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国忠
1981年6月,兆丰农民文化宫落成典礼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是我党的一个优良传统。40 年前,沙洲县(现张家港市)率先开展了各级干部为农民办好事活动,深受群众拥护,得到广泛好评。省委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创举,认为值得在全省推广,要求省委政策研究室抓紧调查核实。研究室随即派我去沙洲县调研。在充分了解和查看实况后形成的调查报告先后在室刊《调查与研究》及《新华日报》发表,引起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办公厅的注意。
1981 年7 月9 日,中央办公厅批转了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关于沙洲县各级干部为农民办好事的情况调查报告》,文件发到县团级(规定可登党刊),并在批语中指出:“沙洲县委认真关心群众生活,努力改善党同群众的关系和加强党同群众团结的经验,值得重视,值得学习。”7 月13 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沙洲县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按语中引用了中办的批语。
在中央的倡导下,全国各地纷起学习和仿效沙洲经验,并逐步形成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公开承诺和落实为群众办若干件好事、实事的传统。可以说,沙洲县是江苏和全国形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这一传统的源头。
下面,就当时沙洲县各级干部为农民办好事的初衷、做法和经验作一个介绍,希望对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所启发。
1979 年春节前夕,沙洲县锦丰公社党委集中所属党支部委员以上干部学习形势时,有的同志提出:为什么解放前农民为了革命能舍生忘死保护共产党员,现在与党员的关系却疏远了?为什么土改、合作化时一个乡只有几个共产党员,各项任务完成得很好,现在全社有800 多个党员,工作还很吃力?这些问题引起到会同志的深思。大家感到,许多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信心,以及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确有点“今不如昔”。根本原因是长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造成农村工作失误,反复折腾,致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的生活没能得到应有的改善;特别是党员、干部为群众谋利益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遭到破坏,党与群众的团结也受到损害。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公社党委提出以后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和关心农民的生活。要求党员、干部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好事,以改善党群关系。当时春节快到了,决定先从春节供应抓起,想方设法达到了“一、二、三、四、五”,即过春节户户有一只家禽、二斤鱼、三斤肉、四只皮蛋、五斤豆腐。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群众很高兴,节后生产也上了劲。
从这年起,公社党委有意识地在抓生产的同时,认真抓群众生活,年年为农民办几件好事。两年多来,积极组织生产和供应建筑材料,协助1000 多户社员翻建了新房,全社草屋从1978 年的7850 间减少到2800 间,预计到1982 年基本上都可翻盖瓦房。228个找不到对象的“老青年”,有一半以上被安排进社队企业。公社党委书记吴忠汉同志带头当“红娘”,大队干部也积极为“老青年”介绍对象。锦丰镇依靠集体力量筹建了文化中心,公社建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影剧院(旧房改建)、图书室等文化设施;还组织47 名残疾社员办起了福利工厂,等等。
锦丰公社各级干部为农民办的这些好事,在广大群众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也引起了沙洲县委的重视。1980 年春季,县里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81 年,县委在研究贯彻执行1980 年十二月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时,认为切切实实为农民办好事,正是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和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和共产党员应尽的天职。从这个认识出发,县委决定在各级干部中广泛开展为农民办好事的活动。
办些什么好事?从哪里办起?县委认为,进一步发展生产,活跃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也是为农民办好事的基础。从全县来讲,就是要认真搞好农副工生产,巩固集体经济,提高社员分配水平。同时,要切实改变过去“重生产、轻生活”的状况,认真研究和逐步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农民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县委组织了一些干部,专门就群众生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改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突出的问题是民用建筑材料供应太少。当时每年有10%左右的草房户、缺房户翻建新房,砖瓦、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十分紧张,许多农民苦于“平价建材买不到,高价建材吃不消”。
