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条件下不同埋深原水管道受力特征模型试验*

2021-07-12 02:40孙鹏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管顶原水偏心

孙鹏飞,汪 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 201620)

0 引言

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因地面施工面积限制,使原水管道运营过程出现堆土过高或车辆超载现象。同时,原水管道铺设距离较长且途经区域情况复杂,导致管道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现有规范对管道埋深标准没有明确说明,地面超载引起管道破损事故时有发生,造成水资源浪费,此外,水体渗漏并导致地面坍塌,对周边建筑物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加载条件下不同埋深原水管道受力特征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郝亚茹等[1]利用有限元软件研究管道埋置深度、管土相互作用及管道外径对管道力学性能影响,提出预防管道爆管建议;王海涛等[2]通过位移传递矩阵法,揭示不同埋深条件下管道位移和地层位移相互关系,建立基于管道埋深的最大位移预测公式;吴小刚等[3]考虑管土间应力耦合特性,研究静土压力、动力作用和土体位移对不同埋深管道应力影响发现,埋置深度越大管道应力越大;张鹏等[4]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缺陷管道模型和管土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方程分析发现,管道埋深增加降低车辆载荷影响;刘思铭等[5]通过建立简化管土相互作用三维模型,考虑不同管道埋置深度和堆载重度等因素对管道作用;李新亮等[6]基于线弹性力学理论,对车载作用下供水管道进行应变响应试验,探讨轮压、管道埋深与管土相对刚度等因素对管道力学性状影响。

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分析与有限元研究领域,依赖参数选取和模型假定,导致测试数据不足,理论成果得不到有效验证,对实际工程缺乏指导性。因此,本文采用缩尺室内模型试验,对不同埋深条件下原水管道应力进行实时监测。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埋深区域内原水管道施工及保护提供指导作用。

1 模型试验

1.1 工程背景

本文以上海市陇西支线管道为研究背景。原水管道采用Q235钢材,管道外径2.4 m,弹性模量209 GPa,依据场地标高,在郊区管顶覆土埋深约1.0~2.5 m;在市区管顶覆土埋深约8~15 m。根据上海工程地质概况可知,原水管道埋置以浅层黏性土为主土层。

1.2 相似比选择

试验研究主体为管-土结构系统,土体特性主要物理量包括含水率、土体重度、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管道主要物理参数包括管道直径、管壁厚度及管道刚度。几何相似比需考虑原水管尺寸与加载值换算,土体重度相似比考虑原型土特性。为确保后续应变片黏贴与模型箱制作正常展开,基于前人模型试验研究[7-10],最终确定几何相似比为1/30,土体重度相似比为1。

1.3 试验管道直径及材料确定

采用1/30几何相似比对外径2.4 m的Q235钢材进行几何尺寸换算得到管道外径为80 mm。为保证试验管线外观、力学性能与原水管道一致[11-13],将换算后刚度与其它管道刚度参数多次比对筛选,最终确定试验管道为PVC材质,外径80 mm,壁厚2.5 mm,长度2 000 mm。

1.4 土体材料

对原水管道施工现场天然土样进行筛选、破碎、晾干和配备含水率,得到物理参数与原型土基本一致的重塑土,并通过土力学试验测得w=30%,γ=18 kN/m3,c=12 kPa,φ=20°,ES=3.1 MPa,模型土力学性能测试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土力学性能测试

1.5 模型箱设计与制作

根据文献[14-16]可知,埋地管道扰动范围与直径相关,约为水管两侧4倍直径、管底3倍直径。因此,外径2.4 m原水管道扰动横向范围约21.6 m,管底扰动范围约7.2 m。根据1/30相似比换算,模型试验采用外径80 mm管道扰动范围为横向0.72 m、下方0.24 m范围内,模型箱长宽高分别为1.2,1,1 m,满足扰动范围需求,模型箱实物与尺寸示意如图2~3所示。

图2 模型箱

图3 模型箱尺寸示意

1.6 应变片黏贴

应变片分别黏贴在管道中央截面处与距离管道中央450 mm截面处,标记截面Ⅰ、Ⅱ、Ⅲ,如图4所示。分别沿管顶、管腰及管底处轴向粘贴应变片。在截面Ⅱ上,管顶应变片标记为Ⅱ-1,管腰处为Ⅱ-2,管底处标记Ⅱ-3,截面Ⅰ和Ⅲ应变片标记同理,应变片标号如图5所示。

