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艳
【摘要】古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英译在当今世界也承载着传播文化精神的使命。然而,由于中国古诗的表达以意为主,往往在字面形式上没有固定的语法规则,出现了名词堆砌、偏正较多等现象,造成虚词在古诗中的体现若有若无。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在英译古诗时若只用对应的单词堆砌,则显得混乱无章。然而,英译时适当添加虚词则让这一混乱变得有序。从诗歌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虚词有助于表达英译汉语古诗的形美、意美和音美,从而在意象和意境之间搭起桥梁。
【关键词】英译古诗,虚词,“三美”,桥梁
一、引言
诗歌语言最为精炼,其功能在于传情审美。中国古诗尤其注重使用实字以传情审美。汉语古诗是凝练了的中国语言,承载着非常重要的语言哲学与文化内涵。当前我国正建设文化强国,把汉语古诗译成英文输出到国际舞台,不失为一举两得。然而,由于译者对语言的把握程度、版本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不同等因素,在英译古诗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顾象失意或顾叙事而忘情感等现象。基于对汉英两种语言使用差异的角度,本文提出虚词在英译汉语古诗中的作用。汉语中虚词为数不多,远少于英语语言中的虚词数量。故而就语言精练的诗歌体裁而言,译成英文时虚词必须显身,如一座桥梁,连接意象与意境。
国内学者对汉语虚词英译的研究多集中在虚词的翻译方法、语法功能、交际功能和语义功能上,或者是在文言体裁或现代汉语语境中分析虚词,鲜有人从微观角度分析虚词在英译古诗中表达诗歌之美方面的作用。许渊冲先生认为诗歌翻译有“三美”。“意美”是指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本文基于许先生的三美论,枚举数例古诗英译,说明虚词在古诗英译中连接意境与意象、突出诗歌之美方面的作用。
二、古诗英译中虚词的作用
由于中国哲学传统注重“观物取象”,所以中国诗歌多直接将意象相连,以实词表达意义和意境。某种程度上说,汉语古诗每一句都包含着作者对与心理、空间、时间的感知,而这些逻辑却又不像英语一样通过固定的形态来实现。汉语虚词量少,汉语古诗中虚词的使用也很有限。反观英语语言,大量使用虚词,其虚词和形态一起组成了英语句子的骨架,汉语的虚词却没有这样的功能。英语句子的成分之间关系十分严密,正是利用了一些形式上的要素,如介词、连词等虚词。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和梳理则是从侧面决定了译文句子中各成分的位置,这时,虚词的作用便脱颖而出。
英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冠词、感叹词等。英译古诗中虚词的出现,是意义转化的需要。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到“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烦而句弱”,可见虚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势弱。然而,在英译汉语古诗时,虚词则必須体现在英语译文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保持原诗意义的完整。例如,“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英文译文为“At sunset foxes come back to lie there at night; Athome the mourners would laugh by the candlelight.”两句诗行并无虚词,但是在译文中出现了介词和冠词。介词at分别与sunset、night、home搭配,构成诗歌的时间和空间意义,辅助表达原诗的字面意义,同时通过这种重复的小词及短语形式,将清明扫墓后的凄凉与祭扫人归家时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更易让读者捕捉到原诗作者的情绪。另外,mourners前的冠词构成特指,与该诗上文保持人物一致,让全诗上下文在人物上保持连贯。
英译古诗中,虚词连接各意象,帮助各意象营造原诗所形成的意境。例如,“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原诗句无一汉语虚词,意象也呈并列式。英文译文为“The slender flute from the bower plays music slender; The tender night on garden swing casts shadow tender.”在梳理意象之间的关系和顺序之后,译者在英译中加入了介词from和on,再加上形容词的灵活重复使用,令读者对意象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容易与意象背后所营造的意境产生共鸣,让英语读者联想到富贵人家夜晚浅吟低唱、惬意慵懒的生活。若是直译,则变成了The flute,the bower,the music slender;the swing,the garden,the night-shadow tender. 意象分离,毫无原诗意象内在联结所产生的气质,名词的一一直译也如无意义的列举,意境之美也无从谈起。
再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译为“Orioles sing amid red blooms and green trees; by hills and rills the wineshop streamers wave in the breeze.”原句8个名词,2个动词,意象并列式呈现,空间由远及近,范围由大至小。译文中借助介词amid,by,in,and来表示这种空间感和画面的立体感,让英语读者在译者文字的引导下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乡村,于柳浪闻莺,于山野间感受微微春风。
虚词还可帮助构成译文的音美。潘文国认为,音节和节律应该看作是一种语法手段,对与汉语来说,尤其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手段。例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对偶,虽然采用了倒装手法,但是读起来依然铿锵悦耳。英语译文为“The drizzle moistens my gown with wet apricot, the wind caressing my face with willow chills me not.”许渊冲先生还原了诗句意象的顺序,即“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在表达原诗意义之外,还利用介词with保留了SVOA句式。
比如唐文宗的《宫中题》,全诗四句,译文如下:
The carriage way covered with autumn grass,
In my imperial garden flowers blow.
Who knows what I think on climbing, alas!
How can I let those nearby eunuchs know?
原诗有“何”、“无”两个虚词,但是在译文并未对应着逐字翻译,而是用一个叹词“alas”表示作者的苦闷之深重。同时,也与颈联的grass形成尾韵/æs/,全诗得以构成abab的诗歌节奏。译文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表达十分流畅,叹词的使用让读者对作者的苦闷一览无遗。
四、结论
诗歌语言作为美的化身,如何在语言转换时保留原汁原味,是每个诗歌译者都要突破的困境。就汉语古诗英译而言,英语语言的形态律决定了虚词的必然显形,因为英语虚词可以在译文中弥补汉语诗歌字面上的缝隙,使得译文意义完整,在各意象之间产生连结,从而形成最接近原诗的意境。英语虚词固然分类不多,但是在翻译古诗中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英语虚词不仅是词汇手段,可以辅助表达诗行意义,传达意境之美,还可成为语法手段形成诗歌语言特征,保留形式之美。汉语诗歌博大精深,游离的诗歌语言外壳之下是对与境界的描绘和追求,英语则是另外一种处处讲规矩的语言,所以在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译者必须对原诗有透彻的了解、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娴熟于心,还应本着追求“三美”的态度,承担文化传递使命。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许明,译《千家诗》[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8
2.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