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瑶
(绍兴图书馆 浙江绍兴 312000)
《岭南遗书》是一部综合性丛书汇编,属类丛部/丛书类/郡邑之属,全书分为六集五十九种三百四十八卷,由清代藏书家、实业家伍崇曜编辑,谭莹编辑校勘,陆续于道光同治年间刊刻而成,历经30余年。丛书汇集历代广东先贤著作,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是研究广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岭南遗书》以罕见为收书标准,所收粤人著述多为秘本、珍本,从收书数量和质量而言皆为广东刊刻之最,其中许多撰著为当时与后来国内的著名丛书所仅收者[1]。编辑者伍崇曜,是当时广东地区著名的商人,同时也是藏书家,在其主持下刊刻的《粤雅堂丛书》《楚庭耆旧遗诗》《粤十三家集》及《岭南遗书》,所辑内容多是当时广东地方文献的不传之本。清代藏书家张之洞曾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如歙之鲍,吴之黄,南海之伍,金山之钱,可决其五百年中必不泯灭。”[2]此套《岭南遗书》馆藏共三套,两套全,一套存一种。此套为全本,破损严重,急需修复。索书号普丛/22535,版本依据内封、牌记及《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为清道光同治间南海伍氏粤堂刻光绪汇印本。板框18.7×14.2cm,11行22字,小字双行同,上下黑口,四周单边,双黑鱼尾,开本大小25.7×16.2cm,共84册。四眼线装、部分封面封底缺失,纸质为竹纸,厚度在0.047—0.067mm之间,多集中在0.053—0.062mm间,纸张较厚,拉力尚好。破损类型以虫蛀、老化为主。具体破损细节为:①虫蛀严重,单张书叶的破损面积基本达到60%以上,部位多集中于板框之外的天头、地脚以及书脑位置,呈条状、点状交错分布,天头靠近书背及地脚靠近书脊处情况严重,板框内文字信息保存较完整(图1-3)。②书叶内残留较多蛀虫虫卵及排泄物,导致书叶黏连情况严重,呈单叶间及多叶块状粘连(图4-5)。③书口开裂且有轻微波浪现象,疑受潮所致。④封面封底虫蛀破损且有污渍,长期暴露在外,伴有轻微絮化现象。⑤有前人修复痕迹。⑥部分书叶有撕裂现象。根据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定级,破损等级为一级。
图1 虫蛀
图2 书脊及地脚虫蛀
图3 书口
图4 黏连1
图5 黏连2
2.1.1 配纸
采用富阳竹纸进行修复,修复若干张后发现效果不佳,主要问题体现在补纸颜色不匹配,后使用玉扣纸进行修复,但玉扣纸颜色较浅,尝试对其进行染色,由于玉扣纸纸张较厚,染色过后染料浮于纸张表面,无法深入到内里,在修复时经喷潮遇水后,表面颜色晕化,出现水渍斑纹,修复效果极差。因为行业发展和经费等原因,地县馆早期普遍存在修复纸张种类稀少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修复行业兴起及单位重视已经有很大改善。后在无法寻找到合适修复用纸的情况下,考虑向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申请修复用纸,参照浙江图书馆编《中国古籍修复纸谱》(2017),寻得与本书纸张在颜色、厚薄、帘纹等方面较匹配的修复用纸,标号ZRE081。这款由福建美玉堂生产的毛边纸,参数为厚度0.053~0.067mm,pH值5.0,重量23.95克/平方米,白度38.31,亮度79.41,荧光0.00。但这套丛书册次多,破损严重,少量的修复用纸申请不能满足整套书的修复工作,仍然要考虑自行采购。