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
(吉林省延吉市中央小学校,吉林 延吉 13300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要求。2020 年,吉林省印发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延吉市中央小学校作为吉林省第一批示范校之一,以2.0 项目为契机,以微能力考核为抓手,培养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得益于多年的民族教育改革,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朝鲜族小学,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环境条件比较好,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多次参加延边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均获得一等奖的荣誉。面对2.0 项目要进行整校考核的硬性规定,针对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普通话水平不高的现状,坚持所学为所用、重在达标、发展为本、注重差异性的原则,采用混合式研修模式。
(一)确定“333”研修思路,做好前期准备。一是抓住“3”个关键词向全体教师阐述项目环境:学校处于混合式教学环境、突破15 个能力点、开展“捕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的主题教研。二是抓住“3”位核心人物:组建由业务副校长、信息技术主任、继续教育主任组成的管理与执行核心团队,制定学校“整校推进”信息化建设校本研修方案、校本应用考核方案、校本研修推进表,三人各司其职,携手强力推进工作。三是抓住“3”件关键事件梳理工作思路:2015 年作为吉林省代表参加在山东青岛举办的主题为“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2017年承办为期两天的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现场会、参与“2019 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评比,通过三个大型活动,采用SWOT 分析学校信息技术工作,为有效开展2.0 项目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制定年度发展目标,达成发展愿景共识。学校依据《中央小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 规划》制定了2019 年至2021 年的三个年度发展目标:2019年组建培训团队、完成第一阶段的微能力;2020 年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不断改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021 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新生态,教与学方式普遍优化。针对年度发展目标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集中培训,进行全校性的政策解读。主要解读《吉林省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意见》《延吉市中央信息技术提升2.0培训方案》《延吉市中央学校信息技术提升2.0 方案》《延吉市中央学校信息技术年度发展计划》,动员全体老师积极参与进来,熟知此项活动的内容,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达成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共识。二是组织学科团队,制定学科信息素养提升计划。组建以学科为单位的应用团队,指导团队解析学校年度计划,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
(三)详尽制定项目推进表,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开展。推进表的制定涉及时间节点、具体任务清单、指导过程、成果。依据任务清单,实现自上而下的全员共知,便于培训团队及受训团队成员提前做好工作准备,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准备阶段(一周)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学习政策、理论推进阶段(第一阶段历时1个月)在“继教网校本通平台”开展网上学习在校本通平台完成研修活动,提交自我评估计划在校本通平台完成研修活动,提交信息化创新教学设计方案“一师一策”展示结题阶段(第一阶段历时20天)在校本通平台提交第一个微能力作业在校本通平台上提交全部微能力作业培训团队先行摸索出全校推进的有效路径组长进行指导、督促提供模板提供模板学科研讨达成学时了解选择的微能力点完成计划书完成设计方案5位学科教师进行微能力点制作展示及说明学员互评学员互评微能力作业微能力作业
(四)确定项目定位,提升项目的实效性。一是准时准点。保证态度定位,要求教师准时上交作业,管理团队准时反馈完成情况;二是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管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老师们的普通话水平有限,但是在2.0 项目中,我们力求关注老师们的差异性,提倡自力更生,有困难的学校为他们提供资源团队帮扶。三是保质保量,及时反馈实时监控。万事开头难,项目伊始,做好各种预测,提前做好准备,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任务,并且达到准时保量,这为2.0 项目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教师的第一个操作任务就是微能力选择。根据我校的信息化环境确定我校为多媒体环境+混合式环境,为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作为示范校在测评范围内增加了智慧环境,供信息技术水平较好的教师进行挑战。四个维度的15个发展目标能力测评范围,要求老师们以3:5:2 的比例选择信息化环境,选择A 项不能超过30%,采用“必选2+自选1”的形式让教师自选测评能力点“2+N”。老师们在任务驱动下、学科教导主任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微能力点的选择。
(一)课题引领,开展主题信息化校本研修。“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科研课题为纲,在主课题“基于‘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教学部门确立《朝鲜族小学特色课堂构建与师生自主发展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基于此,四个主学科确立了学科教学模式:英语学科的“任务启智、交际运用教学模式”、数学学科的“基于网络学习人人通空间的SMART 数学课堂”、朝文学科的“3321”大阅读教学模式、汉语学科的“三加三本”模式。在2.0项目中,朝语、汉语、数学、英语四个主科中的骨干教师依据学科研究模式,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自主选择4 个维度中15 项微能力点中的一项,先进行学习实践,摸索所需技术工具,并根据自选的一个版块进行微视频的讲解录制,并以网络学习的形式发送到学校的学习资源平台,由教师们进行随时随地的点餐式的自助学习,再进行一对一的解困释疑。过程中形成的微能力成果在学校的“捕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主题教研活动中呈现。2.0 项目边学边用的原则也体现了学校教师文化自觉的形成模式,即自觉通过学习他人,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演示过程,再去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成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内动力。
(二)录课反思性教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学校录课系统为教师通过课堂观察、问题剖析、对策分析实现自觉成长提供了平台。学校拥有37 间常态化录播教室及一间全自动网络交互式教学教室,可以同步、清晰、不失真地录制教师板书及课件、授课过程,实现日常教学资源的集中录制存储,为学校保留珍贵的教学资源。针对系统拥有直播、录制、点播功能,我校通过录播系统开展了“反思性教研活动”,构建立体网,教师通过录课进行对比、交流、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促进教师行为自觉。
一位青年教师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说我眼中没有学生。因为看录播,我才知道我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我经常站在回答问题的学生前面,不关注其他孩子有没有听懂,有没有注意倾听,我想这也是我们班会出现学困生的原因。”还有一位教师反思:“刚拿到光盘,真的不好意思看。可是静下心来观看,才发现我喜欢习惯性重复学生的答案,课堂竟然有这么多的无效提问,真是惭愧,看来老教师更要精心备课。”老师们的自觉自悟就是学校倡导的教师文化自觉,自觉行为也带来了高效课堂的转变。
