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健,宋 扬
(1.长春市九十中学,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市朝阳区教育局,吉林长春130000)
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物理思维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基础就是促进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将来进入高中阶段以及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在学习过程中笔记作为辅助记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信息的处理、积累和记忆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它作为一种强化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因此,物理笔记的记录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部分物理教师忽视笔记的作用,沿用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划出或将重要知识点记录在书上。物理课上不让学生记笔记,已经成为很多物理教师的教学习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不能清晰地回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思路,这种任意记录的方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重现,使知识点碎片化,无法形成整体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不清、模棱两可的后果。
笔者通过实验的方法对八年级学生进行实地测试,对被试班级学生在同等课堂条件下通过物理笔记记录与否展开调查与研究。
1.被试对象
随机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九十中学八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作为被试对象,共136 人,其中男生74 名,女生52名。
2.材料选取
授课课本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下册,学习内容为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136 份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测试卷(测试卷在测试前经过预测修订,满分70分),其中包含回忆测试题 20 题(50 分),近迁移测试题 4 题(10分),远迁移测试题4题(10分)。
3.测试过程
第一个阶段:听课记录及整理回顾。两课时(共计90 分钟),教师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课的过程中,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笔记的记录,课后对笔记进行概括整理;另外两个班级学生在课本上做简单记录,没有整理笔记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测试阶段。授课结束后第二天学生进行测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单桌测试方式,被测学生无任何交流,以保证测验成绩的真实性。
分别对有无笔记记录的班级进行评卷和计分。(见表1、表2)
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记录笔记的班级得分情况明显高于无笔记记录班级,其中回忆测试题得分情况相差较少,但迁移测试题分数相差略多。其中记录笔记班级同学内部比较,笔记记录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的同学存在显著得分优势。说明学生笔记记录策略水平与学业成绩水平存在相关性。
被测试班级为考试成绩同等梯度班级,在相同的授课条件下,通过有无笔记记录的测试可以看出笔记的记录以及其内容完整和细节适当是被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图表数据显示,在教师事先对教学板书精心设计的条件下,学生通过对笔记的记录和整理,大部分都能做到掌握基本知识,其中一部分能够做到笔记记录重点突出和层次分明,这样的学生的成绩也尤为突出。回忆性测试题中两组学生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迁移测试题中可以看到分数差异明显拉大。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斌斯坦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将新旧知识通过记录的方式联系并总结概括,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而记录和整理笔记的过程恰好实现了将基础与迁移联系起来。在笔记的整理过程中学生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应用到习题中,对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以及习惯等也影响学生由于笔记记录内容是否完整和细节导致的差异,这些影响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近、远迁移能力上的差别。由实验结果可见,学生在物理课堂上记录笔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1.避免“详略不当,千人一面”
课堂接受新知识的重点是有效地听课,在听懂的前提下以理解为基础将笔记作为便于自己查找的工具,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记好提纲是有效解决记录慢的解决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条理地将所学知识记录下来,对于课堂记忆的巩固不会造成冲突,听课的同时边记录笔记边体会知识点。
2.避免“重难不清,徒劳无功”
侧重和区分重点、难点和疑点是记录笔记时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学生记录笔记时要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寻找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将这些知识有计划地记录在笔记上。教师讲解时注意设置疑问讨论的过程,使学生根据教师的阐释有针对性地、条理清晰地记录笔记。在每一段重点和难点设置结束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没听懂的部分速记下来,然后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商榷,这样处理难点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
表1 笔记记录班级得分情况(平均分)
表2 无笔记记录班级得分情况(平均分)
3.避免“疑点不明,是非混淆”
笔记的记录要注意“陷阱”知识的处理。教师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用“注意”提醒学生“陷阱”问题,一些特别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科学小组,让他们在课后对这些物理问题观察、思考并且讨论,然后把小组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便于通过全班的交流,更加透彻和全面地理解其中的物理规律。
4.避免“漏缺不补,知识欠缺”
笔记的记录还重在课后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笔记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笔记上的重要知识点做好整理和补充,如果能力强的同学能够提炼性地标注批语就更好了。这种强化笔记内容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点,起到巩固的作用,从而有的放矢地“精准扶贫”。
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物理课堂笔记的效能,在不同的课型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记录方式,以期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