然手工修复用纸的生产方式不同于机制纸,要经过“剉”“沤”“煮”“舂”“抄”等工序,天气和操作技法等因素都会影响最后的成品,即便是相同工艺和相同的制作人,抄出来的纸因为批次的不同,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在ZRE081纸张的采购上,我们就遇到了这个问题,造纸商所寄纸样与向浙江图书馆申请的纸张在颜色和厚薄上相差甚远,无法将其用到《岭南遗书》的修复上来,之后转向纸张定制。然而多次定制寄回的纸样在颜色和厚薄上依然存在很大出入,影响了工作进度。
2.1.2 搭边法及其修复效果
修复方法:①此书开本并非标准的长方形,以书口折线为基准,呈现上凹下凸形状,天头地脚各自向上倾斜,以直线延伸至书脑位置,在修复前期寻找破损程度较轻,四周断裂程度少,书叶整体较完整,在吸水纸上画框做为标准,以便破损严重书叶的摆放定位。②由于全书纸张偏厚偏硬,选用的修复用纸接近原书叶纸张,也偏厚偏硬,所以调制浆糊应较平时厚,否则可能导致无法粘连引起起壳脱浆情况。③书叶上残留大量虫屎虫卵,导致部分书叶黏连,在分离书叶时用竹启子小心分离,切勿伤及书叶。分离后使用韩国进口羊毛底纹笔轻轻刷除,去除大部分残留物,对于一些顽固污垢,在书叶修复完成时利用调刀轻轻刮除。④书叶四周破损严重,边缘断裂缺损,边框不相连,遂采用整张补纸覆盖再进行抠挖的方法,四周补纸留出余地,以便修复后裁剪,在搭口宽度的控制上,考虑到书叶纸张较厚较硬,修复完成后恐难以锤平,所以搭口边缘可视标准的2mm有所调整,使用错口的方法,前后张书叶错开搭口宽度,为后期敲书减少难度。⑤书口开裂处用皮纸溜口,使用馆藏旧皮纸(0.023~0.027mm)而非常用的FDG007超薄三桠皮纸(0.010~0.012mm),厚度与书叶更匹配,加强拉力,磨损穿透但未断开处,也应用皮纸作预防性修复。⑥有前人修复痕迹,补纸大面积粘补且颜色不匹配,粘补处由于纸张强度不匹配且浆糊过厚,出现抽拉现象,去除(见图6)。
图6 搭边法
修复效果:使用传统搭边法进行修复,修复完成后几乎每张书叶均出现起壳情况,虽然在浆糊的使用上已经增加了相当浓度,却仍无法避免,概与书叶和补纸的厚度以及质地有关,采取二次添浆,用毛笔在起壳处二次刷浆,喷潮压平,情况有所改善,部分书叶仍有起壳情况,需要三次添浆。多次添浆不仅增加了书叶厚度和硬度,也增加了浆糊用量,使书叶发霉或招致虫蛀的可能大大增加。另外,在厚度上,由于修复用纸的大面积添补,完成后书本厚度较原来增加了一倍有余,并且虫蛀主要集中在板框之外,导致修复完成后书叶自板框位置以内明显向下凹陷 ,虽然在修复时采用了错口法,却仍然高低明显,无法锤平,需要后期进行衬纸,这无疑又会增加书本厚度。再者,虽然在书叶定位时画框做标准并余留四周补纸以便裁剪,但由于书叶四周断裂不相连以及纸张遇水后的收缩性,边缘位置仍有移位,对最后裁剪工作带来难度。在效率方面,此方法修复时间长,一天只能完成2张书叶的修复。
2.1.3 平补法
平补法不同于传统的搭边法,搭口宽度为零,上完补纸后扣去多余的补纸,使补纸边缘与书叶破损处边缘齐平,相当于把补纸嵌入其中,这种修复方法不利用搭口的宽度来把补纸与书叶粘连,所以在修复完成之后需在修补部位用薄皮纸托裱固定,由于本书叶四周虫蛀破损严重,故需要大面积托裱皮纸,这无疑增加了浆糊使用量,在防霉及防虫蛀方面隐患较大,并且此法非常消耗时间和体力,对于大块破损缺失的书叶效果较好,而对于筛状蛀孔的书叶效率低下,一天只能完成1张书叶的修复,不过在平整度方面有明显优势(见图7)。
图7 平补法
