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竹类多样性及其价值

2021-07-13 04:34:52史军义周德群李志伟董凤奇郑春河尹显孝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竹茹竹类药用

史军义 周德群 姚 俊 李志伟 董凤奇 郑春河 尹显孝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 昆明 650224;2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昆明 650500;3 都江堰美岚竹子研究院 四川都江堰 611830;4 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1;5 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 河南方城 473200)

最新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木本竹亚科植物1 500多种。中国是世界上竹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有竹类植物47属76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种下分类群[1-2]。在众多的竹子分类群中,蕴藏着大量宝贵的功能性资源,药用竹类便是其中之一。

竹子的药用功能是指竹类植物可以作为中药药材并加以应用的属性,是中国竹类功能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用竹类,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竹类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调味品、色素添加剂,以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竹类资源。药用竹类种类繁多,其药用部位各不相同,有的用秆、有的用叶、有的用笋、有的用地下根茎、还有用竹的伤流或汁液者。在中国药用竹类中,有的本身就是传统中药,历史上早有应用,许多沿用至今;有的具有保健作用,一直被竹区及周边群众长期食用,用以养生保健;有的则是通过现代技术加以提取或制备,并以其萃取物或副产品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经初步研究,中国传统药用竹类有11属30种1变种4栽培品种,保健竹类有7属8种,共计涉及竹类15属43种及种下分类群(表1)。可见,中国药用竹类的多样性极为丰富。

表1 中国药用竹分类群统计Tab.1 Taxonomic statistics of medicinal bamboo in China

1 传统药用竹类及其价值

在中国,竹子直接入药历史悠久。与竹相关的传统中药大都直接采自竹类的笋、秆、叶、根(地下茎)等营养器官或其伤流、汁液等。

1.1 箣竹属 Bambusa Retz. corr. Schreber

1.1.1 坭箣竹B. dissimulatorMcClure(坭簕竹)

根:用于治疗狂犬病;竹茹:用于治疗胃热呕吐。分布于广东广州,多生于丘陵旷地或村落附近。

1.1.2 孝顺竹B. multiplex(Lour.) Raeuschel ex J. A. & J. H. Schult.(坟竹)

叶:解热、清凉和治疗流鼻血等。中药“竹叶”多产自本竹。野生或种植。为中国丛生竹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种,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均有分布或栽培;也是丛生竹中最耐寒的一个种,最北可露地栽培到陕西周至区楼观台。

1.1.3 凤尾竹B. multiplex ‘Fernleaf’(观音竹)

叶:甘,凉。清热,除烦,利尿。该竹属于孝顺竹(B.multiplex)的栽培品种。庭园种植。常作绿篱、盆栽或修剪成不同形状供观赏。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广为栽培。

1.1.4 撑篙竹B. pervariabilisMcClure

叶、茎皮:甘,凉。清热,除烦,止呕。中药“竹茹”部分出自本竹。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称竹皮。药用取茎秆,刮去绿色外皮后刨取的中间层。其性味甘凉,入肺胃二经。竹茹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胆火挟痰、胃热呕吐、呃逆、吐血、鼻出血等症。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其可以用于治疗 “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竹茹以姜汁炒后使用,是妊娠呕吐的常用药。野生或种植。分布于广东、广西,生于山麓、平原、河滩肥沃土壤上;村落及园林中常有栽培。福建、四川、海南有引栽。

1.1.5 车筒竹B. sinospinosaMcClure(车角竹、箣楠竹、鸡爪竹)

幼苗(竹笋):苦,平。清热,凉血,止痢。用于治疗小儿高热、风热感冒、小便淋痛、鼻衄、消化不良、痢疾;外用于竹木刺伤。分布于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生于低海拔的河流两岸和村旁。

