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燕
摘 要:怎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进一步让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動学生的积极性。就如何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充满生活味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途径进行探索,对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味;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个性已经慢慢显露出来,叛逆心理也比较强,对于当前信息时代蜂拥而至的各种思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判断,明确是与非、辨别真与假,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则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阵地,就更要围绕学生做好文章,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法,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需遵循一定原则
1.遵循开放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为教师,要摒弃固步自封的教学方式,持开放的态度,从家庭、社会中自然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完善课程资源,增加一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此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富有生活气息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遵循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教师尊重学生,尽最大可能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差异,也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多列举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学知识可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言一行有规可循,从而使学生更加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3.遵循实践性原则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讲解最终都要落脚于实践,因此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使其将课堂所学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通过具体生活素材的引进,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门课的知识总归要在实践中运用,指导自己的生活以及思想观念,让自己的品行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味的具体策略
1.教学目标要生活化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与生活目标紧密结合,使学生易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理解与掌握,受到启迪,浸润思想,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这一课确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做自己的方法,以及如何发挥自身潜力,更好地了解、发现自己。而价值观目标就是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分对学生的差异与潜能加以挖掘,让每一名学生都反观自身,积极地悦纳自己,从而做更好的自己。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实际上一方面是联系了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客观认知来欣赏自己,找准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做到知情行意。
2.教学素材充满生活味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与生活相契合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把一些活生生的现实的典型事例融入课堂教学中,由此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授课的感染力、说服力。比如,在引入模范人物事例作为教学案例时,可以从身边的一些琐事中提取典型事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独立”的讲解中,让学生进行正反方的辩论,从而使学生懂得个人独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教学方法生活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具体方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具体的授课阶段,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教师都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比如,在导入环节就以生活实际举例引入正题,以事实导入、讲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等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参加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又比如,通过创设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根据所学对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辨别、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图像、小品等方式,进一步让生活情境真实而富有内涵。比如说,在“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课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未成年人被伤害的短视频个例,借此向学生发问,“当你遇到类似事件的伤害时,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由此也缩短了学生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融情入境,深入理解。此外,教师尝试布置一些行为类、实践类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记录过程、归纳总结以及形成小论文,真正把所学转化为具体的认知,并且在经历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要想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师需要巧妙地把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使道德与法治课更具有生活味。
参考文献:
柳银生.再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学周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