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鹏 范明卓 严晋奇 刘雪沛 钏思钊
(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通过对危岩的稳定性和防治方法两方面进行研究,依据危岩破坏模式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滑移式危岩,通过对各个破坏模式的分析,阐述不同破坏模式的形成机理并给出判别条件;确定不同模式下危岩的稳定性计算公式,分析危岩的稳定性。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危岩灾害性、地质灾害体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与已有工程经验进行类比,结合实际环境,为不稳定危岩体提出防治建议。
伏波山所属孤峰平原地貌,平原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153 m,孤峰平地拔起,耸立于平原之上,紧紧相连于漓江河岸,山顶海拔标高212.6 m,相对标高59.6 m。山体北侧、东侧与漓江相连,河床标高140~145 m,为区内最低排泄基准面。山体坡度50°~90°,北面山体岩壁直立,东西方向山脊陡峭,岩石相当破碎,山上植被发育,覆盖率约60%,以低矮灌木和杂草为主。
经现场调查,并查阅区域地质资料可知,勘查区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Q4al+pl)冲洪积粉质黏土、砂卵砾石双层土体,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上统桂林组(D3g)灰岩。
第四系(Q4al+pl):主要分布河流阶地,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粉质黏土、下部为砂卵砾石。土层厚度为0.1~5 m,基本分布于山脚。粉质黏土呈黄色、褐黄色,可塑状,以粘粒为主,含量一般85%,硬质物约占总质量15%,为砂卵砾石,粒径约0.5~1 cm,局部大于3 cm,分布不均,亚圆状,强~中风化。砂卵砾石层分布于粉质黏土之下,母岩成分为砂岩。卵石、砾石粒径一般为1.0~2.0 cm,个别达到5.0 cm,分布不均,呈次圆状,中~微风化,充填物以黏性土为主,粗中砂次之。泥盆系上统桂林组(D3g)灰岩,浅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厚层构造,岩石坚硬,性脆,结构破碎,岩溶较发育。岩层产状124°∠12°。分布于第四系之下及整个山体,岩石按强度划分属较坚硬岩。
经现场实地调查确定,伏波山危岩位于伏波山山体各处,其中包括主要的5处危岩体,其总体积约为130.84 m3,其中四处倾倒式一处滑移式。伏波山山体危岩主要威胁景区游客、工作人员及龙珠路过往行人共约5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80万元以上,如发生崩塌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治理工程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根据广西地方标准DB45/T 1696—2018《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危岩防治工程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确定勘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根据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表,确定危岩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根据危岩防治工程分级表,确定危岩防治工程分级为三级;根据危岩防治工程勘查等级划分表,确定危岩防治工程勘查等级为二级。根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保护人数小于100人,保护财产小于500万元,治理经费小于100万元,该治理工程属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危岩主要分布于山体陡坡上,其受岩性、结构面、微地貌特征控制,单体形状不一,规模大小不等。WY1、WY3、WY4、WY5危岩体发育于母岩之上,重心外倾,底部坐于粗糙基岩面之上,但接触面倾斜,现危岩体被裂隙切割,裂隙面内溶蚀现象明显,黏结强度低,若长期处在振动、风化、强降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极可能发生倾倒式崩塌。WY2危岩体风化、溶蚀现象很明显,表面可见数条纵横交错的裂隙切割岩体。危岩体四周植被生长茂密,其受到的根劈作用十分强烈。危岩体前缘临空,底部坐于母岩之上,但已局部悬空,整块危岩体在峭壁上显得较为突出,稳定性差,易发生滑移式崩塌。
伏波山危岩体形成机制:危岩微地貌属陡坡,岩体内的自重应力迫使临空面周围岩体发生卸荷作用由于卸荷作用,坡体向临空方向回弹,使岩体原有构造陡倾裂隙进一步加深加大,形成卸荷裂隙带。卸荷裂隙的形成为其进入时效变形破坏创造了条件,受风化、振动、降水等作用,泥质砂岩岩体被切割成分离的块体。岩体在自重作用下向临空方向产生进一步变形,陡倾裂隙进一步拉裂扩张,形成危岩。危岩形成后,在降雨、振动、根劈等外动力因素作用下,极可能出现失稳破坏。
伏波山危岩的形成因素有外部及内部因素两类,其中以外部影响因素为主,气候变化是形成危岩的外在因素,地质构造作用是形成危岩的内在因素,岩体表层和沿节理裂隙溶蚀风化作用,昼夜温差变化、冻胀作用及植物根劈作用是形成危岩的外在因素,在雷雨天气等振动情况下,易形成新裂缝。
根据成灾条件和成灾可能性推断伏波山公园危岩区5处主要危岩体在暴雨、温差变化、地震、雷雨、植物根劈等不利因素影响和触发下,各危岩群极可能失稳崩塌,一旦危岩群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将严重危害山体下方的过往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危害程度较大。对于母岩来说山体陡崖岩体完整性较好、岩壁平整,未发现凸出块体和鹰嘴岩,截至目前,山体稳定性较好。
根据野外调查,危岩体位于山体陡崖及陡坡处,各危岩体呈高耸突兀之势,组成危岩的岩性为上泥盆统桂林组(D3g)灰岩,中厚层状,岩体表面溶蚀作用强烈,溶沟、溶槽极发育,同时灰岩性脆,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危岩体稳定性差。采用赤平投影定性分析及从稳定性计算结果皆可看出,在天然状况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在暴雨状况下,危岩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故在暴雨状态下极有可能发生崩塌。
目前,治理危岩的主要措施有静态爆破、人工清除、锚杆锚固、防护网等,针对危岩不同的边界条件及岩石结构特征,危岩治理会产生不同的工程效果和经济效益,存在各自的优缺点。
在危岩体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地质因素、危岩体特点及施工条件具体情况,以及安全、可行、经济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危岩的综合治理方案为:WY1危岩体采用锚杆钢丝绳网防护;WY2、WY5危岩体采用锚杆钢丝绳网临时防护+静态爆破清除;WY3危岩体采用底部现浇砼柱支撑+锚杆钢丝绳网防护;WY4危岩体人工清除,此治理方案针对性强,可行性好,且能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当地劳动力。
伏波山公园危岩区5处主要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温差变化、地震、雷雨、植物根劈等不利因素影响和触发下,各危岩群极可能失稳崩塌,一旦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将对山体下方过往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有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对危岩采取防护工程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