1.1.6 青皮竹B. textilisMcClure

秆内分泌物:甘,寒。清热,豁痰,清心定惊。中药“天竺黄”产自本竹,是其被寄生的天竺黄蜂蛀咬后,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天竺黄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出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还可治胃病。此外,该竹枝条被竹黄蜂咬食后会产生伤流液,伤流液又被真菌(Shiraiabambusicola)寄生而产生的竹黄菌的子实体称之为竹黄。竹黄又称竹花、天竹花、淡竹花、竹参、竹茧、竹三七、血三七、竹赤斑菌、竹赤团子和赤团子等,是一种传统中药[3-4]。据《本草纲目》记载:“竹黄,释名竹膏,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小儿惊风发热”。竹黄性味温和,无刺激性,民间常用其泡酒,1周后即可饮用。民间对于竹黄子实体的作用,主要针对于风湿性关节炎、虚寒胃痛、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夜啼和急性肝炎等病症[5-6]。种植或野生。分布于广东、广西;西南、华东、华中均有栽培。

1.1.7 青秆竹B. tuldoidesMunro

茎的中间层(竹茹):甘,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5-6]。分布于广东、香港、广西、贵州南部;福建、云南有引栽。

1.1.8 佛肚竹B. ventricosaMcClure(小佛肚竹、密节竹

嫩叶:清热,除烦。竹节短缩而膨大呈佛肚状,是中国广泛栽培的一种观赏竹种。分布于广东、台湾、广西、海南、四川、云南。

1.1.9 黄金间碧竹B. vulgaris‘Vittata’

叶:清凉解热。该竹属于龙头竹(B.vulgaris)的栽培品种。秆黄色具绿色纵条纹,多用于园林栽培观赏。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南部广泛栽培。

1.2 短穗竹属 Brachystachyum Keng

1.2.1 短穗竹B. densiflorum(Rendle) Keng

秆内分泌物:甘,寒。清热,豁痰,清心定惊。该竹枝条会被竹黄蜂咬食而产生竹黄Shiraiabambusicola,药用方法与箣竹属的青皮竹(B.textilis)类似。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东。

1.3 绿竹属 Dendrocalamopsis (Chia & H. L. Fung) Keng f.

1.3.1 大头典竹D. beecheyana ‘Pubescens’

秆的中间层(竹茹):甘,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于吊丝球竹(D.beecheyana)的栽培品种。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香港、台湾的山坡、路旁、平地,多为种植。

1.3.2 绿竹D. oldhami(Munro) Keng f.(毛绿竹、乌药竹)

笋干、茎的内膜:甘,平。祛痰,平喘,止咳。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生于山坡、路旁。

1.4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Nees

1.4.1 龙竹D. giganteusMunro

竹液凝成的块状物:清热化痰。用于治疗烦躁、小儿惊痫、中风。分布于云南东南至西南部,生于山坡、路旁。台湾有栽培。

1.4.2 麻竹D. latiflorusMunro

花:止咳化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浙江南部、江西南部、四川南部与西南部和香港等地区的平原丘陵、村旁,多为种植。

1.4.3 吊丝竹D. minor(McClure) Chia & H. L. Fung

茎、叶:用于风湿骨痛。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贵州南部的路边、平地或山坡,多为种植。

1.4.4 牡竹D. strictus(Roxb.) Nees

花:清热,利尿。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海拔1 000 m以下的山谷或河堤常有种植。

1.5 箭竹属 Fargesia Franch.

1.5.1 箭竹F. spathaceaFranch.(龙头竹)

叶:甘,寒。清热除烦,利尿。用于治疗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少黄赤。分布于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甘肃,生于海拔1 300~2 500 m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或暗针叶林下,有时形成纯竹林。

1.6 箬竹属 Indocalamus Nakai

1.6.1 阔叶箬竹I. latifolius(Keng) McClure(泡箬竹)

叶、果实:甘,寒。清热解毒,止血。用于治疗喉痹、失音、妇女血崩。该竹适应性广,是箬竹属分布最广的一个竹种。植株密集,叶大,美观,常培植于庭园供观赏;叶作斗笠、船篷或包裹粽子。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海拔1 000 m以下的平原、山坡、河岸。河南、北京有引栽。

1.6.2 箬竹I. tessellatus(Munro) Keng f.