1.新课教学精心设计,“知识框架”做笔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这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通过教师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自然”,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兴趣”,激起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因此上好一堂新课,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不仅要收集大量的课程信息,而且要将本课涉及到的内容最大程度地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实验、动画、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和难点以板书或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记录笔记。例如在讲授《磁现象》一课时,首先用“磁戒”魔术作为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磁体”和“磁性”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验概括总结记录笔记。由于这两个概念需要学生理解,但并没有定义的考察内容,所以笔记不做硬性要求。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认识“磁极”并引导学生发现、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就很容易得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论,笔记的记录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磁场的认识过程中同样采取实验与笔记记录配合的方式。磁场是抽象的物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却能通过在其中的磁体受到力的作用感知到它的存在。于是利用迁移知识的办法将力学中运动状态的改变运用到磁学中,进而引出“磁场的基本性质”,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学生再通过条形磁体周边铁屑的排布将看到的现象画到笔记上,潜移默化地记录出“磁感线”的形态,通过这个过程不仅认识了磁场,而且能够绘制磁感线,一举两得。地磁场是课标中要求知道的内容,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每天生活在地磁场中,但是学生对它的认知却是一头雾水。于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七年级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回顾地理的方向并将其画在笔记上,然后利用视频“动物的迁徙”让学生感知地磁场的存在,结合课件将视角放到地球以外,利用小磁针的排布让学生将其描画到笔记上,从而得到了地磁场的磁场分布情况。
通过师生的共同协作,这节新课的内容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学生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并完成了笔记的记录,寓教于乐获得了生动的体现。
2.实验课教学记录过程,“思考探索”成笔记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程目标也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写入其中。初中阶段物理课程要求学生要掌握二十个“必做”实验,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就更多了,要想通过实验过程真实客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和道理,就必须严谨正确地操作,细致认真地记录实验数据,辨析数据中的误差和错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论证得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和本质,在这个过程中笔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多数学生看来,实验课记录实验结论和发现的规律就足够了,但实验过程往往也蕴藏着重要的、有价值的内容。
实验的过程就是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实验过程中笔记的记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究物理过程,掌握物理道理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重要环节的操作和记录,进而得到实验结论。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记录探究式学习的经历非常重要,无论对错都是有意义的记录,这个过程包含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地运用研究方法独立思考,通过质疑、修正的过程尊重事实、勇于创新。比如,在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如何放置弹簧测力计,经历了如何让摩擦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相同,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比较不同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如果实验过程中的这些经历对于学生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它们就是学生在笔记上应该重点记录的内容。
实验过程中的探究方法是多变的,所选择的实验器材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实验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思维空间的宽度和深度得以更广泛地拓展,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思维习惯,更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遇到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想到了用润滑油粘木棍的方式比较产生热量的变化,而有的学生想到用封闭的液体或气体温度的变化来比较产生的热量。不同的实验素材会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这个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借鉴,应当做适当的笔记记录。
3.习题课教学总结归纳,“反思规律”进笔记
新课的授课过程固然重要,习题课的巩固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在习题课中通过典型的习题说明普遍的规律,利用简单的语言将其归纳总结,学生将这样的典型例题记录在笔记上,不仅能强化记忆,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升华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与密度计有关的习题时,教师适当总结十二字规律“竖直漂浮、上小下大、上疏下密”,此类问题便迎刃而解。
养成记录物理笔记的习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展个体意识和个性思维,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在初中阶段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独立探索的思考能力和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经过长期的记录和整理,物理笔记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更加条理化,从而使学生的物理思维更加细致。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记录物理笔记的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科学素养,这也是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