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以阿里犀牛智造为例

2021-07-12 15:09张新怡
消费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服装品牌犀牛服装

张新怡

江南大学商学院

一、引言

2020年,世界发展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贸易摩擦面临新的技术瓶颈,疫情大考重挫全球供需,国内中小企业遭遇冰点危机……但与此同时,废墟之上也蕴含着无限的产业机遇与希望。数字经济时代的大幕即将拉开,信息流转助力商业成长,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基建也正蓄势待发,产业改造升级已然成为时代共鸣,实现“双循环”的新目标已日渐清晰。能否使核心产业抓住核心竞争力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竞争的重要目标。

早在2016年,马云就以绝对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视角宣布了阿里巴巴的五“新”战略,包括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和新金融。近年来,我国GDP已稳居世界第二,但仅有了“量”的突破还远远不够,人口红利、要素禀赋优势和市场需求所给予产业的动能无法使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核心质变才能为我们长远发展赋能。而制造业作为GDP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使我们产业发展由“大”到“强”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聚焦更有质感、更有温度和思想的产值增长应当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中央经济会议中明确表示: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点工作,是顺应百年未有大变局、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之举。因此—新制造,应运而生。本文以阿里“新制造”为切入点,重点探究服装制造的全新突破和融合发展新构想。

二、“新制造”的时代解读

总体而言,相较于传统旧制造,新制造最大的突破和改变在于高水平的“产业融合”,实现对固有生产模式和流水作业的突破,冲破低附加值人力劳动的桎梏,与大数、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完美融合,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技术服务,因而新制造孕育出的产物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不可替代性和智能性。

新制造概念的发展和演进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近几年实践发展和技术打磨中不断突破不断完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单一的供应链赋能到智能化全产业链融合。

(一)单一的供应链赋能

单一的供应链赋能是新制造发展的初始阶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智能产品生产技术上,在这一阶段,制造业企业主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来升级改造传统的生产环节,逐步淘汰附加值较低的人力或者重型机械。小到单一流水线,大到中有仓储物流及运输,都有智能技术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带动了前端先进大型智能制造设备的研发和成长,同时,也有创新企业开始尝试引进全新的商业模式,以更为灵活便捷的方式抵达消费终端。与传统制造相比,此阶段的新制造实现了供应链的智能化和全面网络化,这也就意味着多元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整合,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研发设计和上层经营决策。此时,新制造与传统制造分庭抗礼,但仍然停留在“以产应需”的传统思维模式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和消费升级,因此,势必意味着新的产业竞争力即将诞生。

(二)全产业链融合

现阶段是以犀牛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化全产业链融合,不局限于单一供应链的硬件和渠道,而从需求侧发力,关注目标消费群体的切实需求,以需定产,实现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把制造业的主导权由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真正做到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以德国奔驰品牌为例,以完全的个性化定制为发展目标,将生产设计的主体转向消费者,以线上APP为纽带收集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从终端驱动前端生产线,无缝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彻底颠覆传统以产定需的制造业思路,实现了“新”突破。

阿里“犀牛智造”的魅力和创新点也正在于此,保密三年的“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于2020年9月16日正式揭晓。一鸣惊人,高调入选“灯塔工厂”名单,让中国服装、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跻身世界前列。与传统的服装生产厂相比,其突破正是在于突破了对大批量生产订单的束缚,从需求侧入手,瞄准中小服装生产企业的“零散”“个性”“少量”的生产诉求,对自身的供应链进行柔性化地改造。一般来说,服装行业是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的流程,而在阿里犀牛工厂内,这一流程缩短为100件起订、7天交货。而要实现这一改变也是基于阿里的数字化链路,让中小企业也拥有与大品牌竞争的资格,解决中小服装企业的后续生产和库存的后顾之忧,从而专注于自身的创新和品牌设计。尖端的数字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生产思维模式,犀牛智造让当前新制造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一切制造业的升级和革新只有更好地服务于终端消费者,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新制造的刻板认知,并非高精尖或者重型制造产业才有资格体验新制造的时代红利,传统的服装制造也能属于自我的突破和飞跃。

