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明,赫连志巍,孟庆洪,赵芹沅,藏佳杰
(1.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2.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随着全球制造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德国、美国相继提出 “工业4.0”战略、“工业互联网”概念,法国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智能制造政策。转型可以连接并整合制造企业价值链中各个业务活动,进一步改善或创新业务流程和相关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1],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可见,全球制造业都在寻求转型发展,科技竞争更加激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制造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经营管理及市场竞争等方面都表现出复杂性和全面性,具有充分的代表特征,研究制造企业转型具有较强的普遍意义和借鉴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独立完善的产业体系,规模和总量排名世界第1位。在联合国全部19大类制造业行业中,中国有18类超越美国。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5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为中国快速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制造业在能源消耗、核心技术、经营模式和跨行业发展等方面亟待转型理论研究。企业转型是战略层面的重大决策,涉及各方面资源和能力是否满足转型要求,尤其涉及转型成败的关键技术资源和技术能力因素。技术能力是支撑制造企业转型的核心能力之一,提升技术能力有助于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技术资源,推动企业取得突破式创新成果[2],帮助企业实现 “弯道超车”。本文借助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制造企业转型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数据包络等方法建立制造企业转型要求的技术能力评价方法,为制造企业转型提供改善技术能力的理论和方法。
Adams认为转型是企业通过对内部理念及实践进行颠覆性的不可逆变革,构造一个全新系统[3],指出转型结果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属性。Cynthia等认为企业转型就是借助外部环境变化,培养新的发展机会与能力[4],他没有认识到企业转型具有的战略特征会导致短期行为,阻碍战略目标的实现。邱璐等认为企业转型就是确定持续发展的目标,整合与优化配置资源和能力,沿一定路径改变现有状态使其达到最佳竞争状态的过程[5],可以发现企业转型过程有营利性、竞争性、整体性和风险性等特征。本文将企业转型定义为:企业针对动态环境,对内部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根本性改变,以优化资源和能力实现高效率配置转型目标,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Umit认为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是有才能的员工、战略、绩效评价、过程、组织、系统和资源、价值流及领导者的整体素质[6],强调企业必须具备综合实力才利于转型。孟鹰等认为制造企业转型只有对战略调整、资源整合、盈利模式、组织能力、技术创新、价值创造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制造向企业创造的转型[7],并指出转型的关键维度,但未提出技术能力的综合作用。Prajogo发现转型企业主要以过程创新与产品创新两种方式提升企业绩效[8],实践证明企业转型受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单凭两个创新途径无法高效完成转型。
根据企业转型理论可知,企业转型就是要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取新业务领域的持久竞争优势,以及在新业务领域不断获取稀缺资源和提升创新能力,确保转型业务持续发展。为此,将经济效益、风险管理、市场竞争作为衡量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一级指标。
Kim定义技术能力就是企业在吸收、运用、磨合和改造现有技术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9],明确了创造价值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特征。詹湘东等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以外部技术资源与内部知识资源为基础,完成工艺、产品改进和研发的能力[10],指出技术能力是对知识和技术资源的创新应用。本文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对技术资源或积累的知识进行改造,以提升技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创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Costa等认为技术能力构成包含元能力和职能能力两个层面。元能力有勘察、交流及学习能力,职能能力有筹划、改良和生成能力[11],强调了技术能力需要积累和执行的特性。笪尚明等认为技术能力由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所形成的识别、选择、获得、利用和保护技术5部分构成[12],揭示了技术能力积累过程的动态特征。综上,企业良好的技术能力持续积累技术知识和创造技术成果。本文从技术活动演化视角对企业转型要求的技术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根据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能力理论可知,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转型领域延续其竞争优势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技术资源和能力。技术能力能够最大化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推动企业创新。基于技术能力特征分析,技术能力包含多个技术活动环节且呈现螺旋式上升过程。所以,将技术选择、获取、利用、研发作为衡量技术能力水平的一级指标。
