办公室转至文化局。此处刚成立新乡地区博物馆。仅一间小房间,工作人员仅二人。对当地文物考古不甚了了,无话多谈。即转水利局。于水利局遇设计科高某,常州人,颇支持,出示延津、封丘水利图数张,并赠新乡地区地图一张。同意借车明日去延津县考察古黄河道。下午再去看地图资料,并将其【相】关材料转绘至所赠图上。

今卫河南有一大片沙带,北岸是一条陡坡,南为洼地,南岸是沙堤,南北皆修渠道排涝入洼,当为古代汉唐黄河。从新乡、汲县一条公路是在今称古阳堤上,当为汉唐大河北堤,大河河床解放前已为排涝沟。

今胙城(延津县北)起经魏邱、黄德集、西柳园一道堤为金堤,约为明时太行堤。

汉至金正大前,东燕胙城在今大庞固,延津县东北,延津县西北之西、东、南古垟为正大后之胙城。

石婆固有庙存在。

黑洋山今为一大片沙丘之一。荆隆口旁有一小村,顺河街伸入河滩,荆隆口有大沙坑,解放后淤平2/3。清河集北也有大沙坑,都是古代决口形成。南大宫北有大水坑,作沉沙地,挖口时发现一条船,可能是堵口时下沉。

6月29日(周三)

上午九时去延津水利局,十时余到。局刘工程师座谈延津境内古黄河道及古堤。

延津境内有黄河堤数道:① 古阳堤。当为汉唐黄河北堤。大沙河为河槽洼地,滩面比河槽高1.5—2米。河槽又高出古堤外地面。② 大行堤。滩面比河槽高1—1.5米。滩地肥,排水条件好,多耕种。临河洼地则多盐碱土。河床内土壤沙质。古阳堤上滩地多为高产地。

土山今已无山,仅一小村。东西古垟元遗址为临河洼地盐碱。大沙河洼地比滩地低二米。西段南岸地下有抛石护岸。

中午在延津县招待所吃饭,水利局作东,有张弓大曲、蛋松、甜百合等菜。

下午驱车出北门,北行经石婆固下停。相传为古酸枣县,但文献无征,有石婆阁,今为一楼阁,内有一枯酸枣树。楼顶一窗口内伸出一树杈,楼壁上石刻“唐尉迟敬德挂鞭处”。楼内壁上有万历二十三年石刻,1966年重修碑刻。

过石婆阁北行,沙丘连绵,当为古黄河河床或决口处,东北行,折西北,见太行堤,断续连绵,皆沙堤,高十米左右,至王堤公社出一太行堤口,如城门,折西行,经不少沙丘,至十八里屯西南,吴起城。登一沙丘,为吴起城北城门,今无建筑,遍地碑砖瓦瓷片,拾宋瓷不少,丘南为一片耕地。耕地为一大片明沙丘(上无植被),据云为城南门,据《纪要》载约为金时延津迁治,后为沙所圮。照相数张,沿原路归。至胙城公社休息。公社以北京啤酒、特产苹果待客。谓胙城县在北,亦为沙埋,尚露城墙残垣,因交通不便未去。途中过大沙河南自然堤,登上,见大沙河一洼地内大片连绵沙丘,高者海拔90米,而当地为海拔65米左右,高出地面20余米,战国至北宋大河沙深可见。

七时余回延津晚饭,九时回新乡,宿。

60年前延津土地90%为盐碱,经改良,今15%—16%主要靠挖井抽水,减低地下水位,目前存在为老盐碱地,次生盐碱基本消灭。

6月30日(周四)

上午10点54分车离新乡,【下午】1:15抵郑州,误点20余分。出站至黄委招待所,住下。谭、王二人去黄委会,赵(10)赵永复(1932—),上海人。中山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复旦大学。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修订工作及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著有《水经注通检今释》《鹤和集》等多种。与余至河南所致谢,还草帽。陈代光谓红枣已寄出,甚是感谢!坐半小时,回所。河南所甚为客气,派车送至所,并由盛、陈、阎等陪同回所。

夜甚热,不能眠。

7月1日(周五)

上午去黄委会资料室看1/5万图资料,下午购票,去开封。寄掉三包文件至学校,至土产商店,购扇一把。5时余回黄委会资料室读图。晚上陈代光、王汤泉来访,谓明日开万人大会批唐岐山(11)唐岐山(1931—1988),河南开封人,曾用名唐玉山,1956年入中国共产党。“文革”中任郑州市委书记、河南省常委,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任职至“文革”结束)。因“文革”中犯有罪行,1978年1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979年12月被判处无期徒刑。等。

