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代春,曾宪宁
(1.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然而,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人才是基础,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如何提升乡村成人学习的质量,将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有史以来世界普及最广的技术,成为未来最为成功地在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手机移动学习将是未来乡村成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其中:手机网民9.32亿,占比99.2%;农村网民,2.85亿,占比30.4%。当前乡村移动学习条件已经具备,通过梳理乡村成人的移动学习互动的影响因素,促进学习互动发生,将有利于提升乡村成人的学习质量,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成效。
互动:“互”是交替、相互,“动”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也称之为“交互”,即交流互动,语出《京氏易传·震》:“震分阴阳,交互用事。”。《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关于“互动”的释义为:动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互动”与“交互”与在英文中对应的为同一词“interaction”,“交互”(interaction)在社会学理论中又称为“社会互动”或“互动”,社会学专家郑杭生教授认为“互动”指的是人际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2]
学习互动,或称教学互动,就是通过教师的教来支持学生的学,通过良好的教学交互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学习质量。学习互动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其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3]学习互动是一种基于符号的互动(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通过符号为载体来传递和反馈教与学的信息,推进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互相切磋、相互帮助来建立密切教学共同体。
在教学领域,互动相对交互,更强调变化,强调互动发生后的结果,强调互动后双方的变化、融合。在当前的教学研究实践中,人们多将教学等同于学习,交互等同于互动。因此,本文引用的文献不区分教学交互、教学互动、学习交互与学习互动。在文中,如不特别注明,教学交互(互动)或学习交互即为学习互动。
王海庆等提出移动学习中的交互方式包括:学习者与手机界面的交互,学习者与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或指导者的交互。[4]
林雪构建提出在线互动包括:学习者、指导者的自我互动,学习者间的互动、学习者与指导者的互动,学习者、指导者与技术/媒介的互动。[5]
Hilman(1994)提出了第四类交互“学生与界面的交互”即学生操作媒体等技术工具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Anderson(1998)等人提出将交互扩充为学生—学生、学生—内容、学生—教师、教师—内容、教师—教师、内容—内容等六类交互。
Sutton提出了替代交互(Vicarious Interaction)的概念,并认为在线讨论中存在直接交互者、替代交互者、行动者和非行动者四类交互人群。[6]替代性交互属于隐形人际支持,是学习者在观察教师、其他学习者及其他协作小组社会性交互、认知交互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学习体验的过程。
在移动教学环境中,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学习资源和媒体,因此,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人媒和人际互动两大类。而人媒交互,主要有:师生与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移动学习终端)、或与虚拟现实的交互;人际交互(基于媒介)主要为:生生、生师、师师的互动。
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移动学习中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师生与资源、师生与技术媒介的互动,或者教学媒介与媒介的互动等。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教学信息是一种社会性信息,教学互动是社会信息的交互,其主体必须是教师和学生,而不是非社会性主体之间的交互。
结合教学互动分类,我们将乡村成人移动学习中的互动界定为人际互动,人媒互动,不包括媒体与媒体,内容与内容的交互。具体为:生生、生师、师师、学生与内容、教师与内容的互动以及师生的自我内部互动。
生师互动,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主要形式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或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学习者与教师互动,是教与学互动的主体,是一种多边交往活动,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生生互动,是学习者与学习者间的互动。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生生互动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经验心得,讨论问题,小组成员通过学习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相互协作,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提升社会性交互能力。通过生生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不仅能够加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缓解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满足学习者情感需求。增强学习共同体的亲密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构建。
师师互动,是指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在移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研究一般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而不太关注对教师的教学支持,认为教师自然具备远程教学的技能素养,而实际情况却与之相距较大。在移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学的支持,同样,也需要加强对教师教的支持。智能技术环境下的移动教学仅凭个体教师是很难胜任的。
