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强
摘要: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须通过劳动教育进行改善。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在劳动中实践创新,在劳动中合作分享,培养劳动品格。开发与实施“新田园”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关键路径有:打造物型环境,铺设劳动品格底色;依托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细化劳动品格培养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完善劳动品格。
关键词:“新田园”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劳动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托起中国梦,劳动教育成为本次全国教育大会讨论的一个关键点,再次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我校地处城郊接合部,82%的学生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劳动,是学生家庭谋生的手段。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须通过劳动教育进行改善。不断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从形式单一的体力劳动、手工劳动走向多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实践创新,在劳动中合作分享,培养劳动品格,无疑是值得探究的核心课题。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引,立足学校“培养品正学生”的育人目标,在理解“新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我校开发了“新田园”特色劳动课程,基于“农趣园”劳动实践基地和家校资源,立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开发“新田园”创意劳作课程、家校联动生活课程等;开发“新田园”大主题课程,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开展主题探究式、项目整合式、综合展示式劳动学习;建立和完善多维度、多元化的“新田园”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
一、打造物型环境,铺设劳动品格底色
学校注重物型环境的打造。
学校精心打造田园劳动场馆,确定了“田园牧歌”“田园童趣”“田园成长”三个场馆的设计路线,建有生态微农场、传统农展馆、科技温室棚、智能感知园、新田园长廊、自助美食坊六个主题场馆,分别以“田园牧歌”“田园童趣”“田园成长”三条主线串联。“田园牧歌”,追求渔樵耕读、且归田园的宜居生活,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农展馆、科技棚,亲身体验农业的发展历史,了解从古到今的田园农耕发展缩影,了解人类从刀耕火种到智能培育的劳动历程。“田园童趣”,立体化设计农趣园,以种植的植物种类划分出平地、池塘、廊架、亭坡等,打造出“菜园”“花坪”“果林”“藥圃”“池塘”五大区域,让学生见识“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有山有水、有动有静”的田园生机。“田园成长”,让学生经历从农作物前期播种管理到后期收获品尝的完整过程,在春种秋收中亲历时节更替,体会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沿着这三条主线,学生能透过老物件看到过去农村的生活场景;能在亲自参与郁金香、草莓等植物的继代培养探索中,见证生命的勃发与成长;能在参观未来实验室的实践中,了解基因种子库,“看破”科技“孕育生命”的奥秘;能在参与综合实践、社团活动课的探究中科学种蔬菜、种花卉,正确浇水、施肥、丰收和义卖,体验“小农娃”从播种到收获的酸甜苦辣……
教学楼走廊的墙面上,一篇篇国学经典诗文,或颂农作欢歌,或吟田园诗情,让学生触目可及,感受传统文化之精义;展示长廊中陈列的石磨盘、竹盘栏、老虎鞋等老物件,为学生打开了农业历史之门;草坪、花坛的设计融合了田园文化元素,让师生徜徉其中,感受浓郁的田园诗情。学校鼓励每个班为教室“增姿添色”,鼓励学生在室内室外培养绿植,形成室外与室内劳动相呼应的场景。
物型环境的打造,带着学生徜徉于“田园文明”的体验空间中,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经历、感悟与浸润,了解农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生发探索兴趣,提升综合素养,感受传统文化与“田园文明”的魅力,唤醒流淌在自己血液中的田园情感,烙下田园文化元素的印记,铺设劳动品格底色。
二、依托三类课程,细化劳动品格的培养
(一)在国家课程中渗透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田园文化已深植于民族的基因,学校精心梳理田园劳动课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大主题、小设计”的方式与国家课程的实施相融合。课程实施不仅把握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还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出发,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开展跟田园劳动相关的主题性学习和拓展性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组织师生共同商议,多次打磨,将劳动的元素渗透进每个学科(见下页表1),力求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逐渐养成劳动品格。
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学校主要通过学校劳动圈、家庭劳动圈和社会劳动圈,多方联手共同培育,赋予劳动教育更多的育人价值,形成“处处有劳动,时时有劳动,劳动促成长”的氛围,让学生在不间断的劳动感知中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积极劳动”“认真劳动”等劳动品格。
学校劳动圈,即学校建立生态校园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及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个学科、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劳动岗位,时时都有劳动任务,处处不留劳动“死角”。同时,学校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让每个学科的教师每月末和学期末均开展生态小卫士、劳动小能手的评选。让学生做到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约束好自己,规范好他人。大家劳动齐上阵,群策群力,共同营造爱劳动、好劳动的绿色生态校园氛围。
