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是“关注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鉴赏的学问。”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研究艺术中感性认识完善的美。而这种完善过程,是在不同时代观念进步、技术变革、社会环境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背景中实现的。
诞生于1895年的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高速发展后,在1991年左右遇到了信息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的冲击,转瞬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电影长子的纪录片,也在这激荡的风云中,开始进行互联网化的探索。2009年前后,一个新的艺术物种——网络纪录片便横空出世,以凤凰涅槃和鱼跃龙门的态势鼎立潮头,续写电影、电视纪录片之后的传奇,而作为一种“有意味的美学形式”,网络纪录片的美学趣味也便在这变革中产生独特的嬗变轨迹,需要学界从“感性认识完善美”的美学本质角度进行厘清,更需要结合特定的意识形态要求和媒介融合背景、艺术发展趋势进行有机调适。
一、网生纪录片美学趣味的变迁
网络纪录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纪录片包括在互联网平台播放的电影电视纪录片以及网络平台自制(联制)的纪录片两种类型,简称网播纪录片和网生纪录片。本文研究对象是狭义的网络纪录片,即互联网平台投资、自制、定制并播放,以互联网用户为主要受众的纪录片,即网生纪录片。
自1991年互联网概念诞生以来,经过几年的野蛮摸索发展,在2004年,以乐视网的成立为标志,视频网站正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之一。纪录片作为重要的视频内容品类,其受众具有高消费与高学历的特征,与互联网最早的网民特点高度重合,于是从受众角度促进了视频网站对纪录片的认可。“2006年12月21日正式上线的优酷网,树立了‘快者为王的产品理念,凭借‘快速播放,快速发布,快速搜索的产品特性,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互动需求及多元化视频体验。它在行业内首次提出‘拍客无处不在,倡导‘谁都可以做拍客的视频网站,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拍客聚集的阵营。同样是2006年上线的酷6网,虽专注于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的发展,但仍努力向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专业影视节目,到自拍网播剧都有所涵盖。”[1]这一现象,标志着网生纪录视频自制的开始。
2007年12月29日,发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确立了视频网站经营的牌照制度,从管理体制上确立了视频网站的合法性。
2009年,国内网站开始设立纪录片频道或纪实频道,纪录片正式走进网络平台内容构成的视野。业界比较公认的较早的助推者是搜狐网在2009年设立的高清正版纪录片频道[2],网生纪录片的发展由此拉开了帷幕。
网生纪录片的发展始终和其平台的播放属性紧密相关,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4年左右到2010年,是网播纪录片起步期和网生纪录片萌芽期,其美学追求是题材的新鲜性和揭秘性。
这一时期,国家发布关于鼓励纪录片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网络平台一方面加大版权采买力度,一方面積极布局自制纪录片。搜狐网在2009年推出自制纪录片《大视野》,点击量达千万级,成为网生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其美学追求是电视台纪录片美学追求的延续和补充。
第二阶段:2010年到2015年是网播纪录片高速发展期和网生纪录片发力启动期,其美学追求是内容上泛政治的话题性和形式上泛纪实的先锋性。
随着视频网站内容自制的潮流到来,纪录片也正式成为其内容布局的重要发展品类,加大投资、收购团队、购买版权、签约导演等手段使各种纪录片收归视频网站麾下,网民自发生产的UGC模式向机构生产的PGC方式转变,网生纪录片的制作队伍在扩大,网生纪录片的概念进一步明确。“2010年,搜狐纪录片上载总量为22476部,每月新增纪录片350部。截至2010年12月,纪录片频道总点击量189亿次。流量在搜狐网仅次于影视剧、体育、综艺,列第四位。”[3]自制纪录片的数量在此时还处于较低比例。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纪录片《我的抗战》于2010年9月14日在搜狐纪录片频道全部独家播出,立刻受到诸多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突破千万。在形成巨大社会话题和影响力之后,《我的抗战》才陆续登陆83家电视台,并在全球华人纪录片互联网盛典中获得“2010年度卓越贡献纪录片奖”。[4]
2013年6月13日,优酷联合极限情侣张昕宇、梁红打造的“融合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梦想、爱情、友情、勇气和行动力”的网络自制户外真人秀节目《侣行》正式上线,仅三个月播放量突破1亿次,集均达611万次,成为又一现象级网生纪录片。
2014年,随着移动社交App微信的横空出世,通过寄生在其公众号平台生存成为视频自媒体的制胜法宝。以《一条》(2014年9月上线)、《二更》(2014年年底开办订阅号)为代表的微纪录片走出一条坚持自我原创和依托平台扩张的道路。一方面加大生产规模保持市场热度,另一方面,发力微信平台扩大社会影响,逐渐形成另类的网生纪录片风景。