叶:甘,寒。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用于治疗吐衄、尿血、小便淋痛不利、喉痹、痈肿。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各省区的低山、丘陵、林下或林缘。

1.7 大节竹属 Indosasa McClure

1.7.1 大节竹I. crassifloraMcClure

秆伤流液干燥物:清热,祛痰,定惊,安神。用于治疗热神昏、谵语、中风痰热,小儿惊风抽搐。该竹秆环、枝环显著隆起,挺拔清秀,骨感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分布于广西、云南海拔1 200 m以下的山谷、路旁和灌丛之中;福建厦门、华安有引栽。

1.8 单竹属 Lingnania McClure

1.8.1 粉单竹L. chungii(McClure) McClure

叶芽:用于治疗皮疹。秆材柔韧,适于编织各种竹器,或扭制竹绳,也是造纸原料。幼秆粉白色,姿态挺拔,是非常美丽的园林观赏竹种。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南部、云南南部;浙江、重庆、四川有引栽。

1.9 慈竹属 Neosinocalamus Keng f.

1.9.1 慈竹N. affinis(Rendle) Keng f.(钓鱼慈)

中药“竹芯”产自本竹,性味苦、甘、微寒,清心热,止烦渴。竹芯、竹叶可清热除烦,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花用于治疗劳伤吐血;竹茹:甘、凉,清热凉血,除烦止呕;根:可通乳;笋:用于治疗脱肛,疝气。主产四川盆地,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广西、贵州和云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 200 m(云南可达海拔1 800 m)以下的平原、丘陵的江河沿岸、山脚及村庄附近。

1.10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 Zucc.

1.10.1 桂竹P. bambusoidesSieb. & Zucc.(斑竹、五月季竹)

根、壳、花:苦,寒。祛风除湿。用于治疗气喘咳嗽,四肢顽痹,筋骨疼痛。壳:清血热,透斑疹;花:用于治疗烂喉疫痧。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长生于宅旁、村边、山坡。

1.10.2 毛竹P. edulis(Carr.) H. de Lehaie(楠竹)

幼苗、笋:性微寒味甘,具清热化痰、解毒透疹、健脾益气、助消化增食欲、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其竹叶性凉味甘辛,具有凉心缓脾、化痰止渴、清热散郁、解毒清胃等功效;其竹汁可提炼加工“竹沥”,具有清瘀解毒、透畅经络、清凉退火的功效,主治筋脉拘挛、皮里膜外之痰、血瘀气阻、经络滞阻诸症;其秆可刮制“竹茹”,具清安胃腑、止吐除闷等功效;其竹叶性凉味甘辛,具凉心缓脾、化痰止渴、清热散郁、解毒清胃、活血祛风等功效,可杀虫疗疮、止呕除烦,可治疗风邪烦热、咳逆喘促、中风惊痛、小儿发烧、高热不退、疳积等症;其根状茎可止消渴、风湿关节痛、散毒补虚,作益气止渴、补虚下气及消毒药用;其竹实有通神明、轻身益气的功效,是较好滋补食品。分布自中国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一些地区有栽培。

1.10.3 淡竹P. glaucaMcClure(粉绿竹)

内膜、竹沥、竹茹:用于治疗痰热咳嗽、音哑。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生于河滩或山脚处,常种植物于房前舍后。

1.10.4 水竹P. heterocladaOliv.

叶、根:清热,凉血,化痰。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生于河堤、湖边、山坡或灌丛中。

1.10.5 台湾桂竹P. makinoiHayata(篓竹)

幼苗(笋):甘,寒。用于治疗小儿痘疹不透。分布于台湾、福建;江苏、浙江有引栽。

1.10.6 篌竹P. nidulariaMunro(白夹竹)

叶:清热利尿。分布于陕西、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的向阳山坡及开阔山地,有大面积原生或种植的篌竹林。

1.10.7 紫竹P. nigra(Lodd. ex Lindl.) Munro(黑竹)

根状茎:辛,平。祛风,散瘀,解毒。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经闭、症癫、狂犬咬伤。著名观赏竹种,园林、庭园广泛种植。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湖南南部与广西交界处仍有野生紫竹林。

1.10.8 毛金竹P. nigra(Lodd. ex Lindl.) Munro var.henonis(Mitford) Stapf ex Rendle(金竹)

中药“淡竹叶”部分产自本竹,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能,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小儿风热惊痫等症,药用以鲜品为佳。该竹亦可用于刮制“竹茹”:甘,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5-6]。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

1.10.9 金竹P. sulphurea(Carr.) A. & C. Riv.