学习者与内容互动,是指学习者与所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互动。包括:阅读信息文本以获得意义,使用学习指南、观看教学视频、与多媒体、参与模拟等,以及搜索信息、完成作业、开展项目等。
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信息交互是远程学习中教学交互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和核心,也是教学交互的主要实现形式。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反映学习资源支持教学交互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交互的效果,是评价学习资源质量的关键指标。[7]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移动学习中,学习者与内容互动更重要,是提升移动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自我互动:也称自我交互、内化交互、自我教育,是指学习者独立地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加工,并形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自我交互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它突出了“自我交谈”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取总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与重构完成的,与个人内心思维反应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过程可看作是学习者自我内部的互动。
相关研究显示,交互维度方面,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方面表现最好,学习者与媒体界面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方面的交互差强人意,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引领者的交互、学习者内部的概念交互方面得分很低。
教学互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进行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教学互动中师生的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参与互动主体的知识、经验、态度、动机、价值观,互动团体的大小,互动环境的营造,互动平台的设计等等,
移动学习交互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交互方面表现最好,学习者与媒体界面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方面的交互差强人意,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引领者的交互、学习者内部的概念交互方面得分很低。[4]调查显示,大多学习者均认为反馈不及时是影响线上教学的首要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影响与制约线上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
移动学习环境下,教与学分离影响交互主体间的情感互动,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反馈延时性、网络操作技能等也影响了互动意愿和效果。
李海龙研究证实了教师的认知临场、教学临场、社交临场三维品行特征对于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和提升交互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姜卉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情感支持等行为特征能够促进小组协作交互学习行为,提升小组协同知识构建水平,营造良好沟通氛围。Hamre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教师表现出的教学信念、知识呈现和观察实践等行为特征能够有效影响师生之间的交互效率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乡村移动学习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的移动学习情况调查,开展对“一村一”学员的移动学习情况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获得1399份问卷,通过运用SPSS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问卷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显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
问卷的可靠性分析。本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67,在各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也都超过0.8,说明问卷的总体信度较好。
可靠性统计克隆巴赫Alpha 项数0.967 32
可靠性统计A B C D E克隆巴赫Alpha 0.877 0.885 0.912 0.889 0.811项数5 7 6 9 5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该问卷的KMO统计量为0.982,巴特利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适合做因子分析,且结果有效。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自由度显著性.982 41914.349 496 0.000
自制力不强成为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调查发现,超过半数以上学习者认为影响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主观原因——个人的自制力,占比为52.05%;其次为:手机屏幕小、配置低,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
你认为影响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多选题]
选项学习资源的限制自制力不强,会使用移动设备做其他事带宽、网速的限制移动设备配置低(如内存小,电池容量不够等)手机屏幕小,学习不方便(如文字看不清,容易视觉疲劳等)其它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491 697 325 394 524 213 1339比例images/BZ_37_1493_1443_1937_1480.png36.67%images/BZ_37_1493_1517_1937_1555.png52.05%images/BZ_37_1493_1592_1937_1629.png24.27%images/BZ_37_1493_1666_1937_1704.png29.42%images/BZ_37_1493_1741_1937_1778.png39.13%images/BZ_37_1493_1815_1937_1852.png15.91%
