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之美
——德彪西《月色满庭台》的演奏释疑

2021-07-12 13:48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谱例德彪西大调

□邵 岚 沈阳音乐学院

一、德彪西创作背景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在1800 年左右从勃艮第迁至巴黎,他的祖父是贩酒商,后成为一名木匠,与音乐毫无渊源。但德彪西似乎冲破了环境对他的束缚,12 岁时进入了久负盛名的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最初的学习时期,他一直希望成为一名钢琴家,但始终未能如愿。在作曲和音乐创作上,他打破常规的创新倾向也遭到了旁人的反对。尽管他在1884 年获得了罗马大奖,但他的早期作品并没有获得成功。德彪西主要依靠自学成才,小有成就之后,他游遍了欧洲,并积极吸纳日益向西方揭开神秘面纱的东方文化,广泛接触当时主要的艺术名人。他的音乐从1892 年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业界并未完全认可他那极具开拓创新精神的理念。曾以“克罗士先生”为笔名创作评论的德彪西还是一位直言不讳的批评家。德彪西的生活历经磨难,十分拮据,朋友们也因他对发妻的背叛而疏远了他,身患癌症的他与病魔进行了长久艰苦的斗争。德彪西去世于1918 年,当时他已是蜚声海外、国际知名的作曲家。

二、德彪西《月色满庭台》演奏分析

(一)作品的创作分析与演奏风格

钢琴前奏曲《月色满庭台》是一首以从相对沉默寡言的乐思到不断变化的乐思为特点的作品,这种不断的变化并不是简单结构上的重复或者不重复,而是以音乐的动机为模进、变形。在这个作品中,最大的挑战是不断变化的音区之间的转换,演奏者要清楚分析主次,分析音乐的主线条,以及装饰性的音符如何演奏。《月色满庭台》全曲分为三个部分,Ⅰ(第1~12)小节,调性从#F 大调转到ЬB 大调;Ⅱ(第13~31)小节,调性#F 大调转到ЬE 大调再转到C大调;Ⅲ(第32~41)小节[1]。调性是从#F 大调;结尾(第42~45)小节调性为#F 大调。下面,本文结合谱例来分析《月色满庭台》的演奏风格。

结合谱例1(见图1)分析:首先是对音乐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乐曲一开始就是以层对位。动机之间个性鲜明,表情独立,但恰恰又能有机地组合到一起而形成不同音响效果,独立分明且又相互形成强烈的画面感。对于层层对位的结构来说,每一层演奏的时间点不一样,因此并不会出现声音混淆不清的音响效果,反而会形成一种神秘的共鸣色彩。

图1 谱例1

结合谱例2(见图2)分析:在这首作品中,华彩似的密集音流多次从上声部宣泄到中声部,德彪西按照1∶3∶1∶1组成九声音程。这一段的调式运用主要起到了一个连接声部的作用,从高声部过渡到低声部,为下一个小节的转调到降B 大调做好准备。这里面有一个延长音,是德彪西给声音流出消散而准备的,通过第9 小节,德彪西把声部从高音区转移到了中音区。

图2 谱例2

乐曲的第二部分中的阿拉伯式音阶处理(第13~15小节、第32小节):这种半音化倒影对位的复调运用明显是受到了《牧神午后》的影响。

结合谱例3(见图3):这段它所采用的阿拉伯式音阶也是《牧神午后》的这种音阶的派生。如第32~36 小节织体与第13~15 小节略有不同,这部分的织体更为厚重,更为复杂。在第33 小节的结尾有一个渐强的记号,但是随即到了pp 上,而在第13~15 小节是没有的,那么第33~34 小节的高音区八度就应该合并为一条线,这六个八度连在一起弹,而中音区的16 分音符则是围在B 的周围组成了自己的动机。旋律表明了它们并不服务于同一个功能,而第36 小节则可以当作第35 小节的回音来处理,而第37 小节低音区的四度保留了第36 小节的动机,这个动机在乐曲中多次出现。其次是对音乐结构的声音处理。第9~12 小节,是一个降B 大调的离调,第10~12 小节是第9 小节的扩展和过渡,首先它们是加强了第9 小节的结束感,而第12 小节使作品节奏变得更快,音色也调亮了,在第2 小节结束的分解和弦中正是第13小节的左手的和弦。德彪西式的创作手法在本乐段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3 谱例3

结合谱例4(见图4):从第28~31 小节,此段是第二部分的结尾,在此有大量平行和弦,这是德彪西创作中的最主要的手法之一。这一部分大量使用平行七和弦,是全曲的高潮,因此在力度上一层一层地向上,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来演奏。内在的变化音,为乐曲推向高潮提供了动力支持。最后是对音响层次的声音处理。这一部分是乐曲的关键,由于作品中大量使用和弦对位,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都要求很高。而在这中间高、中、低各个音域发挥了什么作用,演奏者的心里必须了解清楚才能处理好作品。

图4 谱例4

第16~19 小节一共出现了5 个声部,那么,哪个声部是音乐的主线,这需要演奏者对作品进行分析,即应突出男高音声部的旋律,因为这个声部的动机一直持续到第26 小节,可见这个动机是很重要的。中声部到第19 小节慢至8 分音符,声部也缩减到了3 个声部。第25 小节仅仅有四个声部:演奏的中心就由第16 小节的中声部转移到了高声部,中音区完全隐藏在了背景音乐中。休止符的运用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别的地位,其创作手法和效果类似于中国画中的留白,这里的休止符除了音乐暂停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例如,第21 小节结尾的八分休止符,是为了突出上升的4 度;第25 小节中的休止符是为了减轻中声部的厚重感,削弱中声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看似比较随性无规则,细细品味后,看似无规律的音乐作品中,却伴随着严谨的创作手法和创造性的音乐构思,使音乐既有多彩的试听效果,又有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

(二)踏板的运用

当然,踏板在德彪西作品中,是突出作品神秘感的重要工具。丰富的音响效果是借助踏板的处理凸显出来的。在德彪西绝大部分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踏板的标记,这不是说德彪西不重视踏板,恰恰相反,德彪西非常重视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2]。作品的一开始就应踩下弱音踏板,到第2 小节左手旋律时,应该更换1/4 踏板,这样低音区的属音可以保持震动,而不会浑浊左手的旋律。而在第8 小节、第28 小节这些离调的小节则可以采用完全换到踏板的方法。当然踏板的应用最终要依靠演奏者的耳朵,毕竟每个人运用踏板的方法和方式都没有定论。演奏者还是要靠“心”去听,调整踩踏板的深浅。

结 语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严谨的结构、深刻的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这在他创作的早期显然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构思,但消化并吸收这种构思需要大量的时间。《牧神午后》标志着德彪西创作高峰期的开始,他尝试了大量的音乐体裁,包括管弦乐、声乐、钢琴和室内乐作品,并使这些传统音乐体裁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谱例德彪西大调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声民族化技法研究
G大调随想曲
美丽的邂逅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