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昌
摘 要: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传统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少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以至于学生无法站在深层角度思考和分析科学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对此,本文从多方面分析培养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6-0030-02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ZENG Guochang (Dongshi Central Primary School,Jinjiang City,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Sc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imary education,which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observe and think in many aspects.Traditional teaching focuses on instilling knowledge and seldom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so that students cannot think and analyze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a deep perspective,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In this regard,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various aspects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s;Science;Innovation ability;Training strategy
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也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科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门彰显思维能力的学科,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既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学生兴趣爱好、已有生活经验、身心发展特征等活动效率和质量的因素,不但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还要在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并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在科学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决定教学质量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与否。
例如,在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悬念,让学生猜猜一些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橡皮擦、白萝卜、回形针等。学生猜想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探究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些结果会和学生的猜想不一致,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兴趣。但同时教师要看到,学生在短暂的兴奋期度过后,会步入活动中后期,慢慢降低参与积极性,甚至活动结果也会和预期目标不一样。如果教师在此过程中依旧强迫学生参与,只会让学生好似机器人一般被动,全程没有自主思考意识,甚至部分学生会在科学活动中途选择放弃,如此依旧无法达到预期教育目标,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科学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并善于维持,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和智慧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以教材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为纽带,促使问题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教授“寻访小动物”为例,在教学初期教师就让学生质疑知识内容,大部分学生会提出:“寻访是什么?”“为何观察小动物叫作寻访?”“为什么要寻访?”“要到哪些地方寻访?”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后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不断质疑中能强化思维的灵敏性、独创性与变通性,打破固定思维限制和束缚,增强思维直觉能力。
3.发挥实验材料优势
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的思维。当前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学科教师都要重视的教学任务。科学作为一门对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该学科的重中之重。但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倾向为学生灌输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至于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知识时存在一定难度,分析和解决问题更不知从何谈起。此时就需要教师探寻紧贴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的教学方式,学具应运而生,尤其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中,除了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印象,更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高效学习做好铺垫。
儿童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在运用学具开展教学时,除了要为学生清晰直观地阐述部分科学知识原理,更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思考、分析科学知识中涵盖的规律,在高效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以教授“蜗牛”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并由此联想到螺丝、鼻涕虫、田螺等动物,在类比活动中找到上述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其归类,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水时,可讓学生展开联想,大部分学生能联想到汽油、菜油、酱油、醋等液体。当学生具备联想能力时,其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在未来的学习中会主动转动脑筋表达想法,有效增强创新能力。可以说,教师应用实验材料并非随意的教学行为,需要基于学情合理设计学具操作过程,该步骤也有一定难度,因为要通过学具操作体现重难点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清晰直观地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前应精心设计步骤并明确程序,最重要的是在实验材料操作中设置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科学知识。还可选取部分学生的实验过程,能直接地发现学生在操作实验材料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及时调整,提高教学效率。
4.知识讲解生活化
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来源于真实生活,学生在课本中学习到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与此相关的现象。与在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有着很大不同,当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点的时候,一般都有特定情境和与之相应的情感,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课堂讲解变得生活化。
例如,在教授《找拱形》的章节中,最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能够知道拱形的科学原理,教师若只是一味地为学生讲解这些原理,就会让小学科学课堂变成一个枯燥无聊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找一找生活中运用拱形的案例,去体会这些案例蕴含的科学道理,同时可以听听家长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可以在上课时分享给其他学生,让其他学生也补充其所知道的一些知识点。让学生通过知识分享,感受拱形在生活中的巨大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不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之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教师在讲课时将教材内容变得生活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让其学会用课本中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给了学生将知识运用起来的机会。而且将课堂生活化相比于课本中的文字描述更加生动有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5.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模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属于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群,但很多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为学生灌输统一的知识点,时间久了,就会抹杀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失去创造力的同时也丧失了发展的多样性。为了让这一种情况得到缓解,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间的无限可能。
例如,在学习“我们关心天气”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天气在不同程度上是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所以,当学习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生活方式跟天气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当小组确定了要探讨的话题时,可以先说给教师听,让教师给出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确保每个小组研究的方向都有实践性,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感悟,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等到小组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探讨后,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回访,在收到学生的反馈后,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达到小组成员间的最优配合,才能让探索的效率事半功倍。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时,教师不再进行统一讲解,而是先将这个任务留给学生,让学生用小组的形式去解决,让学生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不仅可以做到互通有无,还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给学生的创新提供更多条件。另外,教师应该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具有同等话语权,让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去交流和沟通,才能让沟通的效果事半功倍。
6.整合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若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时就不能仅局限于之前老旧的方法。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刻板,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板书,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笔记,这种仅通过口头描述或者文字传授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多媒体的出现可以让教师摆脱这种困境。
例如,在讲授“种类繁多的动物”时,最主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些动物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教师若是一味地用文字讲解,便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动物的行为比较复杂,如蚯蚓的生活方式,这个过程若是口头讲述不仅文字较多,也不方便学生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寻找与之相关的动画片,再搭配简单且轻松的音乐,给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体验。另外,多媒体依托于互联网,互联网上有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独辟蹊径,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可以更加全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努力拓宽其知识面,提升知识积累。
7.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小学科学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围绕学生的学情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该学科特有的乐趣与魅力,深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为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黄技能.浅谈如何通过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J].明日,2019(20).
[2]周敏.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3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