二是改善劳动条件。例如,全县6000 多片打谷场,有5000 多片仍是泥场,农民场头劳动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碰到连续阴雨还往往“烂场头”。又如各地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劳动力在社队企业务工,许多人上班要走三四里甚至十来里泥路,迫切希望能搞些可骑自行车的砂石路。还有不少社队企业锅炉危险,污染严重,等等。
三是改善社会福利。由于农药、工业废水和人畜粪便污染,约有3/4 的农户吃不上井水,肠道传染病时常流行,传染性肝炎也有回升。全县有300 多处该建桥的地方没有桥,还有许多“造桥不值得、出工不方便”的大沟小溪,农民希望能搁上一块跳板。不少地方通了公共汽车,但45 个招呼站没有候车棚。这类问题不少,长期以来领导上无人关心。
四是一部分有特殊困难的社员希望得到照顾。全县有1400 多个孤老、128 个孤儿、2700 多个盲聋哑残疾人,生活上困难很多。妇女“五期保护”喊了多年,许多地方仍没有落实。还有,5000 多个30 岁以上的青壮年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找到对象。
五是要求增加农村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更存在“看戏难”“照相难”“自学难”和“体育活动难”等问题。不少二三万人的公社没有一个影剧场,城市剧团不肯来,许多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已解散,电影只能在露天看,打乒乓球没有桌子,打篮球没有场地等。
六是社会风气亟待改善。“造房请客请不起,结婚彩礼付不起”等问题很突出。“儿子不养爷,婆媳常吵架”的现象也很多。逢年过节,赌博、迷信活动抬头。这类问题,既破费钱财,又易伤和气。但由于旧习成风,不少干部不仅不带头抵制,反而随波逐流,照样行事;有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十分恶劣,影响极坏。因此年年喊移风易俗,但收效甚微。
县委认为这些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多数是两三年内就可基本解决的,也不要花多少钱;有些花钱较多的问题,也应当逐步解决。1981 年2 月中旬,县委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婚姻、保健和文化娱乐等几个方面,排出了20 个当年就可着手解决的项目,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号召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组织落实。这就是沙洲县各级干部为农民办好事的由来。
四个多月来,通过全县各级干部的努力,已开始做出成绩。
(1)打井。县委把农村水井建设当作大事来抓,1981 年计划打井1.3 万口。专门安排了250 万块砖,210 吨水泥,还拨出了5 万元打井资金。1 月至5 月,全县已新打水井2321 口,“四夏”大忙后将组织一次突击。
(2)发展鱼、菜、果生产。为了解决“鱼米之乡吃鱼难”和蔬菜果品供应紧张的问题,内塘养鱼从1980 年的3 万亩增加到5 万亩,并进一步扩大长江和海洋捕捞,1981 年计划水产总产达到12.5万担,平均每人能吃到16 斤鱼;利用棉田和“十边”渠道,套种5万亩蔬菜;拓植梨树、桃树、桔树等果园520 亩,全县约有1/3 左右的农户在家前屋后种上了果树。
沙洲县的乡镇企业
(3)帮助困难队翻身。1980年,全县有26 个大队的分配水平在100 元以下,有161 个生产队的分配水平在80 元以下。1981 年春天,县委专门把有关公社的社、队两级主要干部集中到县里,找差距,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制订翻身计划:分工4 名常委到有关公社蹲点,具体指导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4)组织商业、供销部门送货下乡。全县组织了20 多条货郎船、60 多辆货郎车、340 副货郎担送货下乡,边销边购,方便农民。
(5)加快农村用电设施的建设。全县还有将近1/3 的大队没有通电。现已在北部地区新建了一个变电所,架设了高压线路,到年底大队近一半可通上电。
(6)办沼气。全县已建沼气池1.9 万个,有2 个公社、46 个大队、676 个生产队基本实现了沼气化。1981 年抓巩固发展,已分配1850吨水泥、974 吨石灰、444 万块砖,县、社、大队三级还筹集了22 万元资金,计划年内建新池、改老池各2000 个。
(7)逐步改善农村社员住房条件。据统计,全县草房户、缺房户还有3.92 多万户,准备年内先解决1/3,三年内基本解决。县里安排了砖2700 万块,瓦60 万张,桁条14 万根,石灰5000 吨,水泥3000 吨,木材600 立方米。
(8)铺好路。全县已实现社社通公路。1981 年规划,新建公路20 公里,接通5 条断头公路,1982年使大队通公共汽车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
(9)搭好桥。全县有300 多处该建桥的地方没有桥,给社员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1981 年初县交通部门和有关社队配合,规划、落实年内建造246 座桥,目前已建好52 座。
(10)建好候车棚。1980 年深冬的一个风雪天,县委书记高德正下乡工作,经过鹿苑招呼站,看到10 多个农民站在风口里候车。他回县后,在常委会上两次谈起这件事,又把县交通局领导同志找来,研究交代了搭候车棚的任务。全县45 个招呼站,现已建好候车棚9 个,其余到6 月底可全部建好。
(11)建设农村文化中心。全县23 个公社中,已有5 个公社主要依靠集体力量建起了文化中心,做到了“七个有”,即有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一个业余中心文艺创作组、一座影剧院、一个文体活动室、一支社办电影放映队、一个业余美术摄影服务组和广播通讯组、全县半数左右大队已建有图书、棋类、球类等三项以上内容的俱乐部。
(12)破除不良的风俗习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反对铺张浪费,教育群众不收礼,不送礼,不请客,不吃请。与此同时,狠刹赌博、迷信、买卖婚姻等歪风。塘桥、后塍等社队一些建筑队,为农民建房已基本做到“三不吃”,即不吃房主的烟、酒、饭。
中办〔1981〕27 号文件的批语全文
