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R&D经费投入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21-07-14 09:49王小惠
海峡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福建省福建科技

王小惠

(福建省测试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1 概述

科技创新不仅是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更是当今各国激烈竞争的重要核心领域。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巨大变数。为此各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尤其作为科技活动中最具创新潜力因素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关键。《中国统计年鉴2020》[1]显示,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22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相比2000年增长了23.7倍。 “十三五”期间,中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建设,投入年均增幅达16.9%。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数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进入全球前15位,已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虽然中国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投入强度每年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23%的强度,与美国(2.83%)、日本(3.26%)等科技强国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仅为6%,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差甚远。同时,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区域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省市之间,R&D经费投入规模及强度存在严重发展不均衡。

2 文献回顾

对于我国R&D投入方面的研究甚多,学者们切入点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研发投入的特点,分析我国R&D投入方面存在的差距与问题。邵云飞等[2]通过将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对比,认为我国在研发投入方面,不仅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R&D投入总量不足,其原因是R&D主体不对,需由政府向企业转变;另外R&D投入绩效差,需创新“官学企”科技体制机制。二是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我国研发投入存在问题的原因。例如李正卫等[3]通过建立RKY 模型(研发投入、知识与产出的关系模型),来说明我国R&D投入/GDP强度偏低是由于我国尚未步入知识经济时代,“R&D 学习”效率和知识的贡献弹性系数较低。三是针对特定研发投入主体,如政府、高校、企业[4-5]或特定行业[6]等,通过实证研究、建立模型、对比国内外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例如张海英等[7]采用P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说明长期看高校R&D投入对GDP增长有积极影响,但短期则相反。因此,需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郭婷等[8]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我国不同省市地区科研机构的R&D情况,结果表明我国科研机构整体效率不高,各省市间差距较大,部分省市科研机构存在R&D人员和R&D经费冗余较多的现象,需缩减相关人员和经费。类似的,王珑[9]利用DEA分析福建高校研发投入与产出的配比情况,认为既存在现有投入基础上的产出不足,同时存在产出水平上的投入冗余,需加强管理、调整结构。

从福建来看,关于R&D投入方面的研究极少,但R&D投入是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且如今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福建R&D经费投入现状,希望为福建未来科技创新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3 福建省R&D经费投入总体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R&D经费投入继续保持高增长,但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一是增幅迅速但总量偏低。2019年福建省R&D经费投入增幅,在全国排名第7 位(18.4%),在东部地区则排在第2位。但是,福建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仍然偏低,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基础研究投入仍是短板。2019年全省R&D经费投入达到753.7亿元,排名在全国第12位。R&D投入强度不仅远低于北京(6.31%)和上海(4%),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全国排名仅在第15位。另外,基础研究占比(4.8%)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各地市研发投入不均衡。2015—2019年,福建省九地市R&D经费投入呈现不均衡现象,除福州、厦门两地的R&D经费投入占比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地市R&D投入强度均相对较低。三是研发投入经费来源单一。政府来源R&D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占比未见明显提升,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2018年连续三年,福建省研发经费来自政府资金占比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均为第26名。企业R&D投入方面,福建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较充足,2019年企业研发投入达到655.5亿元,同比增长16.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重超过80%,但企业之间科技投入存在不均衡现象,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4292家有R&D活动,1517家建有研发机构,仅占总数的24.8%和8.8%。

4 问题分析

尽管福建省R&D投入增长迅速,但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财政资金投入偏低。2019年全省R&D经费投入中来自于政府资金占比为11.11%,较全国水平 (20.49%)低9.38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靠后。二是大院大所数量太少。全省“985高校”仅厦门大学1所,“211高校”仅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所;国家级独立科研院所仅4家,省级公益类科研院所37家。由于高水平研发机构不足,导致全省申请的科研资金数额低。比如,在2019年国家自然基金高校立项中,获得经费资助金额仅两所高校进入前100名,即厦门大学(1.59亿元)和福州大学(0.45亿元),远低于上海交通大学(6.4亿元),大院大所数量不足导致在获取中央科研资金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三是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成本高,风险大,导致企业R&D经费投入积极性不高;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原创性成果缺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福建高新企业数量偏少,与发达省份相比,福建高新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数的2.14%,居全国第14位。同时,高新企业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两地,厦门占40.1%,福州占29.2%,其他地区占比较低。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储备不足。

5 对策建议

针对福建省科技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立足福建省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议在增加财政投入基础上,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等多管齐下,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服务创新省份建设,为全方位高质量超越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增加财政对研发投入的规模。政府可以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在深入实施研发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分段补助等基础上,加强政策灵活性,鼓励各地市采取“因城施策”“因企施策”,针对区域基础资源、龙头企业等需求,采取差异化举措自主推行研发投入激励政策,由政府统筹资源,加大相应的财政配套支持,激发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财政科技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从省级层面而言,加强对各设区市的考核,将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年度考核范畴,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考核比重,充分调动各设区市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打造高质量创新平台。针对福建大院大所数量不足、高端研发平台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加大力度支持福州区域大学城建设,创建国字号科创平台,如实施“双一流”建设工程,采取“一校一策”予以重点投入与支持,推动潜力学校、品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积极争取国家在福建布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平台,带动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落地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集聚若干国内外一流创新团队,争取“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支团队、支撑一个产业”。提升承接国家科研项目的能力,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全省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企业在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梯次,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和服务机制。关注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的优质企业,加大种子企业储备和上市扶持力度,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向企业开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等拥有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集成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采取股份制、委托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方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上、中、下游协同协作,形成产业链有效互动机制,构建企业良好生态圈。深化产业创新,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围绕主导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水平培育产业创新生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变革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企业成长不同时期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四是发展科技金融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搭建创新科技金融平台,进一步加大金融部门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各类投资,由政府引导、带动多方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多渠道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努力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比如通过奖励、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建立和完善融资担保损失补偿、科技保险费补贴等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共担机制。放大财政资金效用,扩大“科技贷”合作金融机构和服务对象,鼓励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和资金池,发挥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五是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促进研发投入。充分发挥福建资源禀赋优势,加强闽港澳台科技合作,建设开放式创新体系。发挥福建的区位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用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要素在福建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特别是港澳台侨优势,吸引全球人才和企业来福建创新创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打造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福建省福建科技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