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通过两个部分,对王昌龄以男性身份书写宫怨诗的原因和情感进行详细探讨,结果主要发现:王昌龄的宫怨诗是在继承以往宫怨诗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盛唐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勾勒了宫女的悲惨生活,同时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因屡遭挫折而焦虑痛苦的心情。
关键词:宫怨诗 ;王昌龄;自我情感
盛唐是我国古诗发展的巅峰时期,在短短五十年内,创造了“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1”的诗坛盛况,而王昌龄更是以其宫怨诗中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写独立潮头,其“有血痕无墨迹2”的宫怨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3”,在盛唐乃至后世诗坛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王昌龄宫怨诗创作背景及缘由
宫怨诗的创作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宫怨诗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中的《小雅﹒白华》。其后历经汉至清而经久不衰,直至盛唐,宫怨诗的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一个新高峰,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为代表,李白的《玉阶怨》,元稹的《行宫》,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都堪称是宫怨诗的力作。而盛唐的宫怨诗创作如此兴盛繁荣的原因,我想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简述。
其一、唐代后宫妃嫔体制因数量庞大而存在弊端。
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宫嫔大率至四万”4召进宫来宫嫔,大多数终其一生都见不到帝王,被幽禁在高高的宫廷院落中,直至耗尽生命,用草席一裹便匆匆地送出宫埋入坟墓。“未央墙西青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5,在这样腐朽悲惨的后宫制度下,越来越多的诗人拿起手中的笔猛烈抨击腐朽不合理的后宫体制和帝王骄奢淫逸作风,对命运凄苦的宫女示以深刻同情和惋惜。“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6,宫怨诗在盛唐的崛起是诗人们执笔控诉毫无人道的后宫妃嫔制度的血泪史。
其二、对南朝淫靡宫体诗的抵制和强烈抨击。
自六朝以来,诗坛上刮起一股浮糜轻艳的诗风,为满足行伍出身的六朝帝王淫靡歌舞的嗜好,诗人们争相创作以轻佻色情的眼光描摹女性身姿容颜,举动行止的宫体诗,“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內”7。对此现象,唐初自太宗李世民,至初唐四杰,无不致力于抵制宫体诗。初唐四杰主张以清峻刚健的诗风进行冲和,将诗歌创作从宫廷引入市井乃至边塞,极力推崇“词义贞刚,重乎气质”8的诗风。而以王昌龄为首的盛唐诸人又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用庄重,严肃的眼光深入女性内心,反映宫女的悲惨生活。这种细致入微而又不失尊重的以心理描写为主的呈现手法,显然比南朝赤裸裸的描绘身姿体貌的靡靡之音更胜一筹。
其三、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群众的市场需求。
纵观历代,唐朝无疑是政治最为宽松自由的时代之一,更多的诗人敢于将笔触伸向幽深晦暗的后宫中,寻找和揭露所谓神秘的“宫闱秘事”,创作出相对真实的宫怨诗作品。此外帝王的后宫生活一直是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而唐诗配乐歌颂的风气逐渐流行,使宫怨诗这一题材被梨园伶人大量挑选传唱,在一定程度上也反过来扩大了宫怨诗的群众市场。
总而言之,在畸形的后宫制度,浮糜的宫体诗,开放社会环境和广泛市场受众等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宫体诗在盛唐这个众星璀璨,数峰并立的诗歌创作大环境下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天地。
二、王昌龄宫怨诗中自我情感抒发
诚然,作为宫怨诗创作大家,王昌龄塑造了无数由于腐朽的后宫制度深锁禁宫的女性形象,从而唤醒人们对封建腐朽后宫制度的抵制和对宫女悲惨命运的关注。但我们绝不应该只将目光聚焦在这小小一隅,社会因素对王昌龄写作宫怨诗的动机确实有不小的影响,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王昌龄本身的生活经历,人生际遇。
据史料载,王昌龄先祖曾为南朝时显赫人物,但传至他这一代时已是家道中落。王昌龄自幼发奋苦读,在开元十五年考中进士,官拜秘书省校书郎。次年再次登科,但他的官职不升反降,其后又接连被贬至岭南,龙标等地。三十年的仕宦生涯中,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可谓委屈难申,他的宫怨诗正是在这样的人生基础上创作而成。不难发现,他与笔下所塑造的宫女的遭遇是何其相似,一个屡遭贬谪,“所谓黄鹤者,竟不能高举”9一个惨被冷落,“空悬明月待君王”;一个壮志难酬,“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一个空付韶华“玉颜不及寒鸦色”,一个沉沦下僚“犹畏谗口疾,弃之如埃尘”,一个冷宫深锁,“卧听南宫清漏长”。一个窜逐蛮荒“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一个年老色衰“闲坐说玄宗”。可以说,王昌龄的内心中既有报国之志,又有贬谪的恐惧,既有豁达自信,又时时陷入悲观的自我怀疑。如此复杂的感情巧借宫怨诗这一委婉的方式来抒发,这便使他的宫怨诗具有了多元化特点,耐人咀嚼。
结语: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宫怨诗是在继承了以往宫怨诗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盛唐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多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宫女们因压抑而产生的苦闷愁绪,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因屡遭挫折而焦虑痛苦的心情。其宫怨诗细腻哀愁,言近旨远,深于寄托,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良好的典范。
注释:
1.李白.《全唐诗》卷一六一《古风》[M].中华书局,1960:1670
2.贺贻孙.诗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9
3.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45
4.宋祁等.新唐书[M],卷二零七.中华书局,1975:5856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404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1986:392
7.魏征.隋书﹒经籍四[M]卷三五.中华书局,1973:1090
8.魏征.隋书﹒文学传序[M]卷七六.中华书局,1973:1730
9.葛立方.韻语阳秋[M]卷十一.中华书局,1981:569
参考文献
[1]李云逸.王昌龄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骆玉明,汪涌豪.中国诗学[M].东方出版中心,1999
[3]毕士奎.王昌龄诗歌与诗学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信息:阚尉航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辽宁省大连人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辽宁 大连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