7月2日(周六)

上午9:18分开车去开封,11:30达。出站驱摩托三轮车抵地革会,住地委招待所,三人一室,条件尚可。一天一元饭,伙食亦可。晚上三人合购开封西瓜一颗,0.15元一斤,价贵,味淡。大失所望,十一时眠。

7月3日(周日)

上午谭、赵、余八时出门去龙亭、铁塔、相国寺一游。园地荒芜,不善经营,兴趣不大。午睡至四时,上街买研棒一支(0.13元)。开封市街较七五年来时整洁繁荣,商品亦颇可观。两年前来时鼓楼尚存,今已拆除。晚饭后上街购(干)【擀】面棍一根(0.12元)。

7月4日(周一)

上午九时半开封地区修防处单发、侯润北。开封地区河床高于两地(米)4—5米,堤高10多米,柳园口河底比开封最底龙亭后面最低洼处高11米。巩县口河滩一直在崩塌,本来宽广,站在滩地上能看温县城。本来主溜靠北,河滩上有公路从郑州至洛阳,五十年代来一直在塌,今已塌至山根。当地居民要求护山,1972、1973年后搞了些工程,山根基本巩固。

开封河段南岸平地比北岸高,滩地上大片农田,一般要求一年一麦。

兰考修防段(原开封处)对黄陂冈作过调查,可写信去问。

夹河滩近年大为塌滩。

上午座谈收获甚微。

下午二时半开封市修防处【与】边志刚、李中山座谈。李中山曾写《开封治黄发展史》,赠一册,并座谈。

黄河概况:

开封城702BC,郑庄公开拓封域,定名开封。

今开封城北的北堤,即黄河的南堤。

从1194年至今,开封市(包括开封县,陈留及中牟县部分地区)决口121次。1194年改道后,河离开封40里,今离20里,河道宽五公里,今北堤即古南堤。

历史大改道:

洪武二十四年,黑洋山决,经城北五里,今河道还可看出。正统十三年,孙家渡口决,改道经开封城南。天顺五年淹了开封城,水落后经开封城北十里。弘治六年刘大夏治河,基本即今河道。

a.七次淹开封;b.26次中三次在开封城决口改道,二次经过开封城。

① 1194年,明昌五年。

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十月十八日决口十五处。

③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

④ 永乐十四年七月十三日。

⑤ 正统十三年孙家渡口。

水淹七次:

① 1234年,太宗六年寸金淀(今柳园口,即今和尚庄)在今城北二十里,人工扒开,淹了开封城。

② 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决开封,自安远门(今北门)入,淹没官民廨舍。

③ 建文元年(1399)河决开封,从封丘门入,城内水不枯。

④ 永乐八年,河决开封,摧毁开封城二百余丈。

⑤ 天顺五年(1461),武陟决口,自原阳入开封。七月初四入开封土城,初六冲入砖城,城中水深丈余。

⑥ 崇祯十五年(1642),朱家寨(今朱庄)老石堂堤外朱庄、马家口(浪城岗)。

⑦ 道光二十一年,水围开封八个月,后从南门入。水决三十一堡(今张湾)。

今城东北五里有铁牛村,铁牛尚存。洪武二十四年决口,距城五里。查今铁牛村故道,后50多年中,决20多次。正统十一年(1446)于谦挡铁犀镇河。但二年后,十三年即决口。1642年(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四月十三日围开封,九月十五日朱家寨扒口,后扒马家口,水入城,仅存钟鼓楼顶、铁塔顶、王府屋脊露出,全淹,三十七万八千人。只存三万人。今之城为清代所筑在旧城墙上。午朝门石狮子被沙淹没,铁塔原来在山上,下有莲花盆(塔基),全被沙淹。

开封附近古代决口地点:开封大黄寺,即今扫街;高门坝即今城西,即今固门村;埽头,即今扫街;刘兽医口,即今杨桥村(浪城岗东);槐圪垱岗,今付寨东侧;时和驿渡(开封东北)小马圈;蕉桥,今郭楼村附近蕉街;董湓口;陶家店,今马头一带;单家口,即单寨;瓦子坡,今中牟瓦坡。

铁塔原在夷山上;土街,东四门为一山,西门大街(新街口)为一山。龙亭前二石狮子即宋代东西,崇祯十五年被沙淹,后挖出。清佛寺即今黑岗口东北,在河中;黑岗口险工6公里长(主溜靠河为险工)柳园口为四公里四,二处修引黄闸口。从马头—小马圈为村所修。柳园口险工大堤,1842年后林则徐所筑。黑岗口,明代开始。1975年汛后,黑岗口河槽平均高80.63米,比龙亭地面高9.95米,比相国寺地面高8.89米。龙亭平台高12米,枯水位80.46米,洪水位85米,南岸坑顶88米。