图4 截面标号

图5 应变片标号

1.7 试验加载方法及数值确定

地表堆载值过大是造成原水管破坏主要原因之一。根据模型箱尺寸设计加载板,其长宽为1.1 m×0.45 m,通过在加载板放置不同重量砝码模拟不同堆载。根据施工现场考察情况管道,上方堆载土体高约2~8 m。因此,本文模型堆土高度选取3,6,9 m,埋地管道周围土体平均重度20 kN/m3,按照1/30相似比换算可得模型试验所需加载重量,试验加载值换算见表1。

表1 试验加载值换算表

1.8 试验过程

将原型土进行烘干、筛除杂质和破碎处理,使最大土样粒径不超过2 mm,将过筛后土样倒入多个大尺寸土箱内,并加入适量水均匀搅拌;将重塑土分层铺设于模型箱中,每铺设50 mm土层进行1次压实,并用环刀采样,测试土样密度与黏聚力等参数,直至填土高度达到管底标高时终止铺设过程。以实际原水管道埋深为工程背景,原水管埋深约2~10 m,按照1/30相似比换算可知,模型试验管道埋深约67~334 mm。因此,本文试验研究选取管道埋深100,200,300 mm。

将贴好应变片的管道放置指定位置,继续在模型箱内铺设重塑土使高度达到100 mm;将应变片导线与静态应变仪连接,通过电脑端实时采集管道应力数据。同理,完成覆土深度200,300 mm加载试验。试验现场如图6所示。

图6 试验现场

试验加载位置分为中心加载与偏心加载。本文设计6种工况分析不同加载位置与加载值对不同埋深条件下管道应力影响,试验工况见表2。

表2 试验工况

2 试验数据分析

试验加载形式为中心加载与半宽板偏心加载,且截面Ⅰ、Ⅲ应变片黏贴位置关于截面Ⅱ对称,截面Ⅰ、Ⅲ数值与规律一致。为简化数据分析过程,选取截面Ⅰ、Ⅱ应力值进行分析,将不同工况下各测点应力值以点线图形式表示。

2.1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2.1.1 模型介绍

利用MIDAS GTS-NX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埋深下PVC管道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试验测试数据准确性。首先,建立重塑土地基模型,长宽高分别为1.13 m×0.96 m×0.65 m,管土本构模型为Mohr-Coulomb,管土接触面考虑切向与法向,切向仅考虑管土间摩擦作用;模型管道长1.13 m,外径80 mm,密度1.34×103kg/m3,泊松比0.3,用板单元模拟管道模型;加载板荷载设定为矩形均布荷载,包括中心加载和偏心加载,长宽1.1 m×0.45 m,荷载值分别为2,4,6 kPa;管道上方覆土埋深分别为100,200,300 mm。对模型施加重力场,设定为固定约束形式,即模型底面与四周沿各法线方向刚性约束。

2.1.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为验证试验数据可靠性,提取截面Ⅰ、Ⅱ测点在工况2与工况6加载条件为6 kPa实测应力值及有限元值进行对比,如图7所示。实线节点位置代表实测值,虚线节点位置代表有限元值。工况1到工况6加载条件为6 kPa时,实测与有限元应力值误差率如图8所示。由图7~8可知,试验值与有限元值总体误差率不超过10%,两者不同测点应力值变化规律相似,验证模型试验结果可靠。

图7 有限元值与实测应力值对比

图8 有限元值与实测应力值误差率

2.2 试验实测值分析

截面Ⅰ3个测点应力值大小与变化规律如图9~11所示。由图9可知,在工况2中心加载条件下,管顶埋深200 mm时管道应力值最大,加载值由2 kPa增大至4 kPa,增长率为83%;加载值由4 kPa增大到6 kPa时,增长率仅为28%;工况1中增长率分别为80%和30%;工况3中增长率分别为78%和31%。表明中心加载条件下埋深厚度对管顶应力增长率影响较小,且随加载值增大,管顶应力值增长率逐渐减小。分析工况4~6可知,在偏心加载条件下,埋深厚度为300 mm时应力值最大,管顶应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对比工况4~6与工况1~3可知,施加相同加载值时,中心加载下管顶应力值大于偏心加载下管顶应力值,且随加载值增大,两者差值逐渐增大。

