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珂 吴娟
摘要:近代以来,青年肩兹砥柱中流之责,在各个时期都投身于乡村广阔天地。青年深入乡村的行动逻辑受到政策、市场理性、乡土文化等内外因素的驱动;在具体实践中,青年充当着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文化振兴先行者、乡村治理先锋队,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从应然与实然统一的角度,青年还应在观念上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并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忘初心、坚守匠心、争当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
关键词:青年;乡村振兴;三重维度;先锋作用
中图分类号:D432;D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5-0053-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以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研究”(19JD710039)。
作者简介:刘玉珂,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娟,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历史维度:回望青年助力乡村发展、勇担先锋使命的历史荣光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深入乡村探索、改变乡村
早在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先生便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都市上塞满了青年,却没有青年活动的道路。农村中很有青年活动的余地,并且有青年活动的需要,却不见有青年的踪影。”[1]425青年应该到乡村里去,去改造乡村进而改造社会。李大钊先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解决这样一种现实困境不能靠农村自生自发的力量,需要注入新鲜的青春的活力”[2]。我们可以在李大钊先生的笔下看到,那一时期,无论是青年革命者还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尝试到乡村,为个人发展求生路,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求出路,并不断改变乡村面貌。
青年共产党人深入乡村,首先解决农民关心的土地问题,体察民情,减轻农民负担,减少税收;其次,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扫盲运动,在各地开办学校,破除农民群众的思想藩篱。
尽管毛泽东、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但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乡村。在探讨了青年革命者与乡村的交汇之后,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先生认为,乡村的建设与改造要依靠知识分子发动,“社会的生路要在乡村求,知识分子的生路也要在乡村求”[3]。青年知识分子要解决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要为农民寻找到精神出路。那一时期在全国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并产生了多个团体,推广农业知识、创办农村合作社、优化农村结构、改善农村风气、倡导新礼俗等。由于战争,乡村建设运动不得不中断,亦未能完成复兴农村的目标,但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经验表明,建设和改造乡村,需要除了农民的内生力量之外的青年知識分子去引领。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立志乡村建设、扎根乡村
青年共产党人自近代以来,肩兹中流砥柱之责,以农村为中心,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又落到了青年肩上。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青年突击队”和早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行动。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是为了应对施工紧张而产生于北京建筑工地,后来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不同类型的青年突击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突击队已经拓展到工业、商业、农业等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突击队展现了青年富有热情、创造力,充满活力并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在农业农村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早期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升学难和城市紧张的就业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农民。毛泽东同志曾表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4]462
3.改革开放时期:青年谋求乡村发展、反哺乡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中国大地,青年在谋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在为乡村谋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青年向乡村进行文化反哺,充当话语先锋。不难看到,绝大多数从城市返乡的农村青年都能在家庭内获得话语权和重大事情的决定权,这种决定权从前往往是在父辈那里,但由于青年凭借着在城市积累的见识和才干,有能力也可以处理好家庭重大事情、作出相对合理科学的决策,父辈们也愿意转让出家庭话语权和决定权,在话语权转让的过程中,农村青年也由此获得了更多的肯定和信任,青年以家庭为圆心,由点到线及面,不断地改变着乡村。可以说,即使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途中,青年与乡村的脐带从未被剪断,农村青年也在奋力奔向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地带动自己家乡各方面的发展。
二、现实维度:聚焦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争当先锋表率的现实必然
1.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驱动因素
(1)国家政策的引导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9年3月,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要以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重点,大力培养、凝聚、举荐一批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青年人才。对本土青年人才,重在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治理能力、经营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乡村熟悉、被村民认可、有一定话语权的天然优势,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服务在外青年人才,主要是动员农村青年学子返乡,将城市先进的知识、技能、理念输送到农村,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引导青年转变就业理念,关注农村发展,发挥青年“领头雁”作用;对社会青年人才,旨在通过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活动、电商培育工程等,动员其下基层、到一线,使其更加坚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为还未发展的乡村雪中送炭,为在发展振兴中的乡村锦上添花,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
(2)市场理性的驱动
抛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从市场理性角度来看,乡村蕴含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移动支付下乡、农村电商工程不断发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等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的乡村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3)乡土文化的影响