手工纸浆修复的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代修复国手张士达先生提出,后于1992年作为江苏省文化厅重点科研项目“纸浆修补技术研究”,在南京大学图书馆邱晓刚老师研制下问世,并作为发明人获得国家专利号(ZL200610040099.3)。这种方法是对传统修复法的创新和突破,它不同于传统法之处在于不再利用补纸直接进行修复,而是把补纸打成纸浆,利用抄纸的原理,进行二次造纸,类似于《天工开物》里提及的“还魂纸”,“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名曰还魂纸。”在粘合剂上,不再使用传统的小麦淀粉,而是使用一种新的粘合剂羧甲基纤维素(CMC),这种粘合剂在国外很早就被用在文献修复上,如美国和日本。国内早在20世纪下半叶,就有相关学者进行过研究,如麻新纯在其文章《档案修裱中CMC浆糊与小麦淀粉浆糊的比较》中通过实验,对分别涂有小麦淀粉和CMC的纸张进行耐拉和耐折强度比较,得出涂CMC浆糊的纸页强度一般高于涂淀粉浆糊的纸页[3]。欧秀花在《修裱胶粘剂对纸质档案耐久性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对耐折度、紫外线、耐酸性、耐碱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CMC的性能均高于传统小麦淀粉,经紫外线老化后,修裱粘胶剂的性能变差,致使作用各宣纸试样的性能也有所改变,其中,CMC对纸质档案影响最小[4]。邱晓刚老师也做过相应的实验,把小麦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做了比较,将同时打制的两种胶粘剂放在同样的温度28℃、RH70%条件下进行观察发现,淀粉浆糊三至四天就生霉,而羧甲基纤维素数月不生霉可长期使用……用淀粉浆糊修复的书叶三至四天就开始被蛀虫蛀蚀,而用羧甲基纤维素修复的书叶五至六周后才受到害虫的危害[5]。当然,对于保守的修复行业来说,对新材料的使用都是比较谨慎的。笔者在使用手工纸浆修复时没有添加羧甲基纤维素,这并不影响修复效果。羧甲基纤维素添在纸浆里作为一种悬浮剂,类似于纸药的作用,可以让纸浆分散不沉淀,纤维更加松散,更易于操作。
2.2.1 修复方法
①选用馆藏深浅两种颜色的竹纸,放入搅拌机加水进行混合打浆,控制打浆时间,时间太短纤维过长则滴出的纸容易成团,时间太长纤维过短则会影响与书叶纸张的结合力导致牢固度下降。将打出的纸浆在竹帘上滴出小块试色,不断调试,记录好两种纸张混合比例,以便日后调色工作的准确和方便,并且试验厚度,滴上几层能达到与书叶相接近的厚度。这里使用的纸帘为定制的手工古法抄纸竹帘,每1厘米约有10~12根竹丝,中国传统的纸帘主要使用丝线串联的竹帘,一般为1厘米10~12条竹丝[6]。②调试完之后进入修复阶段,把书叶正面朝下平铺在竹帘上,注意横竖帘纹的方向,再覆一张竹帘在书叶上,之后浸入盛水的水槽中,水槽的大小要大于竹帘的长宽,保证竹帘可以平铺放入,确保书叶全部浸水之后,在水里掀掉上端竹帘,捞起下端竹帘,这样,书叶就平整地吸附在竹帘之上,这里要注意的是,若捞起后掀掉竹帘,书叶纸张将会粘连在两张竹帘之中难以分离,这是常规的操作方法,但由于此书书叶四周全部虫蛀断裂,在捞起的过程中,由于水的张力,边缘破损的线条会走样,即使是捞起后再进行调节,但由于纸张吸水粘附在竹帘上,造成移动困难,并且在纸张潮湿的状态下进行移动容易造成变形和损坏,后尝试书叶不入水,用喷壶喷潮到半湿状态,配合底纹笔慢慢刷平展开,边缘用直尺标齐,效果较前者好很多(见图8)。③在竹帘下方垫吸水巾,在书叶四周用宣纸条框边,方便滴补完成后书叶从竹帘上揭下,框边时留0.5-1cm宽余,滴出纸浆,留有余地方便之后裁剪。④开始滴浆,取用两支长约15cm,容量为2ml或3ml的塑料滴管,一支用来滴浆,一支用来揿压,适当修剪滴头部分,使出浆口增大,方便纸浆流出。