三、融合需求剖析

(一)服装业发展固有弊病

犀牛智造工厂集当前前沿生产科技于一身,加之精英管理和科技人才,而仅仅应用于服装制造行业,看似“大材小用”,实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服装业长久以来发展的困境和弊病。当先进数字化经济思维植根于传统制造,对于根除传统产业的长久弊病大有裨益。

(二)中小服装企业生产受阻

服装市场的完全竞争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充分竞争和对外开放的交融与淘汰,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中小服装企业或个体服装品牌在国民度和生产体量上都无法与国内外大牌服装企业如优衣库、H&M等“快时尚”抗衡,在有限的市场里只能以原创、小众、小型订单为主,而这种经营思维却很难有与之相配的弹性供应链,即便有,也往往意味着高成本和低效率,给需求侧烙下了廉价、劣质的刻板产品印象。

据了解,上游的面料厂商往往拒绝于几百米的少量订单,也鲜有工厂会针对繁琐薄利地小众订单开设生产线。因此,留给中小服装企业的是有限地原料选择和不对等的投入回报比。同时,即便拥有出众的设计理念和生产渠道,经过生产运输已经售后等层层盘剥,早已缺乏充裕的扩张资金和稳健的推广渠道来做支撑,难以获得稳定的客户群体进行持续经营,难以支撑其长足发展。在重重阻碍之下,许多饱含创新力的中小服装品牌也就此止步,当前,亟须更为柔性化地供应链来降低服装产业的准入门槛,怀抱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来重塑服装市场。

(三)长期存在的库存协调矛盾

除了中小服装企业的发展困境之外,在主战场上全力奋斗的国内大型服装品牌也面临着难以协调的库存压力。究其本质,源于早期服装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地快速扩张战略,以库存作为衡量企业规模的重要指标,却忽略了这种经营策略所埋下的长期隐患,并且缺乏后续经营模式的更新与转变,从而使库存成为拖垮企业的重要“病因”。据资料显示,目前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库存率普遍在30%以上,同时服装产业本身快速更迭淘汰的行业特色和需求特点更是加大了库存压力,削弱了规模企业的盈利能力。库存已成为国内服装品牌长期存在的弊病,这也是近几年国内服装品牌衰落甚至失去对外竞争资格的重要原因,例如美特斯邦威,以纯、拉夏贝尔等知名品牌,低效、冗杂的管理模式和中间环节导致了对于库存预测地偏差,影响了后续创新研发和设计,错过了竞争的有利时机,从而逐步被市场淘汰。因此,亟须大数据思维下精准化的调配和预测来化解大型企业的库存尴尬。

(四)本土服装品牌创新力不足

原创性不足一直以来都使国内服装品牌备受诟病,我们对于服装设计的理念并非“爆款”地开发,而是“爆款”地抄袭。品牌往往急于抢占当季销售市场,但并没有与快时尚所匹配的设计研发能力,国产品牌只能选择在国际大牌设计款式地基础上进行部分配饰点缀和颜色更新,从而完成了“设计”流程,仅仅是为了实现快速上市。而真正以原创理念和设计感为卖点的服装品牌却往往因为丧失价格优势而被消费者拒之门外,中小设计品牌早在供应链就已经被市场淘汰,加之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大多注重质优价廉,而缺少品牌原创性的敏感度,这些都成为导致本土品牌创新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但当前以年轻群体为代表的全新的消费力量和需求文化正在慢慢成形,注重个性化、时尚感和原创性的服装需求,必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为本土的品牌提供创新动能,但还需要整个行业环境和供应系统等“硬实力”的升级与转型。

(五)疫情重挫供需停滞

2020年全球经济都被疫情阴云所笼罩,受防疫控制影响,供求链接被隔断,而服装市场更是首当其冲,无论实体还是线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消费需求降至冰点,企业资金链断裂,周转率大幅下降,库存积压,厂房和门店的成本负担加重,物流受阻。由于疫情地突发导致没有配套的金融措施加以缓解,导致不少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份全国纺织服装类零售总额6936亿元,同比下降15%,较1-7月有所收窄,低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6.4个百分点。梳理服装类上市公司半年报发现,服装线下销售遭遇重挫,近1/4的服装企业亏损,整体利润同比下滑超30%。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消费有望回升,但也给服装业企业敲响了绝地反击的警钟。当前,数字经济的快车已就位犀牛智造工厂应运而生,给了中小服装企业重生的机遇。

