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旭
锦州医科大学
引言:思政教育在各个学段都有着不必言说的重要意义,对于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几年之中,人才的素质大幅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大大增强。但是,当下高校之中的思政教育仍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细微的瑕疵,瑕疵虽然小却也需要足够的关注,否则势必会影响整个思政教育的持续推进。如何在高校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理应受到每一位高校从业者的关注与重视。
高校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学习到应会的实操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强强融合,自然也离不开这一传统的方式。当前的高校之中大多都有一定数量的思政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鲜有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由此来看,适度的提高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比重成为高校的急需。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筛选一些符合价值观要求的传统文化,针对这些传统文化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在其他的思政教育之中贯穿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之中有着众多精神层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当下的思政教育存在共同之处,比如说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思政教育同样包含对这些精神的教育,插入其中并无不妥。采用这种融合的方式,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之中的比例必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当然,高校方面单纯提升传统文化的比例只是第一层面的工作,最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之中的实际落实。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所谓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自身都没有正确的认知,难以想象学生会秉持着何样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思政教育有着充分的了解,更要求教师有着一定的责任心。就高校来说,应定期针对教师展开专门的教育教学,做好培训工作,确保高校教师的思想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要时时审视自身,要利用当前的各种新式工具,了解各类新式的有效途径,掌握融入的方式方法,并且勇于在教学之中将其付诸实践。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学生日常接触的多是学生与教师,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势必会帮助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当代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年代的学生,他们有着更多新奇的形式,在新时代的主题下推进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自然也要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各种新方式[1]。以往高校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政教育往往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展开,这种方式更多将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之上,课后效果甚微。在当下高校可以申请建立自己的社交平台,比如说注册认证微博账号、抖音账号等,通过这些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也穿插部分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在社交平台发起话题,鼓励学生参与话题的讨论;可以在平台发布新奇的文章,将教育内容通过趣味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也可以发起短视频接力活动,通过短视频的录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政水平。氛围的营造需要借助校内的资源,但却不能够因此忽略校外的资源。我国近几年将众多的遗址列入保护名单,并且也开办了众多的博物馆。高校的校内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不可能时时更新,此时就需要合理的利用各类校外资源,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同时实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场馆和机构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场馆、机构与高校进行合作,推出一系列的合作项目。比如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养老院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尊老爱老的传统;参观各大红色基地,感悟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
融合的成功与否,不是由高校自己来确定的,需要客观的评判标准。高校除了思政教育之外仍然有着其他的教学活动,学生既要接受专业知识,又要接受各式的思政教育,对于一少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对思政教育存有一些厌倦[2]。此时就需要高校制定一定的考核和检验制度,来帮助部分学生转变观念。高校要针对部分课程开展一些考试,测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掌握扎实的学生,高校可以给予全校表彰的奖励,鼓励学生向其学习;对于掌握情况极其差的学生,给予全校通报,并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日常照顾。当然,最终的理论成绩只是评定的一个方面,平时表现相对而言要更重要一些。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的评定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理论知识,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严格按照思政课程的要求来行事,关注学生是否乐于帮助他人、是否能做到拾金不昧等等。最后,要将理论知识的分数与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给予一个综合的评测。对于那些在理论知识方面和平时表现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学生,高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在全校宣扬学生的事迹,甚至说可以开办一些宣传会议,号召全校的师生向该学生学习。同时对该生的指导老师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邀请该教师向其他教师传授经验,以便更多的教师都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来。
结束语:思政教育关乎百年大计,传统文化流传千年,是思政教育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只有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注入思政教育之中,才能为新时代培养出新人才。高校作为此项工作的桥头堡理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高校的教学之中,适时地增加相关课程的课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传统文化之风在校园轻抚;合理确立考核鼓励制度,在制度层面激励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从心底里接受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