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纪录片的解说模态创新

2021-07-14 12:20段蕾
电影评介 2021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人生

段蕾

近年来,纪录片已经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在综艺、剧集、电影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流量担当,甚至在网络中形成现象级传播。例如,由哔哩哔哩(又称“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平台独家播放,该片一经播出,引起了年轻人的广泛关注。

《人生一串》作为国内首档呈现老百姓烧烤情怀的纪录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和500多家传奇烧烤摊。虽然此片并未摆脱传统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但作为互联网纪录片,它在许多方面有着创新性。纪录片中,解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主旨、内容、思想感情,而且能提高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本文聚焦纪录片《人生一串》解说方面的创新模态。

一、文本创作匠心独运

“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仅使更多出品方和制作人参与到纪录片的生产中来,还使大量网友成为内容提供者、观看者、评价者,这就大大拓展了纪录片市场。在这个“全民皆为记录者和观众”的时代,纪录片的选题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为了适应网络群体的观看需求,纪录片创作也开始呈现去精英化的趋势。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网民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热点内容,从著名的“舌尖”系列开始,美食类纪录片就层出不穷,而《人生一串》是第一个将镜头对准“烧烤”的,中国老百姓对烧烤确实有着最朴素的喜爱,这种喜爱的情感融入《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文案里,体现出独特的创作模态。

(一)幽默感

风趣幽默是《人生一串》解说文案最明显的一大特点。第三集中说到“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说到为什么这么黑,“因为我不想白活这一生”,莞尔一笑间,一语双关的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第三集说到“天刚一擦黑,铁合金的重金属养生朋克,如约而至”,“重金属”“养生”“朋克”相互碰撞在一起,贴切又生动地描述了烧烤的特点;这些“醒耳”的文案已经成为《人生一串》具有鲜明特色的标签。《人生一串》的文案语言内容俏皮而不油滑,正式而不呆板,平实而不乏味,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们透过烧烤看到每一个食客或店主的人生百态,言语中传递出烧烤文化中豪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煙火气

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刘效礼认为,“《人生一串》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原生态。我看了《人生一串》觉得就像一位老板在向我热情推荐东西,而且解说词言简意赅,没有空话、套话。”例如“早春时节,长春的夜晚仍然很冷,吃一口烤土豆,心里的那点儿冰碴子,就都化了。”环境的冷和由烧烤带来的心里的热形成对比、令人动容。人们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好感,因此观众更愿意选择故事性强的纪录片。在《人生一串》的文案里,字里行间都饱含繁华看尽的质朴与深情,例如“相伴一生的爱人去世后,萍姐也没有歇业,舍不下这一口爆浆的男男女女,让萍姐也是难得孤独”,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有情有义,有最朴素的牵挂。

(三)互动性

电视纪录片线性播放,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人生一串》在B站播出时,满屏飘着的弹幕与纪录片解说形成“对话”模式,受众对解说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随着互动中一轮又一轮的对话逐渐加深。在每一集的最后总是会整整齐齐出现“多谢款待”的弹幕,而提到猪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烧烤方式时,弹幕出现“猪:我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片中提到“鸡爪被烤,自当没有意见”,网友弹幕评论“鸡爪:我能有什么意见”,以上“沉浸式”的观感颇有趣味。

二、语言表达独具一格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纪录片的个性化表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提出,一个记忆的场所是群体记忆遗产里标志性的元素。[1]烧烤是具有平民气息的街头美食,烧烤摊是遍布街头巷尾、烟火缭绕的热闹场所,这恰好成为平民百姓记忆的场所。《人生一串》中的解说配音给人以利落且略带江湖气的洒脱感,与以往中规中矩的配音不同,这里的解说更像是好客的主人在跟大家讲着一个个烧烤背后的生动故事和烧烤人的生活哲理,笃定而不迎合、热情但不矫情,平实中带着对生活极大的热情和耐心。

(一)内心感受

解说词文本章节段落看似没有紧密关联,却形散神不散,内在的逻辑主线和精神主旨是和谐统一的,需要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如何抓住解说文本的内在精神灵魂,实现与创作者思想的同步升华,这要求解说者要深刻理解解说词所涵育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这种理解必须依赖配音员自身对解说文本逻辑与实质的全面把握,而本片的配音员同时担任全片的总导演,他在对于文本的理解、风格的把握方面,微观处细腻、具体,宏观处则张弛有度、胸有成竹,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力道。

李立宏在谈论《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配音创作心得时说道:“我是把自己搁到作品里了。在介绍一碗面时,我就好像是从那碗面里跳出来的一样,保持着好奇的心态,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大家,这碗面是怎么咕嘟咕嘟熬出来的,里面放了什么调料,面条是怎么做的……”除了通过情景再现的配音解说技巧带着观众实实在在地了解食物制作流程之外,还通过展现人们在对食材尽善尽美的追求中所体现的对美食的态度,表达了食物味道之外的文化味道。

(二)用声特点

有人说,声音能叩击心灵,不同的声音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反映出不同的情感。阿尔特曼把这种声音称之为“声音中的声音”。《人生一串》解说用声的气质特点符合纪录片整体基调,陈英杰导演独特的慵懒声线为该片的声音要素增添了市井气息,邻家大叔般略带沧桑感的嗓音带着受众尝遍各地烧烤。他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放下“先入为主、高高在上”创作者的架子,摒弃说教者的腔调,用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语调,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发有温度的声音,声音变化幅度不大,但吐字清晰,给人以清醒但不较劲的智慧感。同时,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以及配乐恰当的使用,再加上方言的点缀,整部纪录片颇有意趣和温情。