(六)数字经济发展积淀与机遇

在2020年9月底结束的绿公司年会中,以“数字时代的商业成长”为讨论主题,明晰了当前信息时代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马云在演讲中指出:“未来科技将是全球化的主力;以前是人在流动、货在流动,未来是数据在流动、服务在流动;未来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企业的全球化;”这正是新制造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智能融合,把握信息流所带来的机遇赋能供应链,以创新的思维方式从需求侧入手,以需定产,打造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新制造。犀牛智造工厂正是秉持这一数字化升级的生产理念,通过集约化、数据的方法挤出生产“水分”,以十倍的高效率打造“中国速度”。

同时马云还强调了中小企业在未来发展的核心作用,新制造哺育下的中小企业更加灵活更加有韧性,与规模企业相比,在创新上更加大胆,无惧挑战,因此等待他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因此,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应当转变发展理念,走出固有的以产定销的舒适圈,和流水订单的生产模式,基于大数据的经济思维,将设计、生产和销售数字化、信息化,用数据说话,打造精准化的供应链。

四、新制造发展影响分析

(一)培育扶植新兴市场主体,优化竞争格局

新制造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技术突破为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使原本无法克服的生产困境不复存在,从而使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新兴主体大胆地加入竞争游戏,也促使原有的规模企业探索智能化革新之路。传统制造的“舒适圈”已被打破,等待企业的是全新的竞争格局和市场目标,一旦形成了创新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发展。

以犀牛智造为例,直击服装领域的“痛点”,降低中小品牌的准入门槛,以柔性化的生产模式满足小订单需求,基于数字工厂的前沿技术精准预测库存和价格,为中小服装企业保驾护航,使他们能有充足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上游的生产设计。随着未来中小服装品牌极富创新力的崛起,也必然会促使本土传统品牌进行技术发展和革新,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面料工艺,在竞争中才能激发无限的创新潜能。

(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降本增效”

相较于传统制造,依托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制造除了技术保驾护航之外,以需定产的思维方式也是巨大的突破。与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以需定产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库存,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能够精准对接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扩大市场,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资源配置除了体系在被改造的传统产业上,高技术产业自身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数字信息资源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涉猎更多的领域,解决更多的发展困境。

以犀牛智造为例,解决了老牌规模企业库存积压的长期弊病,也化解了中小企业采购难、成本高的困境,双向引导,高效配置资源。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灯塔生态”也高调进军服装领域,最大限度解放了生产力和创新力,发挥自身的信息传递优势。

(三)创造市场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制造主打个性化、智能化和定制化,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产物更能吸引消费者,在长期被动进行消费选择的模式下,将主导权交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以需定产,产品在质量、附加值和不可复制性方面都远超传统制造业的产物,从而掀起“私人定制”的热潮。

聚焦到服装领域,因为本土品牌缺乏创新性,致使大部分消费群体依赖于小部分国外品牌如ZARA、H&M等质优价廉的快时尚代表,当季新品在款式和搭配上往往大同小异。因此,当前时装消费主力群体在快时尚浪潮的冲刷下正急于寻求原创性和不可复制性,设计感和定制往往成为独特卖点,这也是近些年来国潮崛起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应抓住当前服装市场的全新机遇,注重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利用犀牛工厂提供的技术优势,将品牌做大做强。电商发展经久不衰,大数据茁壮成长为商业赋能,未来服装市场的竞争也将面临一次“大洗牌”,以库存和实体门店扩张的传统发展思路早已无法立足,持久的创新力和稳健的推广营销渠道才是取得核心竞争力的王牌。

最后,从长远视角来看,新制造的革新是数字经济完成全产业渗透的先驱和强心剂,未来的发展已经跨越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传统界限,而是植根于数据和信息流的采集、交换和分析,企业要做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站在数字的肩膀上把握未来,同时优化现有决策。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关键,也是支撑亿万群众生活的顶梁柱,用数字化的战略视角为制造业赋能,其辐射带动效应和关联效应我们也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服装品牌犀牛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小犀牛的梦
暴脾气的犀牛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品牌的个性化快速定制研究——以李宁服装为例
互联网时代的服装品牌“粉丝”营销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服装品牌营销新思路
犀牛哥哥道歉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