家庭劳动圈,即让家庭成为培养学生爱劳动品格的“第一站”,让父母成为培养孩子劳动品格的第一任老师,家校联手,教育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劳动家风,弘扬劳动美德。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有关的劳动实践,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表1劳动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渗透
学科渗透方式劳动教育目标语文学写观察日记,劳动体验日记形成对劳动的亲近感、敏锐性、理性精神、责任意识数学农作物种植管理、小动物饲养过程中的数据测量、统计、计算、汇总、分析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与工匠精神,形成质量意识、经济意识英语将农作物、小动物、劳动工具、劳动项目等名称翻译成英文,了解国外农业劳动知识拓展对劳动的文化感悟,感受劳动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普及农业知识,开展农业科学小课题研究以更具道德、更为科学、更负责任的方式参与劳动与技术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音乐传唱农业劳动歌曲,演绎农业劳动节目分享劳动喜悦,体验美好生活,促进个性的发展美术绘制、拍摄农业劳动作品,设计农趣园建设规划经历技术设计的全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选择及物化能力体育开展农业劳动技能趣味竞赛掌握劳动技术,养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形成技术意识、规范意识,培养刻苦耐劳的精神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农业文化,学会农耕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习36项必须掌握的劳动知识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培养合作意识,感受传统美德,形成环保意识、职业意识作业,如择菜、洗碗、洗衣、扫地、整理、购物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组织开展学生“家庭劳动微视频”评比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投入劳动。由此,每个班级涌现出不少爱劳动、会劳动的小能手,每个学生心中都埋下了劳动的种子。劳动,把一个个“小王子”“小公主”变成了体贴细致的小暖娃。
社会劳动圈,主要是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劳动资源,结合学科内容,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汲取更为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
(二)在校本课程中生根
“新田园”劳动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全员参与,分层实施。按照江苏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低年级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学会日常生活自理、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开展简单手工制作、绿植栽培,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中、高年级围绕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家政劳动、校园保洁、社区环保、手工制作等劳动,学会和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
我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编制了融知识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校本劳动课程读本《新田园》,将劳动常识、劳动技能及需要达成的品格提升目标渗透各年段(见下页表2),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新探究,在接受劳动、科学、生命和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发展爱好,提升品格。
为了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学校在农趣园的种植与管理方面,为每个班级都留出了“责任田”。这样,每个班的每个小组、每个学生,均有属于自己的“自留地”。在这里,他们或种植蔬菜,或打理果树,或栽培多肉花卉,或饲养小动物等。大家职责清楚,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养成劳动品格。
学校还结合一些重要的“节”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特色劳动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努力展示自我风采,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劳动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尽情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以学生最喜欢的“花朝节”赏美景活动为例,在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的时节,学校会发动每个班、每个学科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趣园寻找春天,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发现美和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再以“美食节”品快乐的活动为例,学校会鼓励学生将农趣园收获的蔬菜、水果、蛋类等加工成自己喜欢的食品,在厨艺大比拼活动中大显身手,展示才华,体验生活,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值得一提的是,农趣园中农作物品种众多,为了让学生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学校会定期开展“丰收节”喜采摘活动,让学生走进农趣园,采摘不同季节不同的劳动“成果”。亲手采摘自己种下的水果、萝卜、青菜、番茄……学生收获的,是劳动后满满的成就感。