文化馆宣传站王义沙:5时半座谈结果,派吉普由李中山陪同观柳园渡口,摄影三:① 从42坝望下游43坝;② 向西望40坝;③ 42坝下黄河枯水时边滩。

成化十八年,大水年;乾隆二十六年,大水年;嘉庆二十四年、道光二十三年、58年大水。但1855年溯源侵蚀高滩不上水;73年淤了一米多,高滩也上水。过去20 000流量不上,现在5 000流量上水,可见58年后河槽淤高。

开封某学校中空防空洞地下三四米发现明屋顶,张君墓附近一米多下发现木板。

晚,文教局崔耕(12)崔耕(1924—2017),河南巩县人,1947年参加工作,历任小学教师、校长和巩县文化馆干事,1953年到郑州行政公署文教科工作,1955年任职于开封郑州行政公署文教科。1977年任开封文化局文物科科长,后任郑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2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编写《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报告,编著有《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河南开封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密县汉画像砖艺术》《嵩洛访古》《云锦长吟》等多种。、井鸿钧(博物馆)来访。

三、古黄河考察记(三)

7月5日(周二)

上午至开封市博物馆开座谈会。

开封相国寺前是汴河,今仅存一街名胭脂河街,传谓汴河故道。黄河对开封影响最大为崇祯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

《守汴日志》说崇祯十五年时东西大街没上水。

① 今保存繁塔,宋代建筑。今仍在土山台上,可见未淹,台级尚存。

② 铁塔原在小山上,还有底座在地下,可能埋了二丈多。

③ 延庆观,至少是元代建筑,六面三层,门口淹了一半。原来的门在今门下一米五六,还有台级,也可能埋了二米多,以上保存了宋元遗物。

道光二十一年洪水围城四五个月,有一书是当时人日记(此书在开封师院图书馆),作者常茂徕《水灾记略》,拔贡,县教谕,记录当时守城情况。这次西北郊最吃紧,是主溜,今仍有大片沙地。北城墙给沙淹平(上次去铁塔也看到)。今城内挖防空洞,二三米以下见清代地基。东郊化肥厂地下三米挖出一石人,石人头顶距地三米,人一米余高,为明代物。西门城墙边上有杨氏家庙(今天)地下八米发现腊台。

今城为道光二十三年【建】,护城堤也是清代修。

今铁犀为于谦所制,距今城东北三华里。

朱仙镇宋时不定发达,发达始于明时,大约经崇祯十五年,道光二十一、二十三等年,贾鲁河淤浅,镇衰落,移重点于周口。徐府街传云徐达府,后为关帝庙。

十时半谈毕。参观开封博物馆,收藏碑不多。原属河南省博物馆,迁郑后,留下归开封馆,碑皆属邙山土山墓志,有泉男生碑,共一千余块。

看毕又去看延庆观,今属某鞋厂内,在外观望一下,往内因无证明不同意,观外表奇特。

7月6日(周三)

上午十一时二十六分车去徐州,下午八时余到。先到地革委,经值班人员介绍至一招住下。房间很热,楼上又无水,生活十分不便,谭一夜未安眠。

7月7日(周四)

上午换住所,至淮海饭店,在淮海路上。下午至城建局,在市委转介绍信,正逢大雨,30毫米。废黄河在二坝处向北分出大沙河,流入微山湖。二坝至徐州72公里,中泓一般无水,滩地窝于堤外约六七米,河床一般几十公尺至一百公尺。这72公里,二堤间490平方公里土地,汛期积水对徐州威胁很大。坡度万分之一。1949、1963年都在徐州城内决口。城在淮海路高坡马路即废黄河老堤。这72公里堤距在5公里左右,不但堤内滩地已耕,中泓河槽也种上一季小麦。1964年徐州市区内四米下发现古代街面,有石板条,可能是天启四年下埋酒坛、石磨、马(磴)【镫】、盔甲。

徐州地区仅《徐州府志》可寻靳辅工程遗址,城东南很近废黄河道中,李庄以东,解放后72年浚河发现石头、铁锚,群众称老石坎。废黄河堤顶39—40米,旧城区32.7米左右,33米算高,废黄河槽34.5米。

