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丰富的文学经典我们该如何享用

2021-07-14 16:14王德峰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性灵典籍境界

王德峰

阅读经典并不是找知识,我们和经典的关系不是和物理教科书的关系,也不是和计算机教程的关系,而是在阅读自己的生活,阅读自己的生命感受。

不读自己的生命感受可以吗?当然也可以活下去,但面对不了痛苦。所以,当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是把我们本已有的,但是零星的、散漫的,不同境界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境界,一旦生命境界形成,智慧自然就来了。

如果一部经典中,某些话你不懂,没关系,先放着,因为你此时尚缺乏相关的生命感受。凡是你读懂的,那叫会心一笑,深得吾心,那就是你这种生命感受得到提高了。你把这种生命感受拿出来翻捡过了,并且它引领你上升为生命境界。

用经典中的思想来回答当代问题

经典怎样存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经典应该持何种态度?不是尊重,而应是热爱,让它在我们这个时代焕发出它应当有的生命力,能够让经典的思想来回答当代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充分地汲取经典的营养,厚重我们个人,乃至这个时代的根基。

所以,在面对经典时,我们应该抱有一种目标,那就是构筑经典,我们中华民族要重拾大道。不要以为这个任务过分宏大,以至于我们无法胜任,这其实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经典活在每一个时代对它的重新解释里,就像贝多芬的音乐,我们如果能够听到最古老的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版本的话,会发现和今天我们指挥的差别非常大。这就是今天的人让贝多芬继续“活着”的方式,因为他有必要“活着”,因为他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感的境界,仍然是真理。所以,在阅读经典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屈服于经典,那是一味的崇敬和敬畏。我们阅读经典,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回答当代的问题,所以,我们热爱它。我们对一部经典和一部伟大的艺术品的最佳态度不是崇敬,而是热爱。这是我们民族精神延续、生生不息的重要方法。

重新解释经典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充滿了重新被解释的可能性。而那些算不上经典的作品,它们的意义是被定义的了,没办法再去解释它们了,它们说得太清楚、太具体、太教条了。经典不是教条,它富有生命力,它不朽。所以,阅读经典方法的第一条就是,别把它当作一个完全确定了的知识来记忆。我们能从经典中能体会到多少?这取决于我们的经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人生的阶段,取决于我们生命感受的范围。也许我们的生命感受还是那么狭窄,所以大段的文字我们不能领会,但只要你领会一点点,就把已有的人生体会提升了,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收获。第二点,阅读经典时我们要焕发想象力,要有这种思想的能力。这就是反思的判断力。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这种反思的能力是伟大的天赋,这样说太严格了。其实,反思的能力在后天也还是可以训练的。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和人文典籍来培养反思的判断力,使我们心灵的另一种能力得到发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人类心智的最高能力不是理性。感性有很高的境界,它高于理性,那叫作“性灵”,是“性灵的力量”。

在经典的世界里面,我们的性灵得到了开启,也就是我们的想象力、哲学和感悟的能力得到了滋养和发挥。我们不能把性灵放到边上不去管它,让它慢慢地枯竭,那我们就失去了创造力。所以,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甚至是非常技术性的专业,你仍然要关注人文经典。因为在专业领域,有时候也需要你有所创造、发挥想象力。

打开被严格的逻辑思考所压抑的心灵

中国的人文经典包含文学典籍、史学典籍和哲学典籍,尤其哲学典籍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中国的哲学看不到严格的逻辑推论,在庄子、老子的作品里是读不到这种东西的,反而读到的是文学。读庄子的《逍遥游》,你不仅是读一个很生动的形象,还焕发起极广阔的想象。文学的经典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借助形象感悟人生,打开人生的境界。这件事情是那么美好,它不是要求我们紧张地思考,而是要求我们亲切地体验,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中会有另一种发展方向,它长久地被严格的逻辑思考所压抑着。在阅读中国文学典籍的时候,这个方向就发展起来了,我们便潇洒起来了,我们的心胸便开阔起来,我们有一种比较自由自在的心态。

我小时候虽然非常喜欢文学,但注意的是辞藻的华丽、文辞组织的美妙及一些警策的句子。比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以为这些句子就代表了好的诗歌,后来我才明白,其实更好的句子并不是警策和概括,更好的诗是打开了阔达的意境。比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好句子,但不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后一句才有阔达的意境。词中,“伤离别”的“伤”就伤在这里。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境界叫“沉郁”。后来我懂了——诗贵沉郁。辛弃疾一首词的下半阙写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不仅是警策而已,而是人生之境界。辛弃疾晚年潦倒,平生壮志未酬,想到当年叱咤风云要收复中原,如今已经没有希望了。他在秋天的晚上盖着粗布的被子做了一个梦,在梦里又回到当年的情景,然后惊醒。试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个无限落寞的心境?

其实,“眼前万里江山”,这就是好诗了,没有必要一定要用美妙的句子,唯有这样写,才能把无限酸楚的意境表现出来,那就是沉郁。所以在诗歌当中,我们不是读到关于人生的意义,而是读到对人生的最深刻的体验、对命运的领会,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有了力量。这是经典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收获,是任何的学问、科学所无法取代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编:当代语文微信公众平台2020年6月14日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TUWf5qrEEya PkX2CaknhSg(2021年5月15日)

(编辑 吴兰芳 见习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性灵典籍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博雅文学社:抒性灵之真情,写人生之华章
杂说书家之性灵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