网生纪录片在网民的追捧、政策的管控、市场的助推、行业的审视下,摸爬滚打走过相对平静和平稳的2016年和2017年,与网生纪录片的平稳相对比,这时期纪录电影和直播短视频快速崛起,抢走了网生纪录片的风光。纪录电影《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创纪录的表现让网生纪录片的视野更加扩大,网站积极参与,纪录片产品变得多元。
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是网播纪录片稳定发展期和网生纪录片高速发展期。其美学追求在内容上表现为宏大政治题材的消隐与日常生活题材的细分,在形式上表现为影像呈现的精致性和奇观性、欣赏方式的互动性与娱乐性。
网生纪录片高速发展的具体表现为: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受众基数大、覆盖广;题材划分细、类型全;收益渠道多、效果好;产品系列化、品牌化,网生纪录片成为主流播放平台的重要生产主体。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年)的总结中,明确提出2018年中国纪录片具有这样的特点:“新媒体纪录片催生产业新的增长极,‘跨界融合成为年度关键词,纪录片‘网生时代来临。”[5]2019年网生纪录片则进入加速时代。“2019年,优酷全年播出700小时纪录片,原创纪录片占比35%;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约占全年新上线项目的1/3,其中主控生产15部,联合出品8部;哔哩哔哩投资金额过亿元,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合计55.6小时;爱奇艺自制加联合出品15部。”[6]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是腾讯出品的《风味人间》(第一季)。因导演《舌尖上的中国》一举把影响力从业界扩展到社会的央视著名导演陈晓卿,成功转型成为商业纪录片的赢家。在腾讯强大的资金实力和IP品牌运营理念支持下,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的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于2018年10月28日至12月16日在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同步播出,续写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辉煌,这是由互联网平台发行至电视台并实现网台同步播出的首部纪录片。相关数据表明,上线三小时,豆瓣评分9.3分。该片最终点击量超10亿。2020年4月26日,《风味人间》(第二季)又在期待中登场,仅仅一个星期,点击量就达6亿次。网生纪录片的影响力再次攀上高峰。
此外,《人生一串》《早餐中国》《历史那些事》等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整体成就了网生纪录片的地位和影响力,其美学理念顺应了融媒体时代的跨界与融合,美学效果顺应了新观众口味的个性与喜好,呈现出以资本精准、艺术精致、产品精品为代表的“精纯极”和以资本从俗、艺术通俗、产品俚俗代表的“粗俗极”。在具体作品中,表现为叙事美学角度纪实的变形与变形的纪实、视听美学角度影像的异化与异化的影像、接受美学角度受众的变化与变化的受众、生产美学角度生态的重组与重组的生态等多层面、多元化、多维度的美学追求。
总体看,网生纪录片的美学趣味越来越向叙事多视角、受众多层面、题材多元化、表现多维度发展,一个蔚然大观的网生纪录片美学景观已成雏形。但是网络固有的娱乐本性、视听本能、意见本真、利益本位等决定了其美学趣味的大众化、迎合化、商业化是其必然走向,目前网生纪录片已经显现出美学趣味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端倪,在“娱乐至死”追求过度娱乐的负面审美效应下、在数据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自我陶醉的审美判断迷失下、在资本逻辑绑架网络生态营造的流量追捧下,网生纪录片的这一美学特征是否会越走越远,值得业界思考与警惕。
二、网生纪录片美学理念的调适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年版)披露,“2018年,能够直接测算到的纪录片行业生产总值达60多亿元,但根据CDRC基于新的媒介环境下对纪录片边界和类型的厘定,纪录片产业直接经济规模远超百亿元。”[7]“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50.36亿元,同比增长9.4%;年生产总值约66.60亿元,同比增长3.3%。”[8]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纪录片行业生产总体仍处于上升通道当中。
在国家鼓励、市场需要、受众欢迎、行业看好的整体大背景下,网生纪录片的发展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需要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按照艺术规律、纪录片规律、互联网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媒介宣传规律来进行调适和规范,找到一条稳健发展的路子。
第一,回归艺术美学本真的初心。
