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共党史 历史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根本方法论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共党史高度契合的历史逻辑,直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不可须臾分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为学习党史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才能从盘根错节的党史脉络中把握主题主线,从浩如烟海的党史细节中辩清主流本质,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过去、把握现代、明晰未来、以史为鉴、更好前进的根本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科学理论,始终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释放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证明,中共党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指导下,才能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并全面揭示党史中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学习百年党史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们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走向、指导具体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学习中共党史具有根本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要历史的看待一切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因此,将认识建立在准确分析每个时代的环境、价值观念,综合比较各种选择的优劣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中,要以认清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基础,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学习党史要建立在充分占有史料和分析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尊重历史多变性以及国情复杂性,避免对某一种历史因素作用或人的决定作用的主观夸大,反对违背历史基本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无中生有的历史假设和逻辑推演。以当前时代为参照标准去抹杀过去时代的历史差别,不仅于党史学习毫无意义,而且会陷入主观臆测的逻辑陷阱,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开展百年党史学习,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兼顾历史选择的多样性和历史结果的确定性,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必然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为学习百年党史提供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精髓就是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其目的却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并不主张单纯的研究历史,更重要的在于从历史中得出现实指向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史学习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而应向外扩展到相应历史时段“世情”的考察,向内兼顾到具体历史时期“国情”的考虑,实现宏观与微观间的有机互动;纵向上将中共党史放在中国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学习,横向上兼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及至具体的中共党史学习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同时包含历史选择的多样性和历史脉络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学习中,在矛盾普遍性中发现矛盾特殊性,不断厘清每个问题下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体分析具体事物的特殊性,以辩证的思维模式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认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的过程中产生新矛盾,逐渐实现认识的深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开展百年党史学习,在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明晰党史学习并非要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脚注,而是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所得经验教训在现实中加以延伸,强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深度,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要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全球化背景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蜂拥而至,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误读,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前时代已经“过时了”,马克思主义在一些研究领域存在“失语”现象,或者在运用过程中寻章摘句,不能依据现实和时代的需求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甚至有一些研究缺乏正确的历史观,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为此,我们需要做正本清源式的理论研究工作与固本培元式的思想巩固工作,深度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的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史学习中,既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也要总结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摒弃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运用和解读;在思想上固本培元,夯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对中共黨史的理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下继续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前进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与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关系,对于深化理论认识、把握主题主线、辩清主流本质有重大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整体上认识党史主题和主线的历史连贯性;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得出对主流和本质的客观认识,进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脉络。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整体上认识主题和主线的历史连贯性。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对历史发展与演化有不同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有全局性,也有局部性的,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党史中,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整体上认识主题和主线的历史连贯性。一切历史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因此,认识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应该由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其总体进程来确定,要将其视为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来看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题的革命时期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主题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是两个前后赓续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习党史应该避免将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的所谓“范式转换”,需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中国争取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从整体上认识百年党史主题和主线的连贯性,才能提升规律性、经验性、理论性认识上的深化。
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为指导,从实践中得出对主流和本质的客观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或重大或微小的党史事件对党的发展进程和演进方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对其中蕴含的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其中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发生了“大跃进”甚至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但对曲折性的认识应该置于前进性之中,波折与曲折是短暂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30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党史发展脉络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是党史学习不以细枝末节代替主流本质的方法论指导。
准确把握中共党史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学习党史的核心要义。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脉络盘根错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握中共党史主題主线、主流本质是学习党史的核心要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只有把握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一般法则”,要处理好百年党史进程中的主流事件与支流事件、成绩成就与失误曲折之于党史学习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绩与经历失误曲折相交织的历史,但不能抓住探索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大做文章,借以淡化甚至全盘否定已经取得的历史成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在主流与支流、成功与失误的矛盾运动中,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使党史学习构建起有“意义感”的完整的历史图景。
“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思维就是要养成历史文化素养,形成“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在中共党史学习中的运用,有助于自觉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应用,自觉理性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自觉提高对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由此体现出的历史意识的自觉生成,是党史学习的目标所在。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自觉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是中共党史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是一个具有巨大张力或弹性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寻章摘句式地引用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词句、结论或是原理,而是以其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问题、两极分化问题相继出现,国家转型、社会变迁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所能预见的范围。但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其科学的理论指导能力和强大的现实解释力。在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地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固有的内部联系出发,以联系、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将中共党史的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自觉地从总体上把握历史脉络,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自觉地从客观上总结历史规律。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自觉理性评价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史实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进而“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应成为自觉地、客观地、理性地评价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的根本遵循。党史事件错综复杂、党史人物千差万别,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难以囊括历史的复杂性。对此,我们应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既从整体分析出发,考察党史事件或党史人物对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分析党史事件或党史人物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对党的建设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不是有创造或贡献;又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针对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下的路线转换或思想转型区别分析。这样才能真正科学地审视历史、分析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自觉提高对错误历史思潮的辨别能力。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是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暗流涌动,对中共党史学习造成一定冲击。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历史虚无主义以个别事件和所谓“细节”为主流,以胡编乱造、无中生有、“戏说”历史为手段,强调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因此,面对以唯心史观为滥觞的历史虚无主义必然需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唯物史观的坚决抵制,它指导我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历史性、虚无主体性、虚无价值性,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主流与支流、表象与本质,认清党的历史是矛盾运动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在建党一百年这一关键性历史节点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总结党史、学好党史、用好党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学习党史的理论基础,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辩清主流本质,促进历史意识的自觉生成,真正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示范马院和团队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9JDSZK03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⑦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学习时报》,2011年9月5日。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⑩《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