中药“竹衣”产自本竹,又名金竹衣,为该竹秆内的衣膜。性味甘寒,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称其有治喉哑劳嗽之效。明代张景岳创制了竹衣麦冬汤,治疗劳瘵痰嗽、声哑难出者。多用于慢性咽炎、声带炎的治疗。云南独龙族群众有用该竹竹叶泡水喝医治感冒病的记载。江苏、上海、浙江庭园中多有种植。

1.10.10 雷竹P. violascens‘Prevernalis’

该竹为早竹(P.violascens)的栽培品种,枝条会被竹黄蜂咬食而产生竹黄,性甘,寒;可清热、豁痰、清心定惊。是中国著名笋用竹种。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均广泛引栽。

1.10.11 黄皮绿筋竹P. sulphurea‘Robert young’(黄皮刚竹)

秆内膜(竹衣):用于治疗音哑、劳咳。该竹为美丽观赏竹种,园林中广泛种植应用。分布于浙江、上海、江苏,生于海拔800~1 000 m的山坡;四川、云南有引栽。

1.11 苦竹属 Pleioblastus Nakai

1.11.1 苦竹P. amarus(Keng ) Keng f.(伞柄竹)

中药中的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等均产自本竹。叶、竹沥、竹茹、竹笋:苦,寒。清热明目,利窍,解毒,杀虫。用于消渴和治疗烦热不眠、目赤、口疮、失音、烧伤、烫伤。其中竹沥:清火消痰,明目,利窍,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牙痛;竹茹:用于治疗尿血;竹笋:笋味甘、寒、无毒,是食药皆宜的佳品,主消渴,清热除湿,利水益气,明目,用于消渴和治疗面黄、脚气;其枝条也会被竹黄真菌寄生而产生竹黄。竹黄性甘、寒,可清热、豁痰、清心定惊。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于向阳山坡、山谷或平原。

1.11.2 仙居苦竹P. hsienchuensisWen

与苦竹类似,亦可用于制作苦竹叶、苦竹笋、苦竹茹、苦竹沥、苦竹根等传统中药。分布于浙江、安徽等地。

2 保健竹类及其价值

中国是最早将竹类器官作为药食共用物品的国家。历史上一直沿用的传统竹保健品,就是直接食用竹笋、竹实,或利用竹秆、竹叶的简单加工制品,也有与其他食材搭配使用者。现代竹保健品(既有吃的,也有用的)则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升,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作为制作竹保健品的原始竹材料并未发生变化[7]。

2.1 酸竹属 Acidosasa C. D. Chu & C. S. Chao

2.1.1 酸竹A. chinensisC. D. Chu & C. S. Chao

笋鲜食或腌制成酸笋,是药食皆宜的佳品。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广西南宁市有一道特色美食——老友粉,用酸笋佐料,既美味可口,又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感冒初起或疲劳时吃一碗,可很快消除症状。产广东、广西,生于海拔700 m左右的山地疏林下或空旷地。

2.2 箣竹属 Bambusa Retz. corr. Schreber

2.2.1 撑篙竹B. pervariabilisMcClure

广东有将该竹竹茹制成药粥进行食疗的习惯。如竹茹沙参粥:取竹茹15 g、沙参10 g、粳米50 g、生姜2片,先用竹茹、沙参煎汁去渣,再用粳米、生姜加水煮粥,待粥熟时,加入竹茹汁煮沸而成。此药粥具有清胃和中、除烦止呕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妊娠呕吐、产后虚烦等症。分布于广东、广西,生于山麓、平原、河滩肥沃土壤上;村落及园林中常有栽培。福建、四川、海南有引栽。

2.2.2 硬头黄竹B. rigidaKeng & Keng f.(黄竹)