(13)帮助未婚适龄青年成婚。全县30 岁以上的未婚青壮年约有5000 多人,县委要求各级干部主动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14)关心老、残、妇、幼。除了办好原来的7 个敬老院外,其余孤老孤儿都分散在各生产队实行“五保”;办了5 个病残人福利工厂,安置331 个病残人员,其余病残人员尽可能分散安置在社队企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妇女全面实行“五期保护”和产假制度,加强对妇女病的普查和防治。全县已办托儿所、幼儿班5860 多个,其中98%以上是农村社队兴办的,入托、入园儿童达77.7%。
在各医院和妇保所还增设了儿童门诊。对7 岁以内的儿童,年内普遍搞一次体格检查,目前已查了3000 多人。
(15)防治传染病。加强了食品卫生监督;改造了一批厕所:配备和训练了灭蝇、灭蚊专业人员;重视水点采样、疫情监测,以及为群众注射各种防疫针剂等。1981 年1 月至4月,肝炎发生447 例,比去年同期减少近2000 例。
(16)治理环境污染,要求各工业部门把治理“三废”作为工业生产中的重点来抓,环保部门监督执行。全县36 家电线厂,目前有25 家经过治理,经地、县环保部门测定,已基本达到国家排污标准。
(17)巩固合作医疗。县委和卫生部门一起研究制定了巩固提高合作医疗的规划。体制上普遍推行社队联办,由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筹集资金,增强合作医疗实力。对赤脚医生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落实报酬政策。全县1100 名赤脚医生,经复训考核有850 名达到中技水平,发给了乡村医生证。
(18)抓好安全生产,全县148台锅炉,99 台检查合格的发了证,4台有危险的已停用,6 台土锅炉和41 台无水处理装置的已限期改。
(19)建好打谷用的水泥场。县委组织物资、基建、粮食等部门,具体负责抓这件事,1981 年规划解决2800 个生产队,“四夏”大忙前已有1385 个队建好了水泥场。
(20)大搞植树造林。1980 年冬至1981 年春,全县共育树苗290 多亩,成片造林620 多亩,四旁植树94 万棵,江堤、公路两旁也基本绿化。
沙洲县委发动三级干部为农民办好事,虽然时间还不长,但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一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在锦丰、妙桥两个公社调查时,农民说:“过去在生活福利上,有些干部处处占便宜,对群众的疾苦不关心。现在看到干部主动关心群众,许多过去不敢想和自己想不到的事情替我们想到了,我们很感激。”无论是晚年享受到“劳保”的老人,受到照顾的困难户,还是由干部当“红娘”结了婚的青年,进了福利厂的有残疾的社员,都称颂社会主义可爱,共产党可亲,党的干部可敬。锦丰公社的干部反映:“过去下乡往往受到一些社员的冷待,现在下乡到处受欢迎,群众有话愿跟我们说了,我们的话也比过去管用了。”
二是提高了农民办好集体经济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多数需钱要物的好事是靠集体力量解决的。妙桥公社72 岁的黄祖发老汉说:“现在集体为我们老两口每年发120 元‘劳保费’,这是集体经济办得好带来的好处,还是集体有靠头,现在我天天参加集体劳动,指望集体经济一年比一年强,社员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锦丰公社建设大队党支部书记诸炳宜说:“自从公社党委提出为农民办好事后,支部成员总结了过去往往为私利闹不团结的教训,正常了组织生活,带头为群众办好事,党内外团结增强,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1980 年农业虽然也因灾减产,但损失较小,低于全社平均幅度,而且由于工副业有很大发展,社员人均分配比前年增长24%,我们接触到的县、社干部和群众,对搞好集体经济都充满了信心。”
三是促进了安定团结。妙桥公社陈庄大队有个1955 年的复员军人周圣云,1958 年房子被拆,1974 年结婚后死过一个小孩,妻子又病瘫,生活十分困难。为解决住房和生活问题,他多次到苏州、南京上访,还到过北京,情绪十分消极,经常在外游荡。集体支持他造了三间瓦房,又安排他进了社办农机厂,生活有了保障。他反复表示,一定要积极做好工作来报答党的恩情。据反映,他现在厂里担任劳动纪律检查员,表现很好。鹿苑公社十六大队有个30 岁的复员军人,一度经常骂人斗殴、调戏妇女,被群众称为“三角黄石”“小霸王”。大队党支部在批评教育他的同时,积极帮他解决了婚姻问题。之后他积极劳动,待人也很好,1980 年被评为社员积极份子。
上世纪80 年代初的后塍镇
县妇联反映开展“五好家庭”活动以来,据14 个公社统计,已有267 户原来夫妻、婆媳不和的家庭转好。基层干部认为,群众中的不安定因素,大量的都是由于工作、生活、婚姻、家庭、房屋等问题引起的,只要各级干部真正全心全意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极因素就会转化为积极因素,就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
四是推动了小城镇和农村建设。过去社队企业的利润大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以及搞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为民办好事后,普遍增加了社员生活、社会福利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初步得到调整。这样,就推动了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的发展。锦丰公社的市镇建设有很大进展,1981 年的办好事项目中,又有续建文化中心、铺水泥街、造自来水塔、搞下水道、修建居民宿舍、开设供销经理部、搭集市贸易棚、办中心幼儿园等16 个项目。县城杨舍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解决了多年来路不通、桥危险等问题。
沙洲县委开展为农民办好事活动的基本经验是:领导重视、全党动手;调查摸底、作好规划;依靠群众、各方配合;分步实施、逐项落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各公社、大队结合本地实际排出项目清单,分轻重缓急逐项落实,县级机关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支持,做到条块结合,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