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课堂提问引起的思考

2021-07-11 16:46李艳花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鸭子尾巴词语

李艳花

一、教学案例描述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困惑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怎样设置问题可以使提问更有价值。在课文《比尾巴》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再次冲击到我思想的深处。

课文《比尾巴》以对话形式介绍了6种尾巴的特点。全文句式整齐,富有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儿童情趣。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插图展开。

在课中,讲到理解运用“弯”和“扁”时。

提问1:和“弯”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生1:直。

追问:可以用“弯”或“直”说句话吗?

生2:弯弯的绳子。

生3:直直的尺子。

生4:弯弯的山路。

生5:弯弯的小河。

生6:弯弯的月儿。

……

师:哪个动物的尾巴符合弯弯的特点?

生:公鸡的尾巴。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本多感官说出公鸡的尾巴弯彎的特点,然而问题的答案没有回归课本,紧密地结合文本展开,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才说出:公鸡的尾巴。)

提问2:你能说出“扁”的样子吗?

生1:我把汉堡压扁了。

生2:我把狗屎踩扁了。

……

师补充:弯——物体宽平而较薄。

生3;门是扁的。

生4:书本是扁的。

师再次补充:例如鸭子的嘴巴,“扁”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生:鸭子的尾巴扁。

(设计意图:想让学生结合插图说出鸭子扁扁的尾巴或者鸭子的扁扁的嘴巴,更加形象生动地体会鸭子的特点。然而答非所问,需要加问、引导才能体会到鸭子扁扁尾巴的特点,浪费了课堂时间。)

下课铃响了,本应该结束的课还在交流中。此情形不禁让我陷入了思考中。

二、案例问题分析

1.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很明显在《比尾巴》这节课中词语理解运用时,问题设置过大,提出的问题难度大,进而针对性较差,直接造成学生思想障碍,让学生理解不了。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简单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需要准确的定位问题是想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在设置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提问要适当。例如问题1可以直接问:哪个动物的尾巴符合弯弯的特点?并结合课本插图理解什么样子是弯弯的。事实证明设置问题目标明确,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思维。

2.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在问题2中,有学生说“我把狗屎踩扁了”,因为当第一个孩子说“我把汉堡压扁了”时,我没有对问题进行精准陈述与评价,把学生的思维带向另一个方向。不禁问自己,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理解“扁”需要这样提问吗?难道问题不是要设置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要问得有价值,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文中的两个问题有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读出并理解的,课堂所提的问题应该是有争议、有疑问的地方,每个问题都要经过学生思想的加工产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只有问题提得好,长此以往学生处于思考状态下,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喜欢上思考,爱上课堂。

3.我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两次简单的提问,很明显通过学生的回答,深知问题没有把他们带到想要带到的地方,说明问题存在不合理。问题的回答是很好的信息反馈,只有在回答中才能得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在每一次的问题交流中,可以得出学生思考的程度与达成的教学目标情况,进而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个个适时的问题的引导有利于课堂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学得轻松。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

1.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适当地“懒”一点、“慢”一点,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课堂中的每一次“等一等”,可以让更多的提问代替讲授。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面带微笑、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敢于、乐于参与到思考中,愿意回答问题,并从中有所收获。

2.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问要及时、适当。问题应设置在有疑的地方,提问过于简单、过于难都不适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问的对象要分层次,不宜过于集中,兼顾优生和差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可以把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太复杂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益处。除此之外,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开放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的碰撞。

3.提问后对于学生给出的回答要做到有效的评价。每个问题都会在回答问题中得到反馈,通过评价可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引申或者可以在评价中把学生带到下个问题中,让一节课变得有条不紊,同时更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课堂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明确目的和作用,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向性、发散性,在每个有效的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问题的精准度可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注意、不断琢磨。

猜你喜欢
鸭子尾巴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鸭子
一头鸭子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