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枪老王
抛壳窗声音响是指95式采用了无托布局,抛壳窗位置较为靠后,也更靠近射手的耳朵。射击时,一些噪声会从抛壳窗处传递给射手,让射击过程变得更加吵闹。
但是,枪声本来就很吵。受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我总感觉枪声应该和大号鞭炮的声音差不多,最多就是和雷声差不多。但实际上,枪声可比鞭炮、雷声“给劲”多了。尤其是带有制退器的枪械,射击时还会有明显的、扑面而来的冲击波,那感觉真是独一无二、今生难忘。
记得第一次实弹射击时,我已对枪声有所防备,但还是被巨大的声音吓懵了!那种带着燥热与震撼的响声,在极短的时间爆发,又极快地褪去,让我当场懵在了原地。班里几个同行的女孩则直接被吓得不敢打枪了。所幸,我很快就适应了巨大的枪声,但枪械的吵闹程度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我打了很多种枪,除了05式警用转轮比较安静之外,其它的枪械都非常吵闹。比起巨大的枪械噪声,抛壳窗处的声音,实在是无关紧要了。
在关于95式的诸多“冤假错案”中,“油烟熏得泪两行”可能是最符合实际的描述了,它的背后能折射出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次打95式的经历是十分难忘的。那一次我打了很多种枪,但唯独是95式(准确说是95-1)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它真的把我熏哭了。在开第一枪之后,眼泪瞬间弥漫了我的视野,我的第一反应是猛的抬头,想不管不顾地把枪扔在地上,然后跑到一边好好呼吸一下。但是,把有弹的枪扔在地上是危险的。于是我忍住了扔枪的冲动,放低了枪口,让脸颊远离了枪身,好让自己缓一缓。
后来我发现,不少人都觉得95式有点熏,但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我认识的人中,被95式熏哭的,目前为止只有我和一个师弟。我对烟味极其敏感,平常有人在我旁边吸烟,我都会感到浑身难受。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95式确实有点熏,但远远不至于人人泪两行,毕竟这是95式步枪,而不是95式催泪弹。
在我看来,95式的熏人问题并不是枪的责任,而是弹的责任。
射击后的G3步枪的弹壳。在弹壳上能明显看到弹膛纵槽留下的印痕,以及明显的烟熏痕迹
射击中的法国MAT49冲锋枪。大多数冲鋒枪都没有真正的闭锁机构,抛壳窗冒烟也就更明显一些。比较有趣的是,美国M3冲锋枪射速很慢,但抛壳窗冒烟也很明显
抛壳窗处不仅仅有烟,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小玩意”。比如图中正在抛壳的以色列X95步枪,抛壳窗还能看到小火星,但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加装消音器后的AR15/M16/M4步枪,抛壳窗处的烟雾明显增多了
苏联的5.45×39毫米枪弹就是一款低最大膛压枪弹。为了缩小枪口焰、枪口噪声,苏联人在AKS74U上设计了体积夸张的膛口装置,当拆下膛口装置时,我们就能看到非常夸张的膛口焰
一般而言,枪械比较熏有三种可能。其一,是枪械闭气不严。闭气不严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情况。比如为了方便抽壳,德国的G3步枪在弹膛上刻了纵槽。在射击时,火药燃气会沿着纵槽泄露出去,造成比较严重的烟熏问题。法国的FAMAS步枪也有同样的问题。
枪械熏人还和闭锁不严、射速过快有关。采用惯性闭锁/自由枪机自动方式的冲锋枪本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闭锁机构,完全依靠自动机堵住枪管尾端闭锁。如果射速太快、开锁太早,火药燃气必然会跟随自动机后坐,并从抛壳窗溢出。
最后一种情况与火药燃气流动不畅有关。一般而言,加装了消音器之后,枪械会出现导气孔处膛压升高、射速增快的现象,但最明显的现象是抛壳窗“冒烟”。这种现象在任何一种自动或者半自动枪械上都会出现。
很显然,95式并不属于上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它既没有在弹膛刻纵槽,采用的是非常流行的回转闭锁设计,射速也不快,也很少加装消音器。那么,95式熏人的真相就只有一个了:枪弹。
