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峰
摘 要:现阶段,在新课标下,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不断提升,并且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课程下,体育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去。就如何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学校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主要是为了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要善于利用核心素养的思想观念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这一门学科,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因此,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
二、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的途径和策略
1.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以老师为主体,重点在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对学生学习体育的效果不太理想。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完成一些项目活动。由于学生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那些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偷懒的学生也只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让全体学生为了集体都必须参与其中。
2.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
过去老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后,很少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随着对核心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时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心中真实的想法,为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加入体育课堂中去。例如,在体育课堂中,当发现某个学生的体育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时,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的不解之处,及时给予学生解决的方法,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3.通过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不少研究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不断地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体育运动还存在一种新鲜和热情,然而高年级的小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鲜感也付诸东流,对体育运动的热情逐渐消失,还有一个原因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总是停留在体育技巧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正确引导。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体育教学中,“行进间运球”考验的是学生一边拍篮球一边向前进的能力,通过接力比赛,在篮球场上设置一些障碍物,让学生依次绕过障碍物运球,进行接力运球,率先达到终点的队伍获胜,在教學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4.拓宽训练途径,加强体育锻炼
现代社会,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大不如从前,缺乏适当的锻炼、过度饮食等一些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又由于文化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每周的体育课都比较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途径太少,要让学生每天都进行锻炼只有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紧张学习的闲暇时刻放松自我,还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体育运动,对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十分有效的作用。但是如果是单一的课间体育运动,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感觉乏味,往往不能够提起兴趣,反而事倍功半。因此,学校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时地改变大课间体育运动的方式,丰富学生课间运动的形式,例如在大课间体育运动可以是跑步、跳绳、拔河、踢毽子、打排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等多样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能够让小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享受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选择自己想要加入的课间体育运动,以此提高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5.提升体育老师的责任心
小学生还比较小,思想还不够成熟,学生都爱好玩耍,对一些危险的事物还不懂得如何避免和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如学生在打篮球时有可能被篮球砸到,在游泳时难免会有一些紧急情况出现,这就需要体育老师有足够的责任心,老师要告诫学生在打篮球的过程中要防止被篮球砸到,如何有效地躲过篮球,并且教会学生在游泳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救方法,可以通过亲自示范给学生进行讲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老师在进行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前的情况适当改变教学的模式,创新体育教学模式,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拓宽训练途径,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小学体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谢川.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智慧,2020(22):94,97.
[2]钱金花.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体育课堂重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5):89-90.
[3]吴雪燕.少年强则国强:试析如何构建小学体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82.
[4]袁扬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3):122.
[5]赵会超.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