学校组织教师利用“继教网”听评课工具开展了研课磨课活动,教师既可以现场观课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上传的视频课程,尤其是优质课,可以反复观看,并根据听评课量表对课堂进行评价,同时能够在听课过程中及时添加笔记,便于课后反思,第一时间的感受一定最真实的。录播系统让教师听评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三)借“一师一优课”之势,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应用为导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借助“一师一优课”这个东风,充分结合学校的“校长叩门听课”“师傅开讲了”“徒弟开讲了”“骨干教师教学示范活动”“我的潜能课堂”“同课异构”,包括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了解性听课等,利用五楼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录课(五楼多媒体教室可以进行三机位拍摄),一是上传到平台,二是制成光盘赠与教师。第一次开展此项活动时,我们在光盘上加上了温馨的评语,然后将光盘作为礼物赠送给出课教师,反响特别好。在2.0 项目中,我们也上传分享优秀课例到听评课工具中,实行共享共评,不仅是校内的,还有学区间优秀课例的分享,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提升了资源服务能力。
(四)借助“1-3-6”工程,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1-3-6”工程是我校教师队伍培养模式。“1”既是个人,也是一种行为、一种现象。指一位骨干的先行,一个榜样的影响,一门学科的引领,一位领导的辐射,以个体带动少数,从而影响多数。2.0项目中,“老中青”结伴互助的学习模式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学校以学科为单位整合成5 个学习共同体,组长由4位学科主任和一位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为了便于组员操作,组长不仅分解细化学校下发的任务,还会根据上级下发的模板补充符合校情的指导性文字。作为朝鲜族小学,为了避免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会使用民族语言进行翻译,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2.0 项目不仅使我们收获了师德素养、专业技能、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方面的成长,更收获了教师之间的温暖。
项目准备阶段,学校从朝、汉、数、英、信息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科学9个学科教研室选取教学能力强、信息技术优的教师,组建了由21 人组成的校级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培训团队。经过后续的观课议课、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为主要形式,引领学科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用好技术,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期间,我们深刻感受到赋能的力量。我校信息中心主任是一位青年教师,在2.0 项目实施过程中,她义不容辞地担任学习者、培训者。先学先行,学习理论,学习新技术,第一个在课堂进行实践,不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还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不仅如此,还要指导其他教师完成微能力点,并将老师们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及时进行全校的反馈。信息中心的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接待上门请教的老师,因此有老师说“崔美兰是学校的香饽饽,可抢手了”。一句话,既认可了老师的工作,也能感受到老师们十足的学习劲头,我们更能感受到2.0 项目带来的教育的温度。老师们能够把大家的辛苦都看在眼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激活了学校学习共同体新动力。
(一)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所提升。作为吉林省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我们课堂评价标准的一项指标。自从参与2.0 培训开始,教师们对于“继教网”校本通平台及工具有了更大的兴趣,尤其是研课磨课活动。老师们借助“继教网”听评课工具完成,效果非常好。如果说微能力考核是刚性的任务,最初老师们被动去做,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2019 年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本着“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原则,课堂教学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呈现出了更多创新的“混合式教育”。因为老师们有了2.0 项目的培训,消除了原有的“恐惧”和排斥,开展了直播课堂、“研+教+学”三位一体线上教研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疫情期间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让每一个家庭体会到学校教育的温暖。
(二)信息化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升。2.0项目,使每名参与教师都成为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通过信息技术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程开发和开放交流深度融合;建立教师交流展示平台,做好教师网络资源备课,形成规范的教师电子教案、课件库、试卷库;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化、校方管理手段智能化、家长学校互动实时化。在云平台系统中,学生、教师建立个人的网络空间,教师除了日常授课外,还将教学课件、课后心得、班级管理等内容上传到空间,供学生下载学习、交流,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社交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利用云平台,随时在课堂应用各类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环境中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网络协作教研”等教学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三)教师培训模式发生变化。2.0 项目中,我们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纵向培训,学科之间、教师之间、校际之间的横向培训,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现了2.0 项目中的理论学习、操作体验、教师分散式的校内实践、集中分享交流,帮助老师逐步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四个学习阶段。
(四)师生间的供需、教师间的供需发生变化。中国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对学校的意义在于,教师要和学生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校本通平台支持教师之间形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处处可学,时时皆学。微课、网上课程,不仅参与线上教学,更加重视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五)学生发生了变化。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在部分微能力考核中,会要求提交学生体会案例,可以是视频或者是音频。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完善课堂评价标准,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点更具指向性,遵循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好应对信息时代的准备;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进步的使命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现在的教育,同时也在塑造未来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更加开放的教育。学校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为契机,以微能力考核为抓手,培养了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