高最大膛压枪弹(红色)与低最大膛压枪弹(蓝色)的压力一位移曲线示意,低最大膛压枪弹的导气孔、膛口膛压都要高于高最大膛压枪弹。为了方便示意,图像经过了变形夸张处理
受苏联枪械的影Ⅱ向,我国对枪弹的最大膛压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其中最常见的要求是最大膛压不能太高。最大膛压较低有很多好处,在闭锁机构强度一定的前提下,低最大膛压枪弹意味着更高的安全系数。最大膛压较小,弹头的加速也更温和,对枪管的磨损也更小,枪管的寿命也更高。
但低最大膛压是一把双刃剑。火药并没有那么听话,它的燃烧很不好控制。一般而言,为了降低最大膛压,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让火药燃烧得慢一些。这会导致火药的燃烧总时间增长,燃烧结束时间被延后,火药在枪管内的燃烧结束点更靠近枪口。
由于燃烧结束点更靠近枪口,枪械使用低最大膛压枪弹时,往往会带有更明亮的枪口焰和更大的枪口噪声。不仅如此,低最大膛压枪弹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知道,加速能力越强的飞机,所需要的起飞距离就越短。对于枪弹而言,低最大膛压枪弹往往需要更长的枪管,才能把弹头加速到相同的速度,这很不利于枪械的紧凑、减重。
低最大膛压枪弹的火药燃烧来得慢,去得慢。对于高最大膛压枪弹而言,枪械在抽壳时,残余的膛压已经比较低了,而低最大膛压枪弹的残余膛压普遍较高,这会造成较大的抽壳阻力。为了减小抽壳阻力,低最大膛压枪弹的弹壳锥度普遍较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抽壳阻力。
雪上加霜的是,能让最大膛压下降的火药缓燃剂,就像食品添加剂一样,味道非常的“冲”,简直就像是劣质蛋糕房门口飘出的甜得发腻的香精味道一样让人作呕。火药加多了添加剂,枪械会变得更熏,也就不奇怪了。最为难受的是,以上的因素往往是层层叠加影响的,会让枪械的设计陷入让人无奈的尴尬境地。
7.62×51毫米枪弹和弹链。弹壳锥度越大,弹链前后抱弹环的直径差异就越大。当枪弹从后向前挤出弹链时,弹壳较粗的后端撑开前抱弹环的幅度也越大,推弹的阻力也就越大
西格公司的6.8×51毫米枪弹。膛压猛增之后,抽壳就变得非常棘手。因此,西格公司开发了铜一钢复合弹壳,利用钢制弹尾保证抽壳强度
举个例子,低最大膛压枪弹需要较长的枪管,否则就会有较大的枪口焰、枪口噪声,这几乎完全限制死了短枪管步枪的发展,尤其是导气式自动方式的短步枪,甚至很难在短短的枪管上寻找一个膛压相对较低、火药燃气冲刷相对较轻的位置来加工导气孔。
而较大的弹壳锥度,也让一次进弹的弹链式机枪设计难度雪上加霜。所谓的一次进弹,就是枪弹向前强行挤出弹链。如果弹壳锥度很大,弹链的两个抱彈环的直径差异就会很大,枪弹挤出弹链的阻力会直线上升。枪械一般在复进中推弹,为了保证自动机推弹有力,复进簧储能必须非常高,这又会变相加快射速,还让枪械的上膛变得更加困难。总之,枪弹设计上一个漫不经心的改动,往往就会给枪械设计挖一个大坑。
95式使用的5.8毫米步枪弹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枪弹,它的威力大、动能足,弹形也非常不错(通俗理解为弹头飞行阻力小),但它确实是一款低最大膛压枪弹,火药燃气的味道并不好闻。95式是无托步枪,较为靠后的抛壳窗并不会让枪声变得更响,但确实会让枪变得更熏,毕竟抛壳窗多多少少都会漏出一定的燃气。而在安装消音器之后,95式就会变得更加熏人。相比之下,同样是无托布局的AUG步枪就没有那么熏了,毕竟相对于5.8毫米步枪弹,5.56×45毫米枪弹已经是一种高最大膛压枪弹了。
最后,关于最大膛压这件事,我还是有个人看法。近些年来,防弹衣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枪械和防弹衣是矛和盾的关系,防弹衣技术发展了,枪械必然要提升自己的穿甲能力。为了让枪械更“猛”一些,最大膛压的提升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我们不可能无限增长枪管。在枪管长度一定的前提下,只能提高膛压,尽可能提升枪弹的速度和威力。
以美国的8.6毫米机枪和6.8毫米的步机枪为例,根据一些资料显示,8.6毫米的机枪弹最大膛压已经达到了450兆帕以上,西格公司的6.8毫米枪弹的最大膛压可能达到了550兆帕以上,这两个数字都是国内不太敢想像的。当然,这两款枪械都没有定型,这些资料的数据有待验证,但最大膛压的大幅度增加绝非空穴来风。