Tzokas等发现提高技术能力使企业接触到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利用新技术知识创造新产品或服务,从而支持其成功转型[13],证明了技术能力对转型的关键作用。Chung等认为技术能力是价值创造能力,可以抵消环境复杂性的约束[14],指出较强的技术能力在企业转型时提高其抵抗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力。综上,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对转型具有正向作用。但是,技术能力及企业转型包含众多影响因素,制造企业如何配置技术能力才能利于转型,需要对技术能力进行深层次探究,提出指导企业转型实践的理论和方法。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评判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制造企业转型的目标就是在新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经济效益。王玉燕等指出企业转型的中心任务是确保持续盈利[15],将经济效益作为一级指标。制造企业转型经济效益更应考虑持续发展能力,确定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作为二级指标。
盈利能力是保障企业在转型领域持续发展及稳定经营的前提。金碚等提出竞争力的最关键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是否拥有持续获取收益的能力[16],肯定了盈利能力在制造企业转型构成因素中的重要性。将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三级指标。
增长能力是从动态视角衡量企业的发展前景,制造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张政军指出企业中所有实践活动是为了持续提升业绩,增长能力是评价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17]。将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作为三级指标。
(2)风险管理。企业转型受内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它持续时间长、关联因素多,加之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要求转型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汤滢发现基业长青的企业都能把关乎生死攸关的风险转化为转型、改革和发展的机会及内在驱动源[18],将风险管理作为一级指标。从制造企业转型要求看,风险管理能力主要采用组织结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作为二级指标。
组织结构是各部门的分工合作系统及决策权的分隔系统。科学的组织系统可使企业对动态环境做出灵活且快速的反应,支撑企业成功转型[19]。由于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扁平化组织结构更适应发展要求,将组织扁平化程度作为三级指标。
偿债能力反映企业按时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和承担能力。覃薇霖认为制造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筹资投资等活动都受其偿还债务能力的影响,想要正确认识自身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应重点关注其偿债能力[20]。企业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偿债能力关系到承担风险的能力,将平均流动比、平均速动比、资产负债率作为三级指标。
运营能力是企业根据拥有资产的周转速度衡量对资产的利用程度。鲍长生等验证了及时合理调整运营能力可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降低转型风险[21]。采用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三级指标。
(3)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因之一,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决定抓住转型机会的程度,将市场竞争作为一级指标。转型企业抓住和利用好市场机会取决于营销能力、信息能力,将营销能力和信息能力作为二级指标。
营销能力指企业主动采取营销方法引导顾客消费,提升产品吸引顾客的能力。黄满盈等认为企业营销能力是转型的拉动力[22],拥有较强营销能力的企业比其他企业能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将市场占有率作为三级指标。
信息能力指认识、获取、吸收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潘艳平等在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途径研究中发现,信息能力通过影响多重因素对市场能力起到显著促进作用[23]。选取资金运转效率、库存资金占用率作为三级指标。
(4)优惠政策。《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引导制造企业转型方向。杨汉明等通过实证研究肯定了优惠政策对企业成长的积极影响[24],将优惠政策作为一级指标。转型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政策,提高转型效率和成功率。选择政府补助、税收优惠、信用贷款作为二级指标。
政府补助是指符合补助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无偿赠送获得的所有资产,属于政府转移性支出,同时也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关键政策工具。制造企业固定成本大,自主创新能力要求高,借助政府补助可充实运营资金,降低转型风险。将政府补助金额作为三级指标。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课税对象给予降税或直接免税的一种措施。张帆等指出税收优惠政策可使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和融投资等活动,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25],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将企业所得税优惠作为三级指标。
信用贷款是指借款人通过抵押自己的声誉信用而获取的贷款。陈刚等指出信用贷款对企业转型有正向作用[26]。申请信用贷款能有效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缓解资金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将信用贷款比例作为三级指标。
