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分析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斯特拉重音舞剧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舞剧《春之祭》由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于1912年创作完成,并于1913年首演于法国巴黎剧院,这部作品推翻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与作曲技法,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反响。作品中不协和的半音行进、重音错位的非常规节奏等因素在当时都不为人们所接受,这也导致了这部作品在初次上演时就遭到了现场观众强烈的抨击。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开始接受这样的音乐,自此拉开了20世纪音乐的序幕。由于舞剧《春之祭》在西方音乐发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一作品,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本文仅针对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加深对西方音乐发展的了解与认识。

一、舞剧《春之祭》的创作背景及文化内涵

(一)创作背景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善于表达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作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意味。斯特拉文斯基在他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上百部音乐作品,其中,以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音乐为主。《春之祭》是他俄罗斯风格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同时期的舞剧作品还有《彼得鲁什卡》与《火鸟》,三者皆成了后世音乐创作中的宝贵财富被广泛传播开来。斯特拉文斯基善于发现并记录生活中一些独特的旋律素材,不仅是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等国家的民族旋律也多有搜集。对这些素材的了解与探索都成了后来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源泉,他通过对这些旋律的搜集、整理,加以改编,融入自身特色,赋予旋律以新的活力。

斯特拉文斯基在佳吉列夫的强烈支持下转向对芭蕾舞剧的创作,这时《春之祭》的钢琴曲谱已经完成。佳吉列夫又为斯特拉文斯基引荐了一位善于收藏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爱好者,对《春之祭》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与创作,而后舞剧《春之祭》也就正式形成。斯特拉文斯基先后确定了舞剧《春之祭》的舞蹈编导、乐队指挥、主演人员等核心成员,最终于1913年首演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春之祭》就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诞生。尽管这部作品在上演初期并不受到人民的喜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之祭》中蕴含的原始主义色彩与俄罗斯民间音乐魅力终于将人们所折服,风靡欧洲。

(二)文化内涵

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春之祭》中采用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古代俄罗斯音乐的宗教文化内涵。《春之祭》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大地的崇拜和献祭,整部舞剧描述了古老的俄罗斯民族在春天以一名少女的生命献祭的祭祀仪式及活动场景,极具神秘的原始主义色彩。在舞剧的第一部分中,族中的少女们纷纷跳动着春之环舞,部落中的老人们带领着部落的子民们向春天致敬;第二部分中代表着智慧的长老们开始抉择选谁来作为祭祀,而被选中的少女则需在仪式中舞至生命的尽头,以此来完成古老部族的祭祀仪式。

由于《春之祭》以俄罗斯异教时代的古老传说为创作题材,而俄罗斯异教时代的许多民族通过少女的舞蹈来表达对大地的崇敬,强弱不规则的乐曲节奏与尖锐的音响效果不断冲击着,为作品增添了许多狂躁的气氛,加强《春之祭》的感染力。斯特拉文斯基将宗教的神秘感与舞剧这一艺术形式相结合,舞蹈也变得更加神秘了。从古俄罗斯人对大地的崇拜到祭祀活动的产生,再从古俄罗斯人对大地母亲的敬畏到纯洁少女的祭奠,既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表露,亦是对女性纯洁与奉献的赞扬。因果关系作为俄罗斯哲学中的一种,它也在《春之祭》中得到了体现。

二、不同维度下舞剧《春之祭》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曲式结构特征

传统的曲式结构在创作过程中以严谨、方整为发展特点,《春之祭》则不同。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通过对原始音乐材料片段的再现与变化发展,推动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新的音乐材料融入其中,形成新旧材料的交替、并置发展,这种手法也成了后来拼贴音乐的雏形。由此,《春之祭》中的音乐织体得到了进一步的精简与丰富。

《春之祭》采用了组曲的框架结构进行创作,主要描述了春季时古俄罗斯民族举行祭祀大地仪式的场景。第一部分“对大地的崇拜”使用了8个段落来展现古俄罗斯民族的原始生活状况,音乐由一个神秘的前奏开始逐渐走向狂躁,神秘十足;第二部分“献祭”主要讲的是献祭仪式的全过程,狂躁不安的音乐营造出了扑朔迷离的音乐气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终少女精疲力竭地倒下了,这时音响声音也已然到达顶点。从《春之祭》的段落关系中分析得出,它的大多数段落都不具备明显的界限,或者说是结束感,这也是与传统曲式结构的一大不同之处。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斯特拉文斯基根据《春之祭》情节发展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材料运用于作品的各个段落,有相邻段落,也有较远段落。他以全新的作曲技法,追求音乐的自由感,打破了传统音乐的技法限制,是20世纪先锋派的代表。