相比之下,我国对最大膛压的过度保守,很可能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枪械同样面临防弹衣的防护力挑战,也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枪弹的速度和威力。最大膛压、枪管长度、弹壳锥度之间的矛盾是很难协调的,对其中一个参数的过度追求,一定会牺牲其它参数。
当然,膛压提高了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枪管寿命问题。我们国家在枪管材料、加工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欧美有较大差距。但事情再难,也得一步一步走,千万不能做出为强行提高寿命指标,刻意降低最大膛压、威力的行为。
原本关于95式的打油诗讲解就结束了,然而有朋友提醒我,95式的这首诗还有后两句:准星松,一碰歪,塑料提把一拎断。弹匣低,掉一地,枪管挂铜弹砸地。我们就一并讲解一下。
“准星松,一碰歪”是指95式(不包括9.5-1)的准星容易被震松。这个说法并非谣言,但也十分夸张——枪械的准星可不是“脆皮”巧克力,一碰歪是绝不可能的。但话说回来,95式的准星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95式的准星设计虽不至于差劲,但也有一点让人迷惑,尤其是相对于AK47/81式而言,95式的准星设计理念反而是有些倒退了。
在解释准星一碰歪之前,我们先解答另一个问题:我们都听说过校枪,但枪械到底是如何校正的呢?
AKM步枪准星、准星左右滑块、准星座装配关系示意。准星下方有一个开槽,开槽后的“两瓣”准星会向外轻微张开
56冲/AK47准星左右滑块专用调节工具示意。准星左右滑块和准星座之间的配合十分紧密,即使受到轻度磕碰也不会移动,只有使用专用工具才能较轻松地进行调节
95式与95-1式步枪。95-1式(下)准星的左右调节功能转移到了照门上,这种设计更为科学
以56冲为例,它的准星由准星座(包括准星护圈)、准星、准星左右滑块三部分组成。其中准星为一个开口弹簧销,开口销带有弹性,当其螺接进准星左右滑块后,“两瓣”准星可以在弹性下自动撑紧,起到防松作用。准星左右滑块和准星座之间为过盈配合(说白了就是硬塞进去的)。
校枪员在校正56冲的机械瞄具时,主要调节准星,而不是照门和表尺。校枪员可以用专用的工具调节准星,让准星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进而调节准星相对于准星左右滑块的深度,起到上下方向的修正作用。至于准星左右滑块,它的调节也需要专用工具。专用工具可以卡在准星左右滑块上,射手扭动工具一圈,就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强行推动准星左右滑块和准星。
总结一下,对于56冲而言,准星座(包括准星护圈)是绝对不动的,准星相对于准星左右滑块上下运动,从而调节高度,准星左右滑块和准星共同相对于准星座左右移动,从而调节左右方向。
然而在95式上,这套设计却有了一定的更改:95式的准星座分为上、下两部分。在调节上下高度时,准星相对于准星左右滑块上下运动,这个设计和56冲相同。但调节左右方向时,准星座上部分(包括护圈)、准星、准星左右滑块会共同移动。
95式(左)与95-1式步枪的准星特写。可以明显看到,95式的准星分为上部分、下部分、基座(导气箍)三部分,而95-1则是一体的
95式的设计有好处也有坏处。95式采用了觇孔照门,觇孔是一个圆形,而准星护圈大致也是圆形的。在应急瞄准时,圆套圆是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瞄准方法。95式的准星座上部分(包括准星护圈)、准星共同在左右方向移动,彼此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准星可以一直处于准星护圈的中轴线上,能够尽可能地保证应急射击的精度。