该竹被同翅目昆虫蛀食后会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基,有一种珊瑚菌喜欢寄生于此,其最终形成的菌落称为珊瑚菌。以此菌做菜或煲汤,可谓大补,是蜀南竹海招待顾客的一道特色菜肴。产四川、贵州北部、云南东北部和东南部,广泛栽培于河岸、丘陵、平坝及村庄附近。广东广州、福建厦门有引栽。

2.3 空竹属 Cephalostachyum Munro

2.3.1 空竹C. fuchsianumGamble

空竹的果实较大,可做成竹米食用。因竹米不易得到,所以被赋予神秘色彩,传说中竹米是凤凰之食,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之说。《本草纲目》载:“竹米,通神明,轻身益气”;《太平广记》载:“其子粗,颜色红,其味尤馨香”。药食两用,为保健膳品,具有清热解毒、护肝养胃之功效,可制成清凉饮料或煲粥食用。产云南南部至西南部,生于海拔1 200~2 000 m的山地林间;印度、不丹和缅甸有分布。

2.3.2 糯竹C. pergracileMunro(香糯竹)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群众用本竹制作的“竹筒饭”,软糯可口、风味独特、清香怡人。经常食用,可清火去热、健胃润肺、养血益气,并对肥胖、便秘、妇女经前综合症等有一定舒缓作用。产云南南部;广东广州、香港、福建厦门有栽培。

2.4 方竹属 Chimonobambusa Makino

2.4.1 金佛山方竹C. utilis(Keng) Keng f.

该竹竹笋主要生长在海拔1 400~2 500 m的山地上,其蛋白质含量为12%,脂肪含量为0.4%,粗纤维含量为8%,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C等,属纯天然保健食品。食之有助于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有助于减肥、美容和防治肠胃及心血管疾病。产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主要分布在重庆金佛山风景区的常绿阔叶林下。

2.5 刚竹属 Phyllostachys Sieb. & Zucc.

2.5.1 毛竹P. edulis(Carr.) H. de Lehaie(楠竹)

毛竹笋,既可作蔬菜,也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毛竹笋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经常食用,有助于防治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及痔疮等疾病,因为食用纤维素可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增加肠胃蠕动,润肠通便。产中国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和台湾省,黄河流域一些地区有栽培。

2.6 苦竹属 Pleioblastus Nakai

2.6.1 苦竹P. amarus(Keng ) Keng f.(伞柄竹)

苦竹笋是非常适合夏季食用的苦味食物,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碱等,具有除湿利水、清热除烦、清凉解暑、促进消化的功能,每日宜食用100~150 g,炒食、煮食均可,但不易多食。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生于向阳山坡、山谷或平原。

2.7 筇竹属 Qiongzhuea Hsueh & Yi

2.7.1 筇竹Q. tumidinodaHsueh & Yi(罗汉竹)

筇竹笋壁厚、空心小,鲜嫩可口,清香怡人,属天然、绿色食品。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钙和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具有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等特点,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降低体内多余脂肪、消痰化瘀滞,常食具有助消化、清热健脾、利肝胆以及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等功效。可单食,亦可与其他食材混合烹制,如油酥笋片、竹笋烧鸡、竹笋烧牛肉等。产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北部,生于海拔1 500~2 100 m的山地阔叶林下。

3 结语

众所周知,竹类植物是木本植物中光合效率最高的植物类型之一。有鉴于此,药用竹类也就可能是药用植物中单位时间生长量以及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比或综合价值较高的一类功能性植物。因此,药用竹类在中国中医药领域、在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内,其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致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张本刚研究员、齐耀东博士为本文提供部分药用竹类资料,在此特表谢意!

猜你喜欢
竹茹竹类药用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以《中国药典》为引考证竹茹止血功能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6:08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桃之夭夭B(2018年3期)2018-04-21 07:32:26
试论药用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配置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19
中国竹类资源与分布
蕨类植物在利尿通淋中的药用研究(二)
蒙药药用资源
清热化痰的竹茹
竹类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河南科技(2014年5期)2014-02-27 14: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