(二)节奏节拍特征

有学者认为,节奏节拍的表现作用是《春之祭》音乐的灵魂,它不仅成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手段,而且它的表现手法是前所未有的。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采用了崭新的节奏结构,将节奏的重音序列打乱,以多种节拍的频繁更替给人以错乱失衡的强烈冲击,极具动力性创新。在《春之祭》中,节奏并不遵循于传统音乐的强弱重音规则,而是由斯特拉文斯基在乐谱中标记的重音记号为标准。它可以在第二拍,也可以在第四拍,赋予乐曲以未知的神秘感。诸如此种通过加入重音记号来变化乐曲节奏重音的方法在后来的旋律中也多有见得。

节拍的频繁更替也是《春之祭》的一大独特之处,此类频繁切换的创作技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舞剧《春之祭》强弱不规则的重音变化。比如在《少女们的舞蹈》中,猛烈地音响效果通过持续不断地重复一个复杂的和弦而取得。[另外,特定的节拍变化也更好地渲染了舞剧《春之祭》中的戏剧气氛,将其所要传达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在观众面前。比如说,在著名的《春之环舞》选段中,随着情节的不断变化,乐曲的节拍先后经历了5/4、7/4、6/4、4/4、3/4等五种变换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这也从侧面发展了节拍在创作过程中的更多运用。

(三)调式调性特征

从调式调性上看,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春之祭》中并没有设计为诸如传统音乐中的主属调,而是模糊了调性的界限,不固定设置某种调式,这也是导致《春之祭》这部作品强烈失衡感与冲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双调性是《春之祭》的另一大调性特征,在它的多处段落中均有体现,将同样的旋律片段以不同的调性在不同的声部中展现,赋予作品一种原始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剧情发展的需要。比如说,G调长笛演奏过的某一段旋律材料事实上是由降b小调的圆号声部变化而来的。由于舞剧《春之祭》中融合了多种古老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斯特拉文斯基较多地采用了自然大小调、中古调式、教会调式等数种调式来丰富作品的音乐内涵,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情也为作品平添了几分意趣。

三、影响舞剧《春之祭》音乐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艺术世界

进入到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受到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影响纷纷掀起了新的思想浪潮,各种风格流派层出不穷,它们对艺术都有着独特的见解。有的追寻传统与保守,试图回到19世纪之前的艺术中;有的试图突破桎梏,寻求新的音响效果与音乐发展材料等。斯特拉文斯基也从中受到了诸多启发,对《春之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艺术世界流派。这一流派以佳吉列夫为主要代表人物,最早指的是在民族主义力量的影响下诞生的一个艺术家团体,他们既效仿马蒙托夫又试图超越马蒙托夫,而后在发展过程中,这两个艺术团体合二为一,成为后来先锋艺术家的聚集地。

在《春之祭》的创作初期,佳吉列夫鼓舞了斯特拉文斯基对于芭蕾舞剧的创作天赋并向其引荐了一位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收藏家,使得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灵感。后来,斯特拉文斯基将传统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与20世纪新的艺术理念相碰撞,为《春之祭》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人文环境

在斯特拉文斯基的成长过程中,他受到他的恩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影响较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擅长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俄罗斯的民间音乐旋律素材,以发扬俄罗斯民间音乐为己任。他的作品中较多地引用民间音乐素材与民间音乐主题动机进行创作,斯特拉文斯基的其他舞剧作品主题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了缓冲。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中以民间旋律素材为主要创作灵感,将老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理念继承了下来并在舞剧《春之祭》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但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更加注重旋律的本土化。他通过老师里姆斯基克萨科夫对他的钢琴小品、管弦乐作品等的创作以及俄罗斯其他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体会俄罗斯民族旋律与现代音乐素材的结合,打开了新的创作思维。也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创作基础上更加注重民族性与创新性的结合。

四、结语

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春之祭》自1913年上演在欧洲引起轰动以来,至今仍是20世纪音乐中极具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该作品节奏上以重音记号塑造了乐曲不规则的强弱变化,采用频繁更替的多种节拍加剧了舞剧《春之祭》的重音失衡与动力冲击,这是全曲最为经典之处。

猜你喜欢
斯特拉重音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重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单词重音
舞剧《瑞鹤图》剧照
全球最大飞机首飞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卧室里的蜘蛛
重音朗读,让朗读更有韵味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