凡事有利必有弊。准星护圈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准星,防止准星被撞歪、震松,从而保证射击精度。对于56冲而言,就算准星护圈受到了磕碰,准星护圈并不会把振动传递给准星左右滑块(除非直接撞到了准星左右滑块),更不会带着准星一块“跑偏”。而95式则不然,一旦准星护圈受到磕碰,必然会将振动传递给准星左右滑块,带着准星座上部分(包括准星护圈)、准星一块“跑偏”。对于枪械而言,准星像摩天大厦一样“高耸”,受到磕磕碰碰是必然的。因此,95式的准星容易被振动,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更让人疑惑的是,95式的准星下方居然还有一个“隐患”:95式的准星“树立”在导气箍上,导气箍和准星之间通过一个燕尾槽连接,利用螺纹进行夹紧防松,非常不利于准星的抗振能力。但这种设计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上下方向上,95式的枪管位于全枪的正中央,瞄准线到枪管轴线之间的距离较大,准星必然会高高耸立。
安装瞄准镜的M16步枪。M16的提把中间有一个圆孔,瞄准镜正好可以卡入圆孔和“U”形提把截面之间,起到定位作用
早期的AR15步枪。早期AR15的拉机柄位于提把之内,所以我怀疑,M16的提把原本可能也是一个拉机柄护圈
雖然说提把不好用,但确实也有人提它。比如图中的战士就提着05式冲锋枪的提把
95式(远)与95-1式(近)的提把特写,可见其截面为“U”形,并不便于握持。95-1的提把内部增加了几根横梁,强度得到了一定加强
准星太高可不是什么好事。为了尽可能减少准星的绝对高度,设计师把准星“栽”在了导气箍上,就像把楼房盖在山上来“凑”海拔高度一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最好把准星、导气箍设计为一体,但准星-导气箍“联合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零件,配合精度要求又很高。为了减少加工的难度,设计师果断将准星、导气箍拆分,于是就有了95式上“三层积木”式的设计。
得益于加工水平的进步,在95-1步枪上,准星、导气箍“联合体”终于得以实现了。但客观而言,“联合体”的加工难度依然不小,我至今依然能听到“95-1导气箍(准星)不好加工”之类的吐槽。此外,95-1也采用了一体式的准星座,不再采用上、下分体设计。准星只在上下方向调整高度,左右方向的调节则转移到了照门上。这种设计兼顾了防松和圆套圆的精准度,是一种更为优秀的设计。
毫无疑问,塑料提把不是“脆皮”巧克力,一拎断也绝对是一个冤假错案。但话说回来,对于95式的提把,我一直有一个灵魂发问:它真的是一个提把吗?或者说,我们该如何称呼它?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95式的提把,实际上是一个拉机柄、照门座/瞄准镜座护圈+瞄准引导器。
拆下提把后的95式步枪。图中的“L”形悬臂梁才是真正的照门座/瞄准镜座
我不认为95式的提把是一个提把。提把虽然简单,但它也得满足几项基本原则。首先,提把必须足够结实,很显然,95式的塑料提把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它虽然不至于一拎断,但强度一点也不高。相比之下,美国M16A1、A2步枪的金属提把才算足够结实,英国L85的金属提把也能符合要求。
其二,提把提起来必须舒服。95式塑料提把能用于握持的部分(简称握持部分)大体上为一个“U”形,握持起来有硌手的嫌疑。同时握持部分也太细了,握起来一点也不舒服。最为关键的是,任何枪械的握持部分,比如说握把、提把、小握把,它们的表面必然会加工防滑纹,用于增大摩擦、防止滑手,绝不会设计得光溜溜的,而95式的提把恰恰十分光滑。
第三,提把得有存在的必要。一般而言,步枪的长度较短,重量较轻,都不需要设计提把,射手握住护木和握把就足够了。尤其是95式,它重量很轻,重心又非常优秀,射手握住握把时可以很好地持起枪械,实在没有必要去提既不好用、也不舒服的提把。相比之下,机枪的重量较大,重心靠前,握持起来并不方便,它们的提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提把,提起来舒适又方便。
挂铜的GLOCK手枪。无论是挂铜还是热偏散,它们都是正常的物理现象,只有当程度较为严重时,才被认为是一种缺陷或者故障
7.62×39毫米M43/56式普通弹结构图,弹头结构为经典的覆铜钢-铅套-钢心三件套。老5.8毫米枪弹的结构如出一辙
最后,95式的提把也不是用来安装瞄准镜的。在采用皮卡汀尼导轨之前,M16的瞄准镜就装在提把上,很多人看了一眼M16,就觉得95式的提把也是一个瞄准镜安装座。请大家记住一个要点,瞄准镜是一个精密仪器,它一定会装在一个金属部件上,而不是塑料上。何况,如果你拆过95式,你就会发现提把只是一层包装,真正的“L”形照门座/瞄准镜座被藏在其中。
