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去认识特征、比较差异、评价发展和解决区域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文章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以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角度,运用综合分析归纳法、比较法,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关键词]区域认知;教学策略;农业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6-0081-03
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深入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景和新问题中,解决现实中的实际地理问题。了解区域特征是认识区域一切现象和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了解区域差异是辨析区域特征的关键,可见,了解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对区域认知的培养是基础且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将从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两個角度着手,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区位因素”展开,通过对泰国和澳大利亚两地区农业景观的对比,既引出了本节的重点“区位因素”的概念,同时又体现了两地因区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初步的区域认知思想和能力;通过“个案”的形式对区位因素逐一分析,使学生掌握各因素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某地农业案例,引导学生结合图文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对区域特征的认知能力;最后围绕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通过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提高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二、教学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节的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课标要求虽然很简短,但是却隐含了两方面内容,“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是要列举出农业区位的各影响因素,并对其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结合实例”是从具体案例出发,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笔者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具体案例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因素,明确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结合案例逐一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确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地协调观。
三、教学方法选择
地理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将地理研究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方法,因此本节课运用综合分析归纳法和区域比较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综合分析归纳法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由区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所以认识区域时要运用综合分析归纳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环境的特征。在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综合分析归纳法是认知区域特征的重要方法和思路,它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整体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2.区域比较法
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如本节课可比较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种植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性,强化学生对两地区要素差异的认知。让学生掌握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既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区域间的差异,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的思想,又可以提升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农业的地域选择是典型的地理区域认知问题,所以笔者选择以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运用综合分析归纳法、区域比较法等方法实现对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见表1):
五、小结
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为例,通过逐一剖析区位因素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整体分析,明确各区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并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了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认知区域特征、差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还需要继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