废黄河上老桥,桥基在32米以上,旧堤已破坏,最高保存堤顶在43米以上。

徐州城周围黄河堤,古代有石条护堤,深至四米以下。

刘(容)【墉】(石庵),在任知府。黄河河底比奎河高4米。

徐州市区最窄黄河80米至100多米。

徐州以西废黄河内尚由虎山腰分洪,由闸河入睢,向北由大孤山分洪,下不牢河入运河。

沿九里山北沿有洼地(可能古河)。

萧县地面低,苏皖高差明显。

7月8日(周五)

上午去城建局,逢大雨。城建局无车,上午回宿处。下午仍无车,由市政科长王庆义陪同去云龙山。山在城南,乘公共汽车去。1952年主席到此,后花二十万修葺,山顶有兴化寺,有北魏时大头佛,今用水泥。两方石刻,“文化大革命”初破坏,有茶室,幽雅,为游览胜地,山顶可览城内故黄河道、烈士纪念碑,留相二张。六时余回淮海饭店。

7月9日(周六)

上午去地区水利局,得专区地图一张。工程科范工程师接待,其云:二坝大沙河一支为1853〔自注:应1851〕年蟠龙集(在河西)在二坝之西决口,从大沙河到昭阳湖,1854年堵口失败。徐州市内有七桥,通过100流量,宽150米。徐州地区堤距最宽十公里。河槽最宽1 000多米,废黄河各段利用不同,兰考、商丘引黄灌淤,虞城、宿县、曹县蓄洪灌溉,砀山在黄河上种李。

谭其骧先生不仅非常重视传世文献,也重视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1977年6月5日,66岁的谭其骧不顾接连外出的劳累和日渐严重的高血压,率领邹逸麟、王文楚、赵永复在郑州、荥阳、安阳、浚县、滑县、濮阳、大名、邯郸、新乡、延津、开封、徐州作调查考察,7月10日才回到上海。(13)参见葛剑雄:《谭其骧后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史念海先生对谭先生实地考察的成就有着很高的评价:“先生为使历史地理之学能有更多的发展,复不辞辛苦,亲临各地,实地考察。云贵高原之上,黑水白山之间,壶口大伾之侧,洞庭云梦之滨,无不遍印屐痕。老当益壮,令人钦慕。”(14)史念海:《致谭季龙先生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期。

1978年谭先生不幸中风。1977年黄河古道考察成为他平生最后一次实地探访考察,意义非凡。笔者确信谭先生日记中应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可惜此一时期的谭先生日记目前尚未面世。因此,邹逸麟先生关于此次考察的日记,对于见证谭先生一行对黄河古道的考察,了解这批历史地理学者如何增加了各自对黄河变迁的感性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邹先生女儿提供的众多邹逸麟手稿日记中,整理者发现有一本黄河古道考察日记。该日记记载在长17.5厘米、宽12.5厘米一小笔记本上。由于那一时代笔记本之珍贵,因此这本小小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有三种日记和大量读书笔记。前有1975年10月22日至11月9日的《河南行日记》,中间夹杂了1976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在西安召开《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篇》审稿会议的《西安行日记三则》;而1977年6月3日—7月9日黄河古道调查日记(一)(二)(三),是邹逸麟先生自己以小标题作划分的,并亲自题写了“黄河古道考察记”或“古黄河考察记”,在原稿中前后排列顺序是(三)(二)(一)。

对黄河、运河与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研究,是邹逸麟个人学术研究的重点与成就所在。他从文献的字里行间找出相关信息,通过实地考察制作黄河决口、溢出、改道的年表,以及一份历朝历代黄河流经地点的年表,系统梳理了魏晋以后黄河河道千年的变迁过程,并将此绘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上,这是长年累月的硬功夫、苦功夫磨出来的“活”。1977年邹逸麟先生42岁,日记中是大量的实地考察内容,是学术思想毛坯的记述,但细致比对,会发现他之后所写的《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12月)、《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复旦学报》1985年4月第2期)、《东汉以后黄河下游出现长期安流局面问题的再认识》(《人民黄河》1989年3月第2期)、《千古黄河》(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版)等,多少都反映了他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所作的实地调查,对其黄河变迁规律及其造成的影响之认识,所产生的升华。这一段考察黄河古道的经历,在其《邹逸麟口述历史》所附录的“邹逸麟年表”中亦未提及,因此,此段日记的记述,对于将来重编“年表”也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邹振环整理附言

猜你喜欢
黄河
《东渡黄河》
极目黄河
悠悠黄河口,浓浓黄河情
多彩黄河
托起黄河沿岸的产业梦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组诗)
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