(5)社会责任。从长远看,制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及社会影响力,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符合转型战略要求。选取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承担作为二级指标。
从社会进步对企业的要求看,制造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第一步。何云等提出正确认识社会责任的价值是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的首要任务[27]。将企业是否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判断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三级指标。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长期工程,可使其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资源,提高运营效率和绩效[28]。将每股社会贡献值作为社会责任承担的三级指标。
制造企业转型综合绩效的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制造企业转型综合绩效评价指标
技术能力实质上是员工、组织、工艺及设备等技术能力载体因素的积累与运用过程,也是技术能力选择、获取、学习、吸收和创新的链式过程。制造企业转型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撑,借以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将资源转化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选取技术选择、获取、吸收、利用、研发、保护6个技术能力为一级指标。
(1)技术选择能力。技术选择是有目的性的活动。李玲指出技术变化可能产生商业机会[29],制造企业必须精准选择有利于发展的新技术。将信息化资产投入、科研人员在管理人员中的比例作为二级指标。
(2)技术获取能力。从外部直接获取技术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可以快速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彭新敏等指出从外部技术源进行技术转移是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30],从外部获取技术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外购专利个数比例、机械设备先进水平、企业专利合作数比例作为二级指标。
(3)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分析、处理、理解并掌握所获取技术资源的能力。张莉侠等指出技术吸收能力高的企业能获得更多技术创新,创造更高绩效[31]。当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或外部获得新技术时,员工需要对新技术学习消化,并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改良技术。采用企业有无详细的培训计划、员工素质作为二级指标。
(4)技术利用能力。技术利用能力是指企业经过自行使用、质押、转让、许可等途径应用技术资源,将技术资源的价值外化到产品或服务并取得相应收益的能力。熊波等指出我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导致技术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32]。制造企业是技术资源形成和利用的主要领域,需提高技术成果转化率。选择许可、质押、转让的专利数量比例、专利相关产品营业收入比例作为二级指标。
(5)技术研发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是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终极目标,是技术能力的核心。李艳华认为企业要提升技术能力必须重视内部技术和知识的开发,而不能仅依赖外部知识获取[33]。采用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比例、申请发明专利数比例、技术人员比例作为二级指标。
(6)技术保护能力。技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完善技术保护机制,维护技术权益。郑登攀等认为企业能否保护自己的技术研发成果并从中获得垄断利润决定了技术创新最终是否成功[34]。选择专利有效量比例作为二级指标。
评价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各级指标见表2。
表2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
(1)样本选择。根据上市的制造企业年报,选择合适的欲转型企业和已经转型的标杆企业共同组成样本集合。通过观察欲转型企业相对于标杆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判断欲转型企业技术能力现状能否支撑其完成转型。
天业通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业通联)是以起重设备、桥梁装备、模具为主业,集研发设计、制造、安装、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未入选世界500强及全国500强企业。随着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务利润大幅下降,公司计划注入光伏太阳能资产,主营业务由起重运输设备制造转为光伏业务,表现出典型的制造企业转型特征。因此,确定天业通联为研究对象。
从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与国内非500强企业的不同层次、行业、类型中选取上市转型成功的制造企业为标杆企业。制造企业转型成功的标准是在年报中公布该企业已经完成转型或者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净利润增长率为正值。
数据包络法要求样本企业数量大于投入与产出指标总数的3倍,将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6个一级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制造企业转型的5个一级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样本企业数量大于33个。选取国内38家2013—2016年完成转型的上市制造企业作为标杆企业,其中10家世界500强企业,19家全国500强企业,9家国内非500强企业。
(2)样本企业数据获取。获取标杆企业转型前1年和转型后3年及有转型倾向的天业通联当年的原始数据有3种途径:①从巨潮咨询网站下载财务报表;②从国泰安数据库中搜索;③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专利信息。