(三)情感调动

解说与纪录片的画面要有机融合,感情与画面是相辅相成的,感情因画面而生,画面因感情而更生动。在纪录片解说中,经常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两方面,比如过于客观冷静,见字发声、平直寡淡,感情游走于画面之外;再比如情感判断不准确,过于饱满、夸张,超越了画面的承载或脱离了片子本身的意境,导致在解说过程中出现了用声不通畅、语气不贴切、感情不真挚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大忌。解说者在实践中应以真实情感为依托,充分理解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解说中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是解说者的功力所在。

《人生一串》采用的是碎片化的剪辑手法,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能获得最丰富的信息量,其画面热烈而大胆,当镜头对准食客们正在大快朵颐的嘴时,解说词的配音就是坐在食客对面与其共同享受美食的好友,没有意味深长的抒情,没有宏大的叙事,解说者的表达里饱含理解、接纳,更重要的是一同享受这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美好与尽兴。解说表达时的“我就在”“在现场”是解说词配音的基本身份定位,是解说者调动情感、令受众感同身受的基本出发点。片中的情感表达并不浓烈,自然而然的聊天语气,正符合烧烤的市井气息。因为片中的画面从色彩到构图都很有张力,解说词配音在情感方面的克制和让步更尊重受众的观感体验,比起刻意的引导、渲染,该片中陪伴、唠嗑式的平实、真挚的情感表达更能与画面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

(四)语态特点

著名解说员孙悦斌在谈及自己为央视十套制作的纪录片《百年巨匠》解说配音的初衷时说:“我并不想在听觉上给人以美化或过分雕琢的感觉,平实的讲述反而会将我们带入大师们生活的时代,接近他们的思想,感受他们的行为,经历他们的作品。”[2]纪录片解说的表达样态有很多类型,《人生一串》的解说亲切、自然,属于“讲解型”加“白话型”。其中“讲解型”要求用声适当、语言质朴、节奏平缓、需要耐心、热情、内行;而“白话型”的语言追求一种纯生活、纯纪实的状态,语言越接近生活中的白话越好。两种语态杂糅在一起共同作用,表现出这部片由里及外、由眼到心的烟火气,这烟火气是人人心中割舍不下的热热腾腾的生活气息。《人生一串》解说的语言在片子的画面和文案风格基础上,表達没有大起大落,语速略快,符合受众定位在年轻人群体的目标,整体语态呈现出放松、亲切的特点。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看似接近生活中聊天的状态,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控制,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中,声音形式的层次变化越细腻,越需要表达者精准控制气息、吐字以及细微的情感调动等,本片中的解说胜在有控制的“自然”,更符合不同烧烤场景代入感。

三、审美情趣不落窠臼

(一)自然美

在《人生一串》分集导演、制片人、撰稿张岳明看来,每一位烧烤师傅摸爬滚打的人生经历和智慧,都能引发制作团队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体现在解说里就是在粗粝中又饱含韵味的表达方式。烧烤本身自带热闹和亲密属性,在街头巷尾的小店里,人声鼎沸、酣畅淋漓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都可以被烧烤融化。热闹的画面外,解说不刻意煽情,而是保持着克制和放松,体现出当代社会中国人的自信和豁达。由国力强盛带来的心态的平和,在解说声音的表现形式上,就是发声的通畅和有控制地放松,以及语调平和、语速适中,这样的放松带来了审美情趣上的自然美,而这种自然美与街头烧烤本身在气质上达成了和谐统一。

(二)意境美

纪录片情与理的寓寄的最佳传递方式莫过于意境渲染,而意境则主要靠生活细节和影视语言揭示技巧来营造。《人生一串》是对烧烤人细枝末节的生活真实记录,没有刻意灌输,只是把生活中的真情和真理单纯地寓寄于烧烤之中,作用于观众的心灵。

在《咱家特色》这一集中,胡嗲,从十九岁就干起了烧烤,三十八年如一日,他的烧烤是当地人最温暖的记忆。如今,子承父业,胡嗲退居二线,将由儿子去延续老长沙的生活味道。在第一季第一集《无肉不欢》中,一位食客手拿烤肉说,他在外面,想家的时候,除了想家里的母亲,就是小二哥的烤肉,这也许是对小二哥最大的褒奖。在第二季第一集《您几位啊》中辽宁沈阳的斌哥,十六年来一直坚守自己的小店,坚持用炼钢的焦子烤鸡架,保留了沈阳人老工业的味道,为何如此执着,他说这辈子酸甜苦辣都尝到了,没白活。这是斌哥干烧烤这么多年的感悟,在烧烤中感悟出的人生观。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表达,像朋友的讲述一样,充满欣赏与深情,体现了审美情趣上的意境美。

结语

互联网纪录片解说新的模态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始于平等、终于共鸣。纪录片《人生一串》平民化的题材选择、俏皮幽默的叙事风格、大胆创新的镜头塑造等等,将平凡的烧烤摊中不平凡的故事生动展现。媒介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的受众越来越多元化,面对变化的外界环境,纪录片解说创作者应该始终坚持真实的内核,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内容品质,避免解说固化、僵化造成的千篇一律,更要抵制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而造成的创作媚俗化。

高品质制作和展现时代风貌的精神实质是互联网纪录片解说模态创新的根本。在科技进步、设备升级的保障下,解说词配音在音质、音效方面的物理性问题不难解决,关键是创作团队真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刻理解纪录片主题、风格与当前社会环境,以符合时代追求和市场潜在需求的作品引领受众,纪录片市场才有望迎来全民关注。

参考文献: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58.

[2]孙悦斌.声音者:孙悦斌配音理论及实践技巧[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136.

【作者简介】  段 蕾,女,山西襄汾人,山西传媒学院播音主持学院讲师,语言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有声语言创作、口语传播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人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人生中的某一天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