人机交互成为学习者喜欢的互动方式。调查发现,在学习者喜欢的互动方式中,人机互动居首位,比例为73.49%,其次才是人际互动,为55.94%。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第一选择就是自己上网查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说明了以80、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乡村成人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日益提升,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当他们在网上难以找到解决办法时,便选择向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士求助。
当移动学习遇到问题时,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寻求帮助? [多选题]
选项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求助通过论坛、贴吧、微信、QQ等求助通过网络搜索、查询相关信息查询书籍资料向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士当面请教其它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455 553 984 573 749 64 1339比例images/BZ_37_1384_2604_1828_2642.png33.98%images/BZ_37_1384_2678_1828_2716.png41.3%images/BZ_37_1384_2752_1828_2789.png73.49%images/BZ_37_1384_2825_1828_2863.png42.79%images/BZ_37_1384_2899_1828_2936.png55.94%images/BZ_37_1403_2972_1828_3010.png4.78%
手机微信、QQ等社交工具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主要媒介。有74.75%的调查者表示(根据满意度调查中满意/4、非常满意/5两项数值相加的结果,下同)在移动学习时主要是用微信/QQ等与老师、同学开展网上讨论。这也说明手机等移动学习工具携带方便,可以随时上网,方便开展人际沟通,使之更好地支持开展学习互动。
题目选项移动学习时主要是用微信/QQ等与老师、同学开展网上讨论1 2 3 4 5平均分57(4.26%)81(6.05%)200(14.94%)620(46.3%)381(28.45%)3.89
学习者对教学机构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的满意度比较高。其中对于教师能及时提供作业反馈、评价的认同度87.96%,对于教师能及时答疑指导的认同度最高88.57%。这说明在“一村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机构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比较周到,师生的互动水平出比较高。
题目选项学习中提出的疑问能得到教师的快速指导或答复提交的作业、评论及能得到教师及时评价、反馈1 2 3 4 5 53(3.96%)20(1.49%)80(5.97%)660(49.29%)526(39.28%)平均分4.18 51(3.81%)17(1.27%)92(6.87%)645(48.17%)534(39.88%)4.19
教学视频成为学习者选择的主要资源形式,最受“一村一”学员欢迎。调查显示,学习者选用的资源的形式主要为视频多媒体类学习资源,比例为57.43%,其次为文本资源,比例为24.72%。
移动学习的媒体素材/资源中,您觉得那种资源呈现形式学习效果最好?
选项文本图片音频多媒体(音视频)游戏其它本题有效填写人次小计331 109 79 769 17 34 1339比例images/BZ_38_1176_2050_1620_2088.png24.72%images/BZ_38_1176_2124_1620_2161.png8.14%images/BZ_38_1176_2197_1620_2235.png5.9%images/BZ_38_1176_2271_1620_2309.png57.43%images/BZ_38_1179_2345_1620_2382.png1.27%images/BZ_38_1185_2418_1620_2456.png2.54%
56.84%认为多媒体(音视频)的学习效果最好;其次是文本,为25.1%,而游戏类学习选择非常少,只有1.33%,说明游戏学习在乡村成人中还没得到认可。在移动学习时主要看教学视频的认同度为60.87%
线上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线互动参与行为都存在随意性、被动性的问题,应及时解决强化交互主体性。
教师应通过创设互动情境,进一步强化互动意识,促进学习者好学多问,积极求助。包括:创设建构知识的情境和背景,提供问题,进行适时的激励、学习评价,促进多重交互场景建构;注重提升互动技巧,丰富交互信息形态,增强互动效果。如利用线上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的特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交互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线上互动状态,规范互动秩序,严肃线上情感符号的使用,引导线上互动良性发展等。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要放下身段,注意语言的使用,多以平等协商而非命令指使的语气,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导师,建立起彼此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氛围。
简化导航。构建线上互动支持系统,建立清晰的课程结构地图、视频式书签等线上导航器,保证学习者在线学习中不易迷航。
设计可视化的界面。控制信息的数量和次序。通过视域及颜色、大小的差异对比,将目标信息打造成视觉主体,使其在最短时间吸引学习者注意力。
发挥博客学习功能。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创建多级分类的学习博客,自由访问并评论其他学生的博客内容,同时评选月度、季度、年度最受欢迎的博客,从而在学生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共同构建一个线上学习资源库。
在视频直播中充分发挥弹幕的功能。弹幕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表达情感的一个实时渠道,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弹幕即时表达情感。基于弹幕视频的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同在一个社会空间但不同物理位置的情境,学习者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在屏幕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绪,不需要担心老师或其他学习者是否会通过自己发送的弹幕而对自己做出负面评价。