图9 测点Ⅰ-1应力变化

图10 测点Ⅰ-2应力变化

图11 测点Ⅰ-3应力变化

同理对测点Ⅰ-2、Ⅰ-3管道应力值分析发现,Ⅰ-1测点处整体应力值增长率小于Ⅰ-3,Ⅰ-2测点增长率小于Ⅰ-1,说明加载方式与埋深厚度对管底应力值影响较大。因此,应力值大小与增长率均满足管底相对最大、管顶次之、管腰最小的规律,这是由于试验中地基土相对稳定,在堆载作用下管道破坏形式为拉伸破坏,管道发生明显梁式受压变形,使管道轴向截面形变较大,远离中截面位置形变越小,测点Ⅰ-1、Ⅰ-3位于中截面顶部与底部,管道受压时底部形变大于顶部。

对比3个测点工况1~3可知,3个测点在工况2加载条件为6 kPa时均有最大应力值,分别为225,167,460 kPa,即中心加载条件下,随管道埋深厚度增加,管道应力值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因此,可以预测随管道埋深继续增大,管道受荷载影响逐渐减弱,管道应力值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

为更好描述中心加载条件下埋深与管道应力关系,提取工况1~3加载条件6 kPa时截面Ⅰ、Ⅱ测点应力值,得到不同埋深条件下管道应力值变化,如图12所示。由图12可知,随埋置深度增加,管道应力值先增大后减小,当管道埋深为200 mm时,截面Ⅰ、Ⅱ测点应力均达到最大值,且埋深100~200 mm应力值增长率大于200~300 mm。原因是埋深为100~200 mm时,埋深高度与管径比值较小,分别为1.25,2.5,此时加载板下土体塑性区贯通形成滑动面,使管道处于三角形压密区顶点上方,覆土荷载和加载板荷载均直接作用于管道。当埋深为300 mm时,埋深与管径比值为3.75,管顶土拱效应开始显现,加载荷载与部分覆土荷载向管道两侧分散传递,管道与管周土体应力重新分布,所以埋深300 mm时管道应力小于埋深200 mm时管道应力。

图12 不同埋深条件下管道应力变化

通过对比工况4~6可知,偏心加载条件下,管腰处应力值大于管顶处且略小于管底处应力值,原因是偏心荷载对管道外侧产生挤压作用,且管道本身受拉伸作用影响,在2种变形叠加作用下呈上述规律。此外,随埋深增大,截面I应力值不断增大,这是因为在偏心加载条件下,加载板对土体影响面始终通过管道,管道均处于加载荷载影响范围内,管顶埋置深度与管道应力值成正比。

截面Ⅱ上3个测点应力值变化如图13~15所示。由图13~15可知,中心加载与偏心加载条件下,管道应力均呈管底较大、管顶次之、管腰最小趋势,这是因为截面II靠近模型箱边缘,受边界约束影响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拉伸变形影响下管顶与管底处应力集中较明显,即使在偏心加载条件下,管顶处应力值仍大于管腰处应力值。对比测点Ⅰ-1与Ⅱ-1、Ⅰ-2与Ⅱ-2、Ⅰ-3与Ⅱ-3应力值可知,中心加载条件下,2者应力值大小与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埋深厚度为200 mm时出现最大值;偏心加载条件下,2者应力值均随埋深厚度增大而增加。

图13 测点Ⅱ-1应力变化

图14 测点Ⅱ-2应力变化

图15 测点Ⅱ-3应力变化

3 结论

1)中心加载条件下,随管道埋深增大,管道应力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埋深厚度与管径比为3时,管道应力值达到最大,同时管顶周围“土拱现象”开始显现,因此可以预测随埋深厚度继续增大,管道应力值逐渐减小并最终趋于稳定值。

2)偏心加载条件下,管道埋置深度增大使管道应力不断增加:当加载条件为6 kPa管道埋深为300 mm时,测点Ⅰ-3应力为170 kPa;当加载条件为6 kPa埋深100 mm时,测点Ⅰ-3应力为120 kPa,但应力增长速率由埋深100 mm增大至200 mm,增长率为25%,由200 mm增长至300 mm,增长率为13%,后期管道应力增长率明显小于前期,表明管道埋深大于200 mm时,堆载(附加荷载)对管道影响逐渐减小。

3)在相同加载条件下,不同管道埋深工况同一截面3个测点管底应力值较大。因此,建议施工单位加强对管底安全监测和保护,尽量增加管道埋置深度,预防地面荷载对管道破坏。

猜你喜欢
管顶原水偏心
城镇埋地聚乙烯燃气管道安全埋深分析
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去除黑河原水浊度的研究
改进型双胶圈钢制承插口钢筋混凝土管顶管施工工艺技术探讨
原水大阵
市政道路排水工程污水管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埋地穿路钢质管道承受竖向载荷的计算方法
妈妈不偏心
原水臭氧氧化生成溴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原水加氯系统分析
偏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