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慧
摘 要:历史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同样也是帮助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历史知识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差距,因此他们很难快速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在实施和開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培养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为首要教学任务,从而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兴趣;策略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自身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人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还是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教师应该定期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通过兴趣教学让学生对历史课堂有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一、创设情境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教师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为其讲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这样一来,虽然学生自身的历史成绩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长此以往,单一无趣的教学模式会让其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丧失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课堂的质量和效率大大下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同样限制他们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电子设备的优势和长处,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让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增加自身对于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1]。以解析“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为例(统编版七年级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课程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为他们播放早期北京人的视频和图片,为其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以及发展历程,并且在此基础上让其通过观察北京人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描述。通过创设情境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了解我国古代时期的生活背景。另一方面让他们对历史知识建立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的设立不仅可以让教师清晰明了地知晓每位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还可提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导入相应的问题,并且将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相结合,使问题适应且符合学生近期的发展趋势,让其想要针对相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解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2]。以解析“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为例(统编版七年级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解重难点内容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为了巩固隋唐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决定采取科举制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那么科举制分为哪三个阶段呢?”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通过设置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给予其充分思考和分析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将其思维局限于教师的传统思想和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模式
历史教材中往往涉及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并且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改编。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加深和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深入地体会和感受每个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提升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相应的提高。以解析“新文化运动”(统编版八年级教材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角色,并且可以适当地改编表演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了解到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以及当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深刻地体会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3]。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中;另一方面保证课堂的质量,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上述几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成功激发他们自身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让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样,教师也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教材内容,培养他们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为其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对历史课堂有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应远.农村初中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思考[J].科技资讯,2020(7).
[2]张文怡.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72.
[3]张振兴.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效率[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0):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