歌德曾经说过:“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9]。作为一种认知,(艺术即认识——亚理斯多德语),艺术给我们打开了了解社会和自身的窗口;作为一种理想,(艺术即理想——黑格尔语),艺术是我们实现从小我之境到大我之境的蹊径。“一个人自我的实现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姚斯语)。网生纪录片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品类,是一种将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深度结合、富有美学精神的现代影像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10]这在提醒网生纪录片的创作者,要回归艺术美学本真的初心,以中国美学的优良传统提升作品的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实现美与善、情与理、认知与直觉、自然与人性的统一,提升纪录片的审美境界。
第二,坚守纪实美学价值的核心。
纪录片诞生以来,经过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安德烈巴赞、德鲁兄弟、让鲁什、怀斯曼等几代大家的百年实践,将纪实美学的大厦层层高筑,其坚守的关于真实的创作理念一直是这座高塔上的耀眼明珠。无论这种真实是以静默观察式的方法获得,还是以创作者主观介入的方法表现,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影像的真实与思想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与相对的真实发生怎样激烈的论争,坚守纪实美学对真实的绝对追求一直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价值观。诞生于网络时代的纪录片,依然要在这个理念下,反映生活的面目,记录时代的变化,传达人类的情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弘扬真善美永远是纪录片的使命。
第三,坚定技术美学演绎的信心。
影视艺术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变化而发展丰富的艺术,技术美学不仅是影视艺术的表现者,更是影视艺术的推动者。贝拉巴拉兹在有声电影刚出现时,就清醒地定位有声电影“不应当仅仅给无声电影添些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现实生活,应当开发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经验的宝库。”[11]网络时代,超高清、5G、4K、延时、红外、水下、航拍、CG、动画、数字合成、大数据、精准推送、人工智能、算法等等技术,在纪录片的创意、策划、制作、发行、传播、观赏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开发出全新的艺术境界。坚定技术美学演绎的信心,才能使纪录片人更好地拥抱时代。技术美学是视知觉的翅膀,技术美学更是感知觉的武器,技术美学演绎出的影视时空是一个将人类艺术体验发挥到极致的时空,技术美学演绎下的网络纪录片的美学形象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坚持生态美学和谐的中心。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电视文化生态就是电视文化的生存发展状态,即电视文化各种要素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的生态关系,以及与其相关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关系。”[12]网络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产品,其生态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网生纪录片的健康发展。要在坚持生态美学和谐的目标下,在外部生态上,处理好网生纪录片与经济产业、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在内部生态上,处理好产品的属性定位、受众的娱乐需求、生产的流程机制、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IP的内涵打造等环节内容,将纪录片的文化立场、人文情怀、商业属性、受众引导、技术推动实现有机统一,最终实现网生纪录片生态的动态平衡与伦理和谐。
参考文献:
[1]贾金玺.中国视频网站发展简史[EB/OL].[2014-04-17].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t/zt.
[2][3][4]张同道,许乔,赵蓉.2010年纪录片网络新媒体传播研究报告[ J ].南方电视学刊,2011(2):50-54.
[5][7]何苏六,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03,03-04.
[6][8]樊启鹏.2019年中国纪录片产业观察[ J ].电影艺术,2020(3):115,113.
[9]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91.
[10]习近平谈文艺精彩话语摘编[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10-16]. http://cpc.people.com.cn.
[11][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07.
[12]胡智锋,等著.电视文化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0):02.
【作者简介】 宋献伟,男,山西定襄人,山西传媒学院高级编辑,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影视产业、纪录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