根据表1的评价指标收集原始数据,用熵权法确定39家样本企业(含天业通联)三级指标权重,对制造企业转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1)数据标准化。制造企业转型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21个三级指标,为了统一原始数据量纲,利用SPSS 23.0对制造企业转型综合绩效指标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公式为:
(1)
(2)指标平移处理。在确定三级指标信息熵时,需要取自然对数,因此指标数据必须为正数。而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存在负数,故进行指标的平移处理以消除小于0的数据,公式为:
(2)
寻找标准化后数据最小值为-5.35618,平移值越小,对结果影响越小。在原有数据上加固定值常数A=5.4,使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均大于0。
(3)计算信息熵。计算样本企业的各指标在该指标的总样本容量中所占比重,表示该样本企业各指标分别在整体样本企业中的贡献度,公式为:
(3)
利用上述结果计算各指标整体信息熵,公式为:
(4)
(4)计算指标权重。利用步骤(3)计算得出的21个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制造企业转型5个一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权重,公式为:
(5)
(5)计算综合评分。将样本企业转型综合绩效评价值作为数据包络分析的产出指标数据,为了提高数据包络分析的计算精度,利用步骤(2)平移处理后的三级指标数据与步骤(4)得出的各三级指标权重,计算得出所有样本企业5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分,公式为:
(6)
计算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风险管理中评分最高与最低的标杆企业极差值为1.374,说明39家样本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差距不大,体现出各企业对转型风险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市场竞争、优惠政策、社会责任中评分最高与最低的标杆企业极差值分别为3.824、2.932、4.109、3.303,说明各企业在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获取政府政策资源及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企业转型过程中各有所长和不足,提醒企业要积极补足短板,提高转型绩效。
表3 制造企业转型综合绩效评价值
天业通联转型综合绩效的5个评价值为5.134、5.646、5.326、4.783、4.451。38家标杆企业转型综合绩效评价值的平均值是5.329、5.411、5.363、5.295、5.412。对比发现,天业通联风险管理较好,达到了标杆企业风险管理的平均水平。其他4个指标未达到标杆企业转型综合绩效平均水平,优惠政策与社会责任两项更差一些。
将样本企业技术能力综合评价值作为数据包络分析的投入指标数据,所有样本企业技术能力6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分可参照企业转型5个一级指标的综合评分步骤进行计算,见表4。
由表4可知,技术研发能力中评分最高与最低的标杆企业极差值为1.886,说明39家样本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差距不大,显示转型企业对技术研发都很重视。技术选择能力、获取能力、吸收能力、利用能力、保护能力中评分最高与最低的标杆企业极差值分别为4.571、3.469、3.909、3.782、3.382,明显高于技术研发能力的极差值,说明样本企业间技术能力发展差距主要是技术的选择、获取、吸收、利用与保护这5个环节。评分较低的企业可通过二级指标数据对比,找出导致自身技术能力低的原因,提升技术能力水平。
表4 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综合评价值
天业通联技术能力6个一级指标评价值为3.236、2.910、3.219、3.016、2.658、3.810。38家标杆企业技术能力一级指标平均值是3.314、3.260、3.349、3.335、3.268、3.201。对比发现,天业通联的技术保护能力较好,超越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技术选择、获取、吸收、利用和研发5个一级指标值未达到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
(1)制造企业转型技术能力有效值分析。运用DEA-SOLVER PRO5软件选择规模报酬可变的超效率非径向SBM投入角度模型,得出样本企业技术能力在企业转型方向上的相对有效值,表达样本企业现有技术能力与转型要求的符合程度,见表5。
表5 制造企业转型技术能力有效值
由表5可知,10家世界500强企业转型成功有效值平均为1.002;19家全国500强企业转型成功有效值平均为0.924;9家非500强企业转型成功有效值平均为0.918。说明3种等级的样本企业在转型技术能力水平上有一定差距,且样本企业的等级越高,转型技术能力越强,验证了本文选取转型标杆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具有代表性。
在标杆企业中,有24家制造企业有效值大于1,占评价企业总数的63.16%;有14家企业处于1~0.6,占评价企业总数的36.84%。超过一半转型成功的制造企业具有相对有效的转型技术能力,说明拥有相对有效的转型技术能力利于企业完成转型。但是,部分制造企业的转型技术能力未达到相对有效,也成功完成了转型,说明相对有效的转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分析原因认为,这类制造企业对机会把握的能力更强一些,如抓住良好的市场机会、充分利用政策资源等,借势化解技术能力的不足,实现成功转型。但这类企业需尽快朝着相对有效方向调整改进技术能力,确保转型后的持续发展。
判断天业通联能否进行转型的标准,不是单凭拥有相对有效的转型技术能力。如果天业通联转型技术能力效率值高于所有非500强标杆企业的转型技术能力效率值的平均值,说明转型技术能力高于其同等级且转型成功的制造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可以支撑其转型。
由表5可知,天业通联转型技术能力有效值为0.923,在38家转型成功的样本企业中排名第27位,高于非500强转型成功的制造企业平均值0.918,故认为天业通联现有技术能力能够支撑其转型,但转型技术能力仍未达到相对有效,需通过投影分析提出改进对策。
(2)天业通联转型技术能力投影分析。基于上述分析,有24家企业的转型技术能力达到相对有效,它们构成生产前沿面,即生产函数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处于生产前沿面的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投入及企业转型产出均是Pareto最优状态。为了改变天业通联转型技术能力非有效现状,将其向生产前沿面上投影,根据投影值与原始值的差距,确定投入产出变量的调整方向,见表6。
