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文
黄炮楼战斗遗址碑
2021 年是涟水黄炮楼战斗80 周年。在这场血战中,杜春生等13 名民兵自卫队队员面对数十倍日伪军的疯狂进攻,除一人成功突围外,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战的英雄诗篇。
杜春生,涟水县经济开发区人,1917 年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杜叔明在国民政府时期曾担任当地的保长,思想较为开明,深得当地群众尊敬。杜春生童年时期就受“忠、孝、耕、读”四字祖训熏陶,接受“忠于祖国、孝敬长辈、热爱耕读”的教育,饱读四书五经。18岁时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回乡学习农耕,当年就接替了父亲的地方保长职务,并秉承家风,办事公道,主持正义,为民造福,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6 年,杜春生随担任国民政府查账专员的伯父杜一朋到陕北查赈放粮。那里离革命圣地延安很近。杜春生听到当地民众对共产党的积极评价,对延安心生向往,思想逐渐趋向革命。适逢其时的西安事变,给杜春生的思想带来巨大震动,更激发了这位热血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1939 年,日军侵占涟水城后,党组织在涟水积极活动,发动群众,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并于1940 年在涟水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杜春生耳濡目染,坚定了加入共产党队伍,参加抗战的决心,并成为当地首批中共党员,不久又担任了民兵自卫队党支部书记。
黄炮楼位于涟水县城西北十余里的盐河岸边(现属涟水经济开发区凌庄村境内),系庄上地主黄元德为防匪患而建。炮楼共3层,炮楼两侧各有一个大院,院外是围墙和壕沟。涟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为军田乡公所。自卫队驻守这里,庄子上的老百姓白天劳动,晚上则携老带小住进黄炮楼。1941 年农历四月十一日晚,杜春生一家祖孙三代6 口人和乡政府部分人员以及当地民众200 余人随同军田乡民兵自卫队13 人住在黄炮楼过夜。当地汉奸、土匪头子张汉武知晓后,随即指派手下骨干朱二麻子到涟水县城向日军告密,并谎称楼内住有新四军主力。日军随即从淮阴调集1 个中队100 余人和涟水城常备大队300 余人,深夜出动,次日拂晓时突然包围了黄炮楼。
民政部颁发的杜春生烈士证明书
黄炮楼被包围时,里面的13名民兵有土步枪13 支,短枪2支,手榴弹8 枚,子弹300 余发。民兵中多是好枪手,其中共产党员8 人,战斗力很强。从清晨到深夜,民兵们坚守黄炮楼,打退日伪军10 多次进攻。激战中,县游击大队王观涛、张胜武各率30 余人,分别从西北、东北两面侧击敌人,设法营救。王观涛部曾突破敌人阵线,冲到距离炮楼100 多米处,高喊炮楼民兵向外突围,随即又被敌人冲散。天黑后又在四周各庄吹号,想调离敌人,也没能成功。日伪军先后使用毒气和燃烧弹,傍晚时又从淮阴增援200 名日军,仍然不能攻下黄炮楼。经过激战,日伪军小队长以下伤亡80余人。晚饭后,日伪军火烧炮楼。民兵自卫队决定销毁档案文件,掩护群众冲出炮楼。副队长朱寿山带着3 个孩子混出敌人包围圈,神枪手何景林突围时牺牲,其余民兵又在炮楼里坚持到深夜。班长、共产党员朱发坤在烈火中壮烈牺牲后,仍然倚墙站在烧塌的楼梯上,端着钢枪,双目怒视着楼梯口。
炮楼被烧毁后,民兵和群众都被俘,自卫队员汤进采、朱发桥、徐井生和群众朱小虎、朱贵珠被日军当场刺死,躯体也被支解。杜春生以及自卫队班长宋发仁,队员刘希唐、朱发标等5 人和群众13 人(包括杜春生父亲杜叔明),被日军带到涟城,18 日下午在涟城北门外被杀害。自卫队队长林福生,队员朱发龙和群众3人,被日军带到淮阴杀害。
杜春生和父亲杜叔明同一天被害,一个年仅25 岁,一个也只有49 岁。杜家3 栋平房被土匪烧毁2 栋,家破人亡。侥幸活着的杜母带着儿媳和5 岁的孙子、3 岁的孙女,祖孙三代4 人背井离乡,逃难在外,艰难度日,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辗转回到老家。
1951 年,苏北行政公署向杜家颁发了杜春生抗日烈士证明书。1983 年,民政部重新颁发了杜春生的抗日烈士证书。2014 年,民政部换发革命烈士证书,以资褒扬。
2021 年清明节前夕,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杜春生烈士墓进行了修缮,重新为其建亭立碑。4 月4 日清明节当日,当地民众代表及先烈亲属百余人参加祭扫活动。在祭扫活动现场,杜春生之子,85 岁的退休老干部杜述孔向参祭者介绍了先烈的生平事迹,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给后人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红色党史教育。
杜氏家族成员也在杜春生的影响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其堂兄杜冬生,194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民主政府教育战线骨干,后曾任专区党委副秘书长。堂弟杜菊生,1918 年出生,1946 年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再次占领涟淮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和解放大军被迫北撤山东,他丢下妻子儿女,只身背着背包沿着大军北撤路线追赶,直到山东境内才赶上队伍,在军队做后勤工作。后跟着大军南下,解放南京,解放上海,并在上海参加接管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为学校后勤服务一辈子。堂侄杜述尧,1928 年出生,17岁时走出家门,跟随部队南征北战,成为一名通讯兵,转业后仍从事无线电工作直到退休。堂弟杜连生、杜哲生,都在1949 年跟随解放军南下,为新中国解放和现代化建设在不同的岗位战斗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