乡村曾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聚集地,是中国人的“根”和“脉”。这种根脉像文化的黏合剂,无形中牵绊着人们,使古往今来的乡土情怀从未断绝。当前,不乏农村以及城市的青年学子放弃优渥的城市条件,选择到乡村去,到巩固脱贫成果的一线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情感诉求影响着他们的行动逻辑。
2.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突出表现
青年为改变乡村面貌、推动乡村发展,自近代以来便有迹可循。当下受到多重因素的驱动,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1)脱贫致富带头人
青年是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以驻村书记和扶贫干部为代表的青年典型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带头人。不少青年参与电商直播,成为新型“硬核带货”主播,销售扶贫产品,使扶贫产品对接市场;鼓励村集体创办合作社,引导村民转变理念,通过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全方位综合打造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纵深推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紧扣创新主题,突破思维定式,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等进行了有益探索。
数字经济在乡村开花结果。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青年以新理念、新模式改变、优化乡村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带领一方致富。以西南地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羊肚菌产业为例,该产业多以“90后”新型职业农民牵头发起,在实践中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探索出“蚕桑+羊肚菌”等套种增收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农户负责种植,党支部提供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合作社和公司负责加工销售。羊肚菌产业只不过是新型职业农民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助推鄉村致富、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振兴万千模式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水产养殖、果业、林业……各地种植养殖因地制宜地开展。不容忽视的是,这些逐渐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新理念新方法正是以青年为纽带和核心传播和辐射开来,青年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着引领作用。
(2)文化振兴先行者
青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先行者。其一,青年为乡村送去“新”文化,改变乡村“精气神”。围绕着“传思想、传政策、传道德、传文化”的工作目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青年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加入为乡村输送文化的工作行列中去,以理论宣讲、文艺汇演、文化服务、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村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使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一些地方增加了乡村农家书屋、音乐厅、文化站等,在这些地方也能看到青年文化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应对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服务。其二,青年魅力匠心,带领传承“旧”文化。一些不乏在国内网站以及国外网站拥有千万粉丝的“90后”“网络红人”将笔墨纸砚、活字印刷、传统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以短视频或者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青年“大V”传播的受众面广,以数字化时代大众所喜欢的方式展开,使逐渐消逝于大众视野的传统技艺、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和流传,使乡村独具魅力、悠闲自在、丰富多样的生活能够更多地呈现出来,让乡村的文化也能够利用互联网“走出去”。
(3)乡村治理先锋队
青年是乡村治理的先锋队。随着基层选拔人才制度的优化、用人视野的拓宽,青年大学生和当地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已不再是少有现象。大学生村官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储备了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具体而言,为推动乡村治理有效、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参与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内兴组织。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干部队伍老化,而大学生村官大都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新思想凝聚党员共识、武装党员头脑,严格遵循“三会一课”等制度,使基层党组织生活更加地规范常态、党建更有活力,不断地改变基层党组织的风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二是对外强认同。这里的认同是指大学生村官不断加强村民对党的理论认同和对自我的认同。大学生村官将党的理论不断“平民化、大众化”,并带领村民参与自治,农民的政治认同以及自我认同都有所提高。三是对上传民情。大学生村官大都具有现代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当走上“村政”的舞台之后,能主动走进人民,收集民意,倾听民声,传达民情,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四是对下达政令。大学生村官掌握信息渠道广,对国家的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比一般农民透彻许多,可以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通道。在大学生村官的宣传和解读之下,村民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国家的惠农政策,如此也推动着村庄的管理服务现代化和信息化。
三、价值维度:坚定青年助力乡村振兴、勇做先锋模范的价值引领
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维度层面的问题是一种应然的状态分析。从应然和实然相统一的角度,青年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先锋作用,既需要外部环境的系统支持,也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
