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教育质量检测工具的跨区域研发项目成果展示

2021-07-13 08:45安徽河南程树芳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火炕命题试题

安徽 刘 安 河南 程树芳 陕西 吕 东

地理学科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及精神境界,因此,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高考试题中的情境大多来源生活,所以我们要关注生活,思考其中包含的地理情趣。本篇文章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进行试题命制,考查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一、生活情境——地球运动

(一)试题展示

太阳直径约139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悬日是指某些特定的日子太阳正对街道初升或坠落的现象,为拍摄一些特殊的悬日景观,摄影爱好者需要按一定比例来选择拍摄距离并准确把握拍摄时机。下图是北京某摄影爱好者为拍摄京通快速路上过街天桥横梁与太阳相切的悬日景观而选择的位置及该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摄影爱好者选择的拍摄时间可能在

( )

A.春分日出前 B.夏至日落前

C.秋分日落前 D.冬至日出前

2.该拍摄爱好者选择的拍摄距离约为

( )

A.45米 B.145米 C.245米 D.345米

3.影响该景观摄影的最大不稳定因素是

( )

A.瞬时天气变化 B.拍摄距离远近

C.道路车流数量 D.拍摄设备质量

【参考答案】1.C 2.D 3.A

【试题解析】

1.依据题设,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是京通快速路上过街天桥横梁与太阳相切的悬日景观,从示意图左侧找出天桥与拍摄点位置关系,由于指向标指示右侧为正北,判断拍摄者此时面朝正西方向,即该日日落正西,应为两分日日落时分,故选C项。

2.拍摄要求是天桥的上下横梁与太阳相切,已知太阳直径约139万km,日地距离约1.5亿km,图中显示天桥横梁高度为3.2米,按对应的比例(题干材料中已经有“按一定比例来选择”的提示,即:139万km/1.5亿km=3.2米/X)计算即可得出对应的拍摄距离约为345米,故选D项。

3.题设要求是“最大不稳定因素”,拍摄距离可以按照比例计算选择,基本确定,B项错误;道路车流数量虽然时刻变化,但考虑拍摄时自身安全,拍摄者会提前选择好无车流经过的地点架设设备,是可以提前考虑的因素,C项错误;同样拍摄设备是可以提前准备考虑的因素,D项错误;只有即时的天气变化是难以预料的,比如日落时分突然出现多云、阴或者小雨之类的天气现象,将会影响景观拍摄,所以选A项。

(二)命题依据

依据《高考地理测量理论与实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等文献对高考试题提出的标准和要求。本组试题以日常生活化情境为载体,以活动场景位置和景观示意图及必要文字材料作为信息载体,围绕日常生活实践主题创设考试情境,以达成对学生的认知建构、地理能力及学科素养的测评目标。

(三)命题意图

素材来源于《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第9期,陆青《追日计算 学霸们用数学完美呈现照片》。将复杂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场景化和生活化处理来设计问题,凸显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实用价值,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二、生活情境——地球上的大气

(一)试题展示

某日,A市的李老师选择骑电动车上班,途中发现市郊和城乡结合部雾大,能见度极差,中心城区雾很小,能见度很好(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下图为该日的天气预报图,据此完成4,5题。

4.和郊区相比,中心城区雾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空气洁净,粉尘较少 B.热岛效应,气温高

C.气流下沉,增温明显 D.地面硬化,水汽少

5.空气污染和大雾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关性,原因在于对流层

( )

A.近地面尘埃较多,水汽易冷却凝结

B.水汽和尘埃集中,大气稳定且少变

C.以水平运动为主,污染物难以扩散

D.逆温使对流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

【参考答案】4.B 5.D

【试题解析】

4.雾的形成需要凝结核、水汽和降温等条件,凝结核(杂质)越多、水汽(湿度)含量越大,降温幅度越大,空气流动越弱越有利于雾的形成。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活动集中,凝结核(杂质)多,空气质量差,故A项错误;中心城区废热多,气温高,不利于雾的形成,故B项正确;中心城区温度高,气流上升,对流旺盛,故C项错误;同一区域,同一时段,大气中水汽的含量差异不大,故D项错误。

