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医学院医学技术与麻醉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40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技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教育信息化将向智慧化、便捷化方向发展。“雨课堂”是2016年上线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可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PT和微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完成“课前-课上-课后”教学环节,学生通过“雨课堂”可以完成课程预习、习题练习、问题讨论与老师互动;老师可以通过‘雨课堂”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学习难点、上课出勤、成绩统计等,并且使用便捷、实时、个性化,非常实用。“对分易”是一种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基本功能同“雨课堂”,可为师生提供班级管理、作业、考勤统计、课程资源、在线练习、讨论区、课堂提问、教学评价等教学功能。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教师重在引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已在多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其一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性思维和科研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原理,示范关键技术要领,学生验证性地操作、体验。这种模式下积累出的问题有:第一,学生缺乏主动性。提前不预习实验内容,对将要体验的实验流程缺乏整体认识,在实践操作中有些茫然,导致积极性相对不高。第二,学生缺乏思考能力。课前没有理论分析,实践中照本宣科重复老师的动作,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加以分析和归纳,缺乏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践考核机制不健全。学生实验成绩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拉不开层次,突显不出学生的实际能力。鉴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开展以PBL为导向结合“雨课堂”或“对分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以医学检验专业《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为例,运用现代教学软件探究PBL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PBL导学、课中实践测试、课后报告总结,具体方法如下叙述。其中关键的内容在于课前教学的设计、问题的导向、实验视频的制作与课前推送、课中的测试讨论以及课后的指导与总结。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即老师一贯地讲解、示范,学生只是重复与验证,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预习、针对实验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思考、总结,并讨论实验技术方法、影响因素等。让实验课成为理论的实践与验证,甚至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前导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发问题,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送针对本次实验内容的思考题,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方法、波长、K值或因子、监测时间、延迟时间、标准、单位等)、项目测试的方法学评价(测试原理、影响因素、优缺点)、项目测试的临床意义等,以测试血葡萄糖为例,可以设计如测试葡萄糖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参数设置;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葡萄糖的原理、干扰因素以及其它方法测定血葡萄糖的原理及优缺点;不同标本如血液、尿液、脑脊液葡萄的测定方法等,引发学生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思考与准备。学生课前可以通过教师推送的PPT、实验操作视频、试剂盒说明书、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说明书,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等做好“线下”自主预习。同时组建讨论小组(3-5人/组,设组长1名),学生通过前期自主预习,每组委托组长通过网络平台反馈讨论意见或疑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解答和引导。旨在通过课前导学督促学生提前对实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对一些关键技术原理、操作产生思考,从而能够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纳。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授课和PBL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简单讲授实验教学目标、原理、仪器操作程序等。学生以PBL导向问题展开讨论,以PPT形式或发言形式,教师做同步讲解与点评,通过此环节,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重要环节已有所掌握与理解。第二步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完成仪器设置、项目测试的实践操作环节,有问题随时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或向老师请教,讨论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且记录实验结果,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带着清晰的思路进行实践操作,对存在的问题随时交流探讨,一节课下来不仅实现了拓展课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提升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决同类项目的测试。最后利用“雨课堂”或“对分易”答题系统围绕实验原理、仪器操作、影响因素等进行在线测试,现场发布,现场答题,检测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作为本次实验成绩的一部分。在线测试实时、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实现了过程性评价。
实验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测试实验原理、试剂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误差分析、临床意义等,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课后完成报告书写,其中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是重点,需要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最终成绩占实验成绩一部分。一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实践技能考核,学生随机抽取实验项目,根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自主参数设置和项目测试,成绩纳入总实验成绩(总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实验报告、课堂在线成绩、技能考核成绩),注重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学活动的评价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内容包括观看课件(PPT)、视频的时长、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学习收获与建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问卷可在实验教学中期和末期各进行一次。本次以PBL为导向运用“雨课堂”(或对分易)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总体比较认同这种模式,反映能够提高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因学生学习风格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设计的PBL问题理解不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总结经验,进一步对PBL教学优化,注重知识点的递进,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学生思辨、自学和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以PBL为导向结合结合“雨课堂”(或对分易)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通过课前PBL引导预习;课中讨论、实践和测试;课后分析总结三环节,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前已经预测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推测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视频和“雨课堂”或“对分易”测试又强调了操作重点,因此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和减少了实验误差,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不需要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只需要有的放矢地针对难点、个人进行解释和示教满足学生的需要。实验课堂成为了学生实践练习、交流合作、验证和解决问题的场所。课后再通过测试练习、报告书写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技术原理、操作程序,实现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提升模式。本次研究采用的线上-线下、传统+PBL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在其他课程实验教学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