1.明方向:青年应当明确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当前,西方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思潮不断向我国涌入。生活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部分青年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价值虚无、个人至上、理想淡化世俗化的转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一些青年拘泥于城市的追逐而漠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青年先锋作用的发挥。而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要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应坚持人民至上、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5]只有下基层、扎根农村、接触农民,才能了解真实的中国农村,读懂农民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锤炼品德修为,通过笃行逐步确立并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还应看到,青年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正如毛泽东同志对青年所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6]1104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扎根基层,就要以此信念来支撑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2.担使命:青年应当认清时代使命、矢志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7]235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百年前,民族命运岌岌可危,无数青年先锋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谱写了历史华章。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8]6。时代使命呼唤青年担当,对此,青年理应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青年自身还是中华民族都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赛中的“关键一棒”,青年应以更加饱满和热忱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去,投身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如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中所言,青年应该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9]83,奋斗乃人生之天职。扎根基层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锐意进取,矢志艰苦奋斗,以先锋之姿,去打通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这是历史和现实对新时代青年的要求,也是青年应该有的意识自觉。
3.懂乡土:青年应当更接“地气”、保持“朝气”
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高度耦合。就青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而言,青年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行动,对于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一方面,青年在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理应更接地气、多添“土气”。青年大都敢拼敢闯,富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然而其阅历、实践经验以及生活环境决定了青年中的绝大多数“乡土气”还不够。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0]1。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10]2。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土”情况、“土”问题,了解这些“土”情况、解决这些“土”问题,需要一些“土”思想和“土”方法,青年能否认识好、克服好它们,要看青年身上是否有足够的“乡土气”,是否能够真正地与乡村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为此,青年应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真正读懂乡土中国,向乡贤和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土”思想与“土”方法,使青年身上具有的“潮”气与乡村特有的“土”气相融合,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青年还应在助力乡村振兴中保持“朝气”和先进性。青年如朝阳,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我们却不时能听到部分青年将自己标榜为“佛系青年”,以释放焦虑、逃避困惑。这样的“佛系心态”是青年价值困惑的表现,虽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但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能以“佛系”的心态和做“咸鱼”的状态,而应是充满“朝气”并保持先锋的姿态。
4.谋长远:青年应当不忘“初心”、坚守“匠心”
青年在躬身乡村振兴实践中应不忘初心。面对依然存在的农民弱势、农业短腿、农村落后的现状,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漠视农村。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应当是青年在乡村振兴这场战斗中始终不变的初心。同时,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应当坚守“匠心”。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数工作是默默无闻、润物无声的,而“匠心”蕴含着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执着,青年应该以这份执着去坚守,仅凭一时的激情和冲动,难以完成这样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带领乡村脱贫致富,还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都需要青年对待此类工作精益求精。再者,“匠心”并不是要青年因循守旧、固化思维,相反,需要青年投身农村工作时灵活开展、坚持创新、开拓思维,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同时,匠心青年还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埋头苦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選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11]总之,不忘初心、坚守匠心,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做到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有长度。地方政府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逐步解决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覆盖面窄和短期短效问题,助力乡村持续发展,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正如钱理群老师对青年期待的那样,青年应该“目光向下,要立足于中国的大地;沉入民间,更关注人民的真实生活,自己也要做一个真实的普通人”。观照现实,以往乡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的却仍然存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重新审视农村,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自己投身于改造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潮流,在改造乡村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先锋的姿态。
参考文献:
[1]李大钊.青年与农村[M] //李大钊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林红.李大钊农村改造思想考察——基于《青年与农村》的解读[J].党的文献,2008(4):54-58.
[3]钱理群.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5-1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J].政策,2018(2):38-3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启航:红船精神永放光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责任编辑: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