加强及时反馈,推进人际互动。有效的互动必然是建立在及时的反馈基础上。通过完善学习评价规则,要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方提出的互动请求,另一方需要及时反馈,响应。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一方传递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会导致另一方在等待中逐渐懈怠、消极,而且降低后续学习互动的积极性。
借鉴传统教学智慧,创新线上学习互动策略。通过采取高水平的提问来激发讨论,设计挑战性情境任务来促进同伴协作等来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主要策略有:探究性教学在线辅导、互动学习者提问讨论、实用工具推荐、弹幕协作视频注释、在线三级提问、在线评价学习者作品、案例点评、同伴互评等。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促进深度互动。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可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情境任务,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需求,从而有效促进了生生互动。
使用整合反馈策略,提高了线上反馈的效率。借助互动式反馈教学系统,对线上学生的提问按关键词归类,匹配后给予初步的回馈;并根据初步回馈进行调查,对于不满意问题由指导者进行人工识别归类,交专家进行解答,保证学生的个性化的问题得到解决。
设计开发适用线上学习的资源,是推进线上教学互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从霍姆伯格的有效教学会谈理论到基更的教与学的重新整合理论都强调了交互性学习资源设计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资源设计中,任何时候都要突出交互性,教师、学生要积极整合到各类教学交互活动中去。[8]
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并不是传统文本材料的电子化,也不能照搬传统课堂的教学课件,而需要针对线上信息传播原理,结合线上学习和成人学习的特点来设计。可增加一些针对教学疑难、重点内容的使用起来短、平、快式的课件或微课资源。乡村成人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开发,则需注重以成人的生活经验为背景,促进成人在线自主学习开展。同时,教师要在尽可能发挥线上资源丰富优势,并对教学资源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如,在线上教学内容做出必学与选学要求、作业内容可分为必做与选做部分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线上学习资源的需求。
语音交互是人类最基本、最便捷,最广泛和最久远的原生交互方式,语音交互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
设计智能化的语音交互技术界面。智能语音交互指的是学习者与智能电子设备进行互动开展学习。学习者只需要简单地对着设备说话进行交互,可以显著减少学习应用成本。有调查显示,在2018年,人类与科技产品的互动中,有30%是通过与语音系统的对话来实现,这一比例随着科技发展还在不断上升。
设计清晰的错误反馈提示。错误处理反馈是设计语音交互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采集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消息,提供最清晰的错误反馈提示,并在当错误发生时,提示并帮助用户回到正轨。
加强音频资源设计开发。音频材料具有很大的便携性和灵活性,学习者可以边执行其他任务边复习和聆听。除了注重视频材料的学习外,还可以加强音频学习资源的开发。根据人们在通过听觉来接收处理声音信息时对传播过程的“噪音”干扰因素容忍度较高,常常能兼顾处理其它任务,做到“一心二用”的特点,应充分利用人们让学习者接收信息模式从视觉转到听觉。
未来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9]线下线上混融式教学需要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师素养、师生关系等转变。
在线学习的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依靠内容、工具、平台、管理、社区等形态的产品共同协作完成,而不能仅依靠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需要整合PC端和移动端、线上和线下、现实与虚拟现实等各类因素。
移动教育产品形态趋向综合,支持各种交互终端。乡村成人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应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自主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与同伴和教师进行及时有效地学习交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移动学习交互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可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媒体界面,借助语音、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表达观点、开展讨论、展示作品等,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通过整合移动学习互动形式,支持师生、生生间的“多对多”互动,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交互机会,特别是为一些平时较内向或不善言的学生提供有发表观点的机会。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移动学习交互在实现了单体交互、静态交互后,走向多元交互、动态交互,并逐渐向着智能场景交互甚至生态系统交互发展。
促进乡村成人移动学习互动不能仅依靠单一环节或产品,需要整合各方力量。乡村成人学习者可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登录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弹幕、对话窗口、连麦等多种方式实时表达观点,积极向老师提问、回答问题、与同伴交流互评等;教师可通过引导学习者科学合理地制定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整合并提供学习资源导航指引,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互动的问题和促进互动开展的学习活动等来进一步促进学习互动;教学机构通过设计有利于学习者与内容互动的智能化课程资源和教学产品,如能支持学习者调控任务难度、提供准确即时的学习反馈,支持场境化学习环境的网络课程,能跨界链接模块整合学习流程,串联起学习互动行为的教育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