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0
为了对城市整体风貌和特色景观进行视线观赏保护,建立眺望控制体系的模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分部。而如何将眺望模型进行量化并体系化应用也是近年来各位学者在该领域上不断进行的研究与尝试突破的目的。通常来说,眺望系统中景观对象,最佳眺望点,视线廊道和周边背景区域对眺望的控制才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此眺望系统最早可追溯道英国的中央政府干预的“战略性眺望景观”之后,欧美各国都对其眺望景观规划进行了基本思路一致但侧重不同的控制,通过对相关管控区域实行高度管控,实现了对景观和重要视线廊道的眺望保护。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提出的总体要求,按照山西省委对太原提出的“三大目标、双提升、五个扎实推进”的重大要求和太原市委确定的开启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征程的战略部。本文将从多维度出发,通过分析太原城市地标的评价与选取及眺望体系的建立,并结合项目实践案例,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实践性的地标与视线通廊的管控体系。
众所周知,地标是城市中的一种空间维度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标识作用的事物。城市地标是限定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具有标志性作用的空间形态,即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具有标志性作用的建筑物、构筑物或重点开放空间。城市地标是公众活动与集聚的中心,是城市空间环境认知的标识与象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依托与集聚点。城市地标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核心的要素,它可以连接并延续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脉络,形成城市地标发展廊道。在城市中,地标的选取一般会考虑多重要素并进行分类排序,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地标系统。不同的地标之间,或者地标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作用与依赖,从而形成完整的地标系统,塑造城市形象体系。
在建立完善的眺望体系之前,我们根据分析眺望点—眺望对象体系中的部分共性要素来进行地标点的选取,也就是眺望点和其对象的前身。目的是为了使眺望体系中视线通廊的管控在城市建设中更具有实际操作意义和指标量化的可能性。根据北京城市眺望景观专项规划研究中(2016)眺望景观系统框架,城市中四类眺望类型分别为看全城的高层建筑,看山水的空间,看周边的历史建筑和看风景的门户节点。根据这四类眺望对象,结合太原市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条件,分析中根据建筑高度,交通条件,地形高差,公众开放性,市民认知等条件进行了地标选取与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地标特征,在汾河一河两岸及周边地区选取五类地标对象共计37个,分别为高层地标、大型重要建筑群、重要门户地标、历史文化建筑以及重要开敞空间&公园绿地(表1)。
表1
此地标体系中的类型涵盖了所有城市里具有一定代表性、可能形成地标的城市空间,根据太原的具体情况,属于景观类型的开敞空间根据其功能特殊型被分别放在了历史文化地标如(晋阳古城,牛头寨公园)和显著地标(如长风文化岛也包含了长风广场)等。它们的也往往决定了眺望体系中的眺望要素。而眺望要素的选取通常是视线通廊建立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其选取的视线载体与地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项目整体长度过长,面积过大,其一河两岸的形态特殊性使其难以采用GIS平台搭建的选点取样的方式选取最佳眺望点。因此,结合王建国(2018)在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研究中对杭州西湖十景的观赏游线进行了GIS模拟分析的方式,他在分析过程中对视点进行的打分要素,得出了西湖十景的最佳观赏视点和游船路线。参考其打分逻辑和要素,结合太原的城市特点,我对选出的37个地标进行了眺望点和眺望对象的分别打分排序(附表1&2),得出了一级眺望点和一级眺望对象。从而建立完整的包括眺望点,眺望对象,视线通廊和背景区域在内的眺望系统。根据眺望点与眺望对象类型、廊道宽度、视廊两侧建筑现状情况等因素,梳理构建三类三级视线通廊,并进行分类管控。(表2)
表2
汾河两岸在本次设计中共构建三类三级视线通廊25条,本篇章节将对三类中比较典型的临水望山一级视廊和典型的滨河观景一级视廊的具体管控要素进行详细解读。
遵循太原总体城市设计,临水望山视廊眺望点主要集中在汾河生态公园两侧。根据香港《规划标准和准则》的“城市设计指引”,提出“要对维多利亚港两侧的建筑高度进行控制,以保护维多利亚港两岸的重要山脊线景观。从两岸主要人流汇聚的瞭望点观察到山脊线应维持一个‘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指引建议设立一个20% 至30%山景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
因此结合人体水平视域特征和现状实际条件,确定水平眺望角度核心控制范围在5至15度,两侧各偏移10度为视廊协调控制范围。视廊形成依托绿化廊道、河流绿带,道路宽度等通道,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保证,通道中心应保证有100m以上的连续山体可见界面,核心控制范围内山体可见范围大于30%,控制范围内山体可见范围大于20%。此类方法和城市山际线的景观眺望保护进行结合。
以迎泽大道——西山视廊为例(图1),该视廊核心控制范围为10度,根据核心控制范围内控制建筑高度和前景植物高度,两侧各 10度为协调控制范围,背景区域则为山体,其中核心控制范围内有100米以上山体可见界面,从眺望点出发水平10度范围内可见山体比例≥30%,规划区视廊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建议控制在60米以下,滨水空间前景植物高度建议控制在24米以下,眺望点附近避免采用过于高大的乔木。在协调控制范围内,建筑风格、立面材质与视廊内部保持统一,具体协调控制要素包括屋顶形式、色彩风貌、立面材质等。
图1
滨河观景视廊眺望点主要集中在汾河生态公园内部或主要公园、公共绿地内,结合实际情况选取滨河地标作为观景标志物。其中核心控制范围内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前景植物高度,两侧协调控制范围控制建筑风格与视廊内保持一致。根据胡峰和林本岳(2014)的研究表明,在视线廊道区域内即眺望点道各眺望对象的连线区域,眺望对象的可视高度应到达建筑高度的1/2处,才能认为眺望到了该视觉对象,因此眺望点与眺望对象1/2高度连接形成的面域则为高度控制的范围。
滨河观景视廊以滨河绿地——汾东公园为例(图2),该视廊结合人的水平核心视域,确定核心控制范围为30度,两侧协调控制范围为15度。眺望点为汾东公园,核心控制范围内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和前景植物高度,其中保证视廊通透率达到 80%以上,新建建筑高度≤0.5H(标志物高度),具体建筑控制高度以实际方案为准;明确前景植物高度及物种,以不遮挡观地标建筑和重要建筑为原则,建议前景植物高度≤0.3H(标志物高度)。缓冲视线廊道区域范围控制内,屋顶形式、色彩风貌、立面材质等与核心控制范围内保持一致。
图2
城市地标是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视线廊道的管控则决定城市形象的整体性。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其城市形象和整体风貌的塑造均为城市发展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地标的选取以及相应的视线通廊的管控则决定了城市形象的定位。同时,视廊的管控也影响着城市天际线的变化,尤其是滨河地区。地标的选取是集合不同的影响因子,并进行量化打分排序,更快的在城市地标中选取较为科学严谨的眺望点和眺望对象,并进行视线通廊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