吸取准备好的纸浆,从中间向四周、从大洞向小洞依次滴补,滴补时匀速地挤出纸浆,不可回吸,否则会产生气泡导致纸浆不匀或成团,一边滴一边用另一支滴管在周围揿压,使多余的水分迅速从竹缝中下渗,防止下水过慢为导致纸浆向周围浮动,同时要注意滴浆的高度和出浆量,这些都会影响均匀程度,纸浆要一层一层往上铺,不可在一处反复滴浆以求增加厚度,容易出现气泡,使纸浆往周围堆积造成中空现象。书叶在滴补的过程中要不断喷潮,以免干燥收紧。书口开裂部位以及书叶磨损部位,不再使用皮纸,同样用纸浆进行滴补加固(见图9)。⑤将滴补好的书叶放在阴凉避光处晾至七八分干后揭下,如太湿时揭下易导致纸浆破损和变形,后放置于吸水纸中放入压书机关压10分钟左右,使纤维更加紧密地结合。取出后撤换吸水纸继续压平。⑥书叶上的蛀虫残留物一部分在书叶下水时洗去,另外较顽固部分,在书叶干燥后用调刀刮除。
图8 展平
图9 滴补
2.2.2 修复后的效果
使用纸浆法进行修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在平整度方面有明显优势,较传统法而言,书叶易锤平,无需衬纸,一方面减少修复完成后书本的厚度,另一方面减少敲书时力度过大而造成对书叶的隐性损坏。另外,修复过程中无需使用浆糊,这样可避免传统小麦淀粉浆糊易发霉和招虫蛀的缺点,而且修复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一天能完成4张书叶的修复。再者,这个修复方法对于修复用纸缺乏的单位有很大好处,在配纸时不像传统法一般局限性大,要考虑纸张的颜色、厚薄等因素,它通过两种纸张混合调色,厚度在滴补时可以自己掌握。当然,此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则滴出的纸浆表面没有传统手工纸光滑亮洁,虽然在干燥的情况下牢固度尚可,但是遇水即化,在潮湿的状态下牢固度不如传统手工纸。二则就这套书而言,在折页时发现书叶纸张收缩性增大,这为裁剪带来困难,概与书叶在修复过程中整张潮湿且保持潮湿状态时间过长有关。在滴补过程中,中间部位较四周干燥快,从而拉动破损四周边缘,导致线条变形。如何控制好在边缘形状和纸张收缩,是一个难点。
经过试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各有利弊(见表1)。纸浆法在效率、平整度、粘合剂方面都有优势,但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纸张长期在潮湿状态下以及在竹帘上产生的收缩性,导致干燥后书叶尺寸差异大,为后期裁剪带来困扰,对于收缩性大的纸张,要谨慎使用此方法。搭边法修复完书本厚度增加,高低明显;平补法虽效率低,但修复后书叶平整,效果较好,在浆糊的使用上,托裱皮纸用浆尽量降低浓度。综合考虑几方面因素,平补法效果较好,遂在遇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暂定为此修复方法。
表1 两种修复方法的优劣势
修复方法的选择对修复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医生治病,需对症下药。在无法确定何种修复方法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时,可进行多种尝试,找出最适合的一种,并且在修复过程中,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在《岭南遗书》的修复方法选择上,笔者对比了传统法与手工纸浆修复法各自利弊,最终选择传统法作为此书的修复方法,达到了较理想的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