学校还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继开发了“农趣”“生活”“创意”“公益”四个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又由若干子课程组成。“农趣”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课程群,下设“农事学堂”“田园牧歌”“快乐种植”“收获分享”四个子课程。“生活”课程群包括“劳动36技”“亲子劳作”“非遗传承”等子课程;“创意”课程群包括“吕小农科院”“现代小农娃”“新田园创客”等子课程;“公益”课程群包括“红十字急救”“小雷锋成长”“龙城好少年”等子课程。形式丰富、体系多元的“新田园”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有力的依托。
(三)在地方课程中实践
学校地处薛家镇重点规划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区,周边有许多富含现代科技元素的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如“生命健康产业园”“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丁家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花谷奇缘花卉基地”等。独特的区位优势给学校的劳动教育带来了丰富的环境资源和教学人力资源。在镇政府、社区领导的热心牵头下,学校与多家生态型企业、农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外出学习体验,聘请劳技专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认识劳动,学会劳动,历练成长,放飞梦想。表2《新田园》各年段的教学内容与品格提升目标
课程名称具体内容品格提升目标一、二年级
《启蒙篇》植物——人类的朋友、种子的发芽历程、叶花果、植物的繁殖、常见的农作物、土壤、水、空气、农具、肥料、害虫与益虫、有趣的生物链、二十四节气、转基因植物、饮食与健康、生态农业三、四年级
《发展篇》自然笔记、栽种方式、日常管理、剪枝、采摘、微型温室、水培花卉、蔬果创意拼盘、花之艺、南瓜灯、葫芦彩绘、蚕宝宝五、六年级
《特长篇》无土栽培、豆芽、奇妙的多肉植物、常见的中草药、水生系统、太空种子、温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土壤的修复与改良、害虫的诱捕、植物名片酵素、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与工匠精神,形成技术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职业意识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过程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带领一、二年级的学生走进“花开西庄”劳动体验馆,通过看图片、共读绘本、趣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劳动行业及行业中的人物;带领三、四年级的学生走进“运河五号”等非遗博物馆,观看《老手艺》《国家宝藏》等纪录片,了解传统行业的时代演变;带领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走进“华夏艺博园”“临平文创”等劳动场所,体验身边的劳动岗位,知晓身边的新兴行业,真正体验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优化评价方式,完善劳动品格
“新田园”劳动课程为学生基本劳动品格的养成提供了土壤。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学校还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评价维度,聚焦劳動成长档案评价、劳动成果展示评价、劳动品格提升评价三个层面,优化“新田园”品格养成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尽可能全方位地完善学生的劳动品格。
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劳动成长档案袋,其中包括学习活动方案、资料卡片、访问表、调查问卷、活动记录、学生作品等内容。发到学生手中的档案袋都是空白文件夹,随着学生参与劳动项目的增多,在不断丰盈档案袋的过程中,学生的点滴收获就能得以“留痕”。针对学生的劳动“痕迹”,学校会以劳动品格的提升为指向,给出客观评价。学校为每个学生设计制作了“劳动积分卡”,上面记录着他们参加劳动体验所获得的星数。累积到一定星数,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劳动奖章”。毕业时,表现优异的学生还会收到学校颁发的特制“劳动达标卡”,作为最美好的回忆。
学校会尽量为学生搭建展示劳动成果的平台,以汇报课、展板、宣传等形式,及时、多角度地展示学生劳动的优秀研究成果。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及时了解劳动文化的发展,随时提升劳动技能,有了感悟成果又能得到多平台的展示,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学校独创“新田园之旅”游学证,记录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合作度、劳动优秀品格形成度等。根据游学证的记录,学生会组织师生、家长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多维评价方式,评选“吕小田园星”。
“新田园”劳动课程实施几年来,成果显著。2019年,学校的“新田园”课程被评为常州市劳动实践教育校本课程一等奖。2020年,“新田园劳动,促品格提升”项目被评为常州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也被评为常州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接下来,学校还将站稳学生立场,开创性地研究劳动教育学习方法,在“组合”学习要素、“整合”学习资源和“融合”学习生活等方面“做新”劳动教育,真正为培养学生品格奠基。
参考文献:
[1] 刘艺慧.“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
[2] 章振乐.劳动教育的时代转型——以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探索为例[J].人民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