表6 天业通联转型技术能力投影结果
由表6可知,天业通联技术能力中技术获取、吸收、利用和研发4种能力达到相对有效,满足企业转型需要。
技术选择能力冗余19.97%,技术保护能力冗余26.53%,说明技术选择能力与技术保护能力的投入未能有效转化到企业转型需求的方向上,影响转型产出,一定程度妨碍其高效转型。究其原因,在技术选择能力上,缺乏具有丰富科技管理工作经验的技术机会分析员工,影响了对外部技术资源进行准确的取舍判断;尚未建立信息技术网络,与内部各部门及外部相关个体缺少互联互通,对技术资源共享产生障碍,导致天业通联对转型进入的光伏行业市场竞争的反应能力迟缓,逐渐错失促进转型发展的技术机会。在技术保护能力上,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员工技术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影响了技术创新成果对转型绩效的贡献程度和转型领域的竞争力。
天业通联的转型综合绩效各一级指标存在差异,其中风险管理达到了相对有效,市场竞争产出较低,调整比率仅为3.46%,优惠政策与经济效益调整率较大,分别为10.95%、10.15%,社会责任不足程度最为严重,调整比率高达33.28%。显示出天业通联在履行社会责任、获取政策支持、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份额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以上维度产出不足的原因是企业选择技术机会的参考标准不够完善。当企业分析新的技术机会时,过度考虑能否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对外部市场供需及竞争、新技术吸收与掌控、新技术商业化所需条件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产出效果。另外,在选择技术机会时,更注重能够稳定地获取经济利润,对新技术在国家科技政策要求尤其产业调整政策的约束和使用,以及转型新产业领域的社会活动参与度、新技术产品拓展应用领域等方面欠缺统筹规划,导致优惠政策与社会责任两个维度产出不足。
综上,针对天业通联技术能力整体发展规模不足且未能完全服务于企业转型发展的问题,要提高技术能力投入,将技术选择能力与技术保护能力向促进转型产出的方向调整,统筹规划转型业务,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降低各投入变量的冗余程度,平衡技术资源使用,形成多路径有效支撑企业转型。
在企业专业技术构成中配备懂得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的情报学专业人员,对情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对专业领域技术信息的识别和判定能力,把握技术机会。利用网络技术对内外部技术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发布技术信息,促进技术资源共享,增强应对市场竞争的反应能力。此外,将能否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优势作为企业挑选技术机会的参考标准,确保新的技术机会能给转型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转型产出效果。转型企业不仅要考虑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与自身资源的匹配程度,还要考虑新技术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产品具有的社会责任属性,使得选择的技术机会能提升企业转型成功率。
随着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企业仅凭自身力量难以拥有转型所需的全部技术资源。通过外部网络联结获取技术资源,形成内外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是转型企业降低内部技术创新风险、缩短进入市场周期的有效途径。当然,内外结合获取技术资源的方式仍然需要转型企业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否则难以获得外部有价值的技术资源并有能力转化为技术优势。
天业通联转型技术吸收能力达到了相对有效,说明现有员工整体素质能消化转型需要的新技术知识,但技术吸收能力投入水平未达到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可通过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等方法提高员工消化吸收相关技术知识的能力,使企业尽早适应转型业务要求。
天业通联在转型期间提升技术资源利用水平,可以有效保持企业转型绩效,但技术资源利用程度尚未达到标杆企业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改进空间。企业需要强化与转型相匹配的技术资源利用程度,提高对技术资源的消化、吸收及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资源利用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技术资源更有力地支撑转型。
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确保企业在转型期间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份额。增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开展员工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根据研发成果贡献程度对员工进行绩效激励和特殊奖励,提高全体员工的研发热情。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技术成果,最大程度获取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会使其尊重其他企业的技术成果,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转型起到多方向支撑作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制造企业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装备体系对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进,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转型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探索复杂技术条件下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转型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关系是企业转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