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450007)
当前,实验室在高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场地和科研设备,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学术研究和操作实践水平,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高校还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实干人才,维持高校的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实际上,实验室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意味着高校正在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朝着先进化、创新化、高效化的方向前进[1]。在此情况下,高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中,需要格外注意安全问题。具体来看,高校只有做到严密的安全质量监控,不断深化体系改革,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在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客观来看,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各种实验材料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具体来看,很多实验材料具有腐蚀性、易燃性、爆炸性和有毒性,并且很多实验操作需要在高温、强压、微波和辐射等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危机意识,将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安全性。并且,高校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安全演练,锻炼在校师生应对事故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上保障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内部的公共财产[2]。
新时期,一小部分高校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没有改变传统的安全宣传策略。甚至部分高校对实验室的安全宣传不够重视,很多安全宣传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3]。因此,高校的师与生很难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具体来看,部分在校师生忽略实验室的安全检查,没有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面对高校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很多在校师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客观来看,很多高校资金分配规划有待完善,导致实验室缺乏资金的充足保障。且审批下来的资金多是用于实验室先进仪器的购买和学术成果等的研究,实验室安全建设资金不足。另外,少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设备老旧,安全通道被实验器材等堵塞,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及时更新安全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进程。这样的安全管理制度,给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具体来看,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小部分条例脱离实际,使实验室人员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矛盾,不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由此可见,这些高校在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没有契合高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受限于传统和经验,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4]。
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流砥柱,大部分高校的中层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依旧有小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过于追求功利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对实验室的安全质量监控。如果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没有端正的权责态度,也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无疑是不利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
首先,高校可以开展更多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到校进行讲解,组织在校师生的参与和学习;其次,高校可以将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教育体系,正式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中,保证安全教育的落实;再次,高校可以组建一支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做好安全教育体系的人员保障,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和成果,做好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工作;最后,高校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采取网络直播、录播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质量健康的教育,给予师生更大的安全学习平台和更多的安全学习资料。高校师生在安全教育的熏陶下,可以树立严谨的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作风。高校还可以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点录制成微课,方便学生随时学习与查阅。将实验室安全使用作为高校实验室学习的第一课,给学生“拧紧安全弦”,时刻将实验室安全放在心中。
由上文可知,学校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缺乏设备支持,无法满足日常的实验教学需要。因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仅保障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预防实验教学的安全问题。实际上,高校的资金投入,应该切实解决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保证灭火器、医护箱、防毒面具、报警装置等安全设备的供应。并且,高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可以着眼于推进实验残留物和废弃物的环保处理。客观来看,实验室在操作完毕后,经常会产出一定数目的实验残留物和废弃物,存在很强的污染性和危害性。在此情况下,高校可以添置相应的回收装置和处理设备,保证实验残留物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合理处置。此举不仅可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而且可以提升高校的环保效能。
由上文可知,学校不重视实验室安全制度建立不能及时更新。实际上,实验教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离不开严格的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危化品如果缺乏安全管理,就会造成危机事故,损害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利益。严峻的危化品安全管理形势下,《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应运而生,于2020年2月1日正式实施。因此,高校需要把完善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提升日程,保证安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首先,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应该做好管理的约束,建立奖惩和激励机制;其次,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完善实验环境管理制度、实验材料管理制度等;再次,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应该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设备和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最后,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实验室独有的安全标准,约束师生的实验教学流程。
由上文可知,高校实验室的权责分层,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严重影响实验室的安全性。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应该以人为本,落实学校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并促进各部门的交流和协作,提高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效果。首先,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安全部门,做好实验室的安全检查、安全监督和安全评价;其次,高校应该引进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细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最后,高校可以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前面扫除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实际上,高校实验室构建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体系,离不开全校上下的全面支持和共同努力。在此情况下,高校必须明确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的权利责任,做到高效的安全管理分工,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是学术研究和操作实践的重要场所,人员流动量较大,危险材料涉及多。作为高校事故的高发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危害范围大,严重影响高校的声誉和形象。由此可见,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着眼于构建实验室安全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