综上所述,我个人并不认为95式的提把是提把,我不管别人怎么称呼它,但它实际上就不是提把。虽然做不好提把,但95式的提把是一个合格的拉机柄护圈,能够避免射手把手指误伸到拉机柄的运动范围内,导致拉机柄打手。提把和照门结合的部分为“U”形,能起到类似于隧道的作用,引导射手的瞄准。当然,提把也是一个超大号的照门护圈,能够防止照门受到磕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95式的提把虽然奇怪,但还真有一个异父异母的兄弟——G36步枪,也采用了塑料提把,拉机柄也刚好被提把包裹住,思路和95式不谋而合。当然。G36的改型比95式更多,改型出现的也比95式更早。在G36C上,德国人就删掉了奇怪的提把,将其换为了一段皮卡汀尼导轨。
弹匣低是指95式的弹匣位置偏低,射手瞄准时身体必须垫得比较高。掉一地、弹砸地是指澳大利亚比武时,95-1式的弹匣“散架”。这些我们都讲解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挂铜是指枪械射击时,弹头的铜被甲被挂在枪管膛线上,就像切完蛋糕后,刀身上会残留奶油一样。挂铜对枪管危害多多,膛线的阳线,尤其是阳线的导转部会被铜充满,导致弹头和膛线的嵌合程度降低,弹头“丢转”,进而降低枪械的精度。同时,挂铜后的枪管极难清理,必须使用带除铜功能的专用清洗剂。
但挂铜并不是95式的独家绝症,而是一个常见病。只要枪械发射铜被甲枪弹,多多少少都会存在挂铜现象,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在高强度使用后,95-1式步枪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挂铜问题,但这个问题只有在使用铜被甲的10式枪弹时才会出现,使用覆铜钢被甲的老5.8毫米枪弹时则一切正常。
挂铜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和枪械的热偏散现象密切相关,和弹头的重心偏差程度也关系密切。总之,挂铜的具体成因很复杂,也不太方便细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挂铜问题本质上是中国枪械交出的“学费”。
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当一个国家的某项技术较为落后时,这个国家的设计人员往往会去参考国外的先进产品,进行山寨或者半山寨,也就是俗称的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套路有助于降低研发的成本,也可以避开研发过程中的弯路,可谓是科研的捷径。
但是,当一个国家走到了某项技术的前沿时,设计人员会尴尬地发现:未来已经没有石头可以摸了,科研该朝着那个方向走,谁也拿不定主意。如果这个国家财大气粗的话,往往会选择“饱和式科研”,同時走好几个方向,看看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这种试错式科研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研发中会遇到非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成本必然是十分高昂的。
在我看来,老5.8毫米枪弹就是这样一款摸着石头过河的枪弹。它的确是我国的特色枪弹,也有很多创新之处,但本质上也是一款相对保守的产品。无论是类似于56式步枪弹/7.62×39毫米枪弹的弹头结构,还是覆铜钢被甲,或者是经典的4根膛线,都是在苏联枪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比之下,10式5.8毫米枪弹就要新颖多了,尽管它有很多美国枪弹的影子,但对于国内而言,很多技术还是第一次应用。比如说摩擦更小的铜被甲、寿命更高的6根膛线、相对新颖的弹头结构、优秀的阻力系数等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
迄今为止,我们依然能找到大量关于热偏散和挂铜的论文,相关的研究迄今也没有停止。
(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