5.大雾天气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对流弱,近地面污染物集聚,空气质量差。水汽冷却可降低粉尘,改善空气质量,故A项错误;对流层水汽和尘埃集中,对流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易成云致雨,空气质量高,故B项错误;对流层以垂直运动为主,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C项错误;雾天近地面出现逆温层,污染物集中,空气质量差,故D项正确。

(二)命题依据

学科专业依据:地理与生活相联系为高考选择题的常考情境,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治理(雾霾)、践行科学发展观为高考高频考点。

教育测量学依据:热力环流、大气污染防治、热岛效应(城市风)等知识点考查贯穿于高中地理教学全过程和历年真题之中。

教学经验型依据:大气运动实际应用很多,但学生缺少生活经历和思考,缺少实践和探索,理解不深,遇到试题考虑不周全,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三)命题意图

根据历年全国卷和自命题省份的地理高考真题,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重大国内国际事件、重大政策法规实施、全新发展理念,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创新命题情景、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是命题的思路和原则。本题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考查学生对热力环流(热岛效应)的理解和应用,考查学生关注和理解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治理、雾霾)的能力。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三、生活情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试题展示

火炕简称炕,是北方农村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取暖以火炕为主,南方农村取暖以烤火为主,两种取暖方式的主要燃料是薪柴(植物有机体,具有生物能)。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与烤火取暖相比,分析火炕取暖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势。

(2)推测北方农村地区天然薪柴供需特点并从气候角度解释其原因。

(3)说出两种取暖方式主要分布的地形类型。

(4)说明南北方取暖方式差异如何体现人地关系。

【参考答案】(1)火炕封闭性好,利于热量的存储,保温时间长效果好,能源利用率高;薪柴使用量少,节约能源(薪柴)。

(2)供给不足,需求量大。原因:水热条件较差,植被有机质合成量少且更新速度慢,薪柴短缺;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且漫长,对薪柴需求量大。

(3)火炕主要分布在平原;烤火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

(4)南方农村地区薪柴充足可供人们烤火取暖和北方地区薪柴短缺人们采用火炕取暖体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火炕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反映了人们对不利地理环境的主动适应。

【解析】(1)通过观察两张生活中的实景图,烤火直接燃烧薪柴取暖,火炕是在封闭的炕内燃烧薪柴取暖,比较分析可得出火炕取暖能源利用方面的优势。

(2)火炕取暖节约能源且能源利用率高及南北气候差异可推测出北方天然薪柴供给不足,需求量大。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水热条件较差,植被生长期短,有机质合成量少,供应量不足;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气温低寒冷期长,对天然薪柴的需求量大。

(3)从地形角度考查植被差异。取暖方式采用火炕说明薪柴供给不足,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且土地被人类大量开发成耕地,天然植被短缺;取暖方式采用烤火说明薪柴充足,南方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天然植被丰富。

(4)地理环境差异造成南北方取暖方式的差异;火炕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

(二)命题依据

地理教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及精神境界,因此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高考试题中的情景都来源生活,所以我们要关注生活,思考其中包含的地理乐趣。

(三)命题意图

本题以生活中南北方农村地区取暖方式的差异为情境。取暖方式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能够采取一定的方法主动适应不利的地理环境。

必备知识:考查农村能源类型及能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南北方气候差异、不同地形类型植被差异、人地关系等地理知识。

关键能力:从实景图及生活常识中获取及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南北方地区的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体现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取暖方式分布的地形类型体现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不同取暖方式体现人地协调观;南北气候差异及不同地形植被差异体现区域认知;北方农村地区天然薪柴供给不足的气候原因体现综合思维中的要素综合。

猜你喜欢
火炕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东北汉民族火炕的民俗文化变迁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火炕
火炕
火炕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