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头晕”说再见

2021-07-11 10:49聂瑞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头晕

聂瑞虹

〔摘要〕初二女生Q,成绩优异,却突然因为不明原因的头晕频繁请假,在家休息,表现出厌学情绪,母亲因此着急万分,常和女儿发生冲突。“成绩第一”和“情绪有错”的教育理念使Q同学在家庭中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释放自己的压力,只能在“头晕”的帮助下按下暂停键。咨询师通过叙事家庭疗法,帮助母女看到头晕的意义,发展与头晕不同的支线故事,改善家庭氛围,帮助Q同学逐步摆脱头晕的困扰。5次干预后母女都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头晕;亲子互动;叙事家庭疗法;初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47-03

2020年9月,笔者接到了一个熟悉的电话,电话中Q同学的母亲焦虑地表示,刚进入初二的女儿总是因为头晕请假不来上学,甚至一周五天中只来上半天课。在各大医院做了所有的身体检查,医生表示一切正常。由于去年孩子有过惊恐发作的情况,在医生和心理教师的帮助下恢复正常,因此母亲想到,这次的头晕有没有可能也是出于心理原因,希望笔者能跟她的女儿聊聊。Q同学成绩优异,性格外向,愿意咨询。在初次评估后,Q同学邀请母亲一起加入咨询,母亲欣然答应。

在了解基本情况后,笔者认为,Q同学的头晕是情绪引起的躯体化反应。以往在家庭中,父母对Q同学要求很严格,不允许她通过语言自由地表达和释放情绪。当她生气时,父母会因此更生气;当她学习上感觉“压力山大”时,则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知孩子要坚持。久而久之,Q同学的身体就开始抢着“说话”,而这种身体语言更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由于母亲和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状态有所调整,因此笔者采用叙事家庭疗法对母女二人进行了5次干预,主要目的是帮助她们发现头晕的意义,改善家庭氛围,尝试邀请家庭成员接纳和表达情绪,让Q同学最终学会用语言而非身体说出自己的心情。以下是心理干预的主要步骤。

一、叙说故事,外化问题

叙事家庭治疗并非将个体或者家庭本身与问题等同起来,而是认为“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即通过外化的方式,将问题和人分开,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避免陷入“我是问题”的无力或“你有问题”的指责中,以积极的方式应对问题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因此,笔者在前两次咨询中重点对问题进行外化,提高母女解决问题的希望感。

首次咨询中,Q同学提到自己有一个5岁的妹妹,目前和爸爸妈妈及奶奶一起居住。自己成绩优异,但无奈最近总是头晕请假,想要本学期冲刺班级第一的计划也因此泡汤,医生检查说没有问题,所以妈妈建议自己来找心理教师。自从半个月前与父亲发生剧烈争吵后,就开始频繁头晕。上课时,自己眼中的黑板就像是一台坏掉的旧电视,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头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第2次咨询中,Q同学邀请母亲一同前来。母亲提到,之前自己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看到孩子的不足并指出,帮她改正,但自从孩子出现惊恐发作,又因为头晕反复请假,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跟孩子沟通,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一起成长。

辅导片段:(Q代表Q同学,M代表其母亲,T代表心理教师)

T:能说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头晕吗?

Q:半个月之前,我跟爸爸起了很大的冲突,当时就天旋地转,哭得不行。第二天去学校,还没上课就开始晕,后来就请假回来了。在那之后,每天都晕得很厉害,最多只能上半天课。

M:是的,第一次头晕是因为跟爸爸吵架,后来他们和好了。我也跟爸爸说过教育方法的问题,但是她还是一直头晕,甚至上学一周都来不了半天,打不起精神,说话有气无力。

T:刚刚你提到,每天都晕得很厉害,在学校和在家都会晕吗?

Q:在家会稍微好一点吧。

T:嗯,如果0分代表一点都不头晕,10分代表晕到要倒下,一般在学校头晕大概有多少分,在家会有多少分呢?

Q:在学校头晕基本在8~9分,到9分就受不了,要找老师请假了,在家一般有7分。

T:好像在学校头晕的程度也会有一点点不一样,我比较好奇,“头晕”一般什么时候会来找你呢?

Q:都是下课来,从来没有上课来过。上课我都在全神贯注地听,一直记笔记,最多就是眼睛看不清,但下课就晕得不行了。

T:听起来上课的时候“头晕”距离你远一点,但他来的时候你就会看不清。下课的时候距离你更近了。如果说头晕现在就在这个房间里,你觉得上课的时候他在哪,下课呢?

Q:上课的时候可能距离我有两步远,下课的时候就在我的身体里。

T:我很好奇,上课的时候他会跟你保持距离,下课才会到身体里,你怎么看呢?

Q:上课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头晕想找我,可是我不想理他。老师上课讲的我觉得都很重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一直记笔记。下课基本都在写作业,快上课的时候就晕得不行了。

T:最近“头晕”好像经常来找你,你觉得他有什么想对你说吗?

Q:可能会说“休息一下吧”,因为没有同學来找我说话的时候,我就会一直写作业,想赶快写完,然后上课,然后写作业。

T:母亲怎么看,好像上课的时候头晕会距离她远一点,下课就突然来了?

M:她对自己要求很高,上课非常认真。班主任说她下课也一直在学习。可能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太累了。

T:咱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头晕”会在你注意力长时间集中的时候来找你,如果你上课下课都不理他,就会被他一把抓住。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你被“头晕”抓住呢?

Q:下课跟同学聊天可能会好一点。下次可以试试,反正作业在学校也写不完。

T:这是一个好办法!那Q同学在家一般情况都会比在学校好,有没有什么时候会晕得严重一点?

M:她跟爸爸吵架那一次晕得最厉害,之后与妹妹发生冲突后会头晕。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脾气,但其实她脾气很大,有一次妹妹说错了话,她就站起来要打妹妹,我们觉得姐姐应该让着妹妹,但是可能她当时的确很生气,我们又不允许她发火。

Q:确实,每次吵架之后头晕都会来,而且好几天都不走。有时候晚上吵架,第二天早晨都会晕到起不来床。

二、重述故事,丰富视角

当学生和家长被问题困扰时,分析“为什么会有问题”会让学生陷入无力和自责,也会让家长更加焦虑。在第3~4次咨询中,笔者重点关注在问题出现时,母亲和孩子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这样可以帮助母女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应对“头晕”以及头晕的意义上,赋予两人面对头晕的方法和勇气。

T:当“头晕”来找你的时候,你一般都会怎么办呢?

Q: 在学校的时候会跟班主任请假回家,休息一下或者自己写作业。画画或者玩水晶泥就会好一点,在家练字也能平静下来。

T:那母亲呢?当头晕来找她的时候,你会做点什么?

M:最开始我特别焦虑,特别想让她来上学,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后来她状态真的很差,我就开始说服自己不要发脾气,可能是由于我之前的教育方法,孩子只能通过头晕的方式表达自己。实在很生气的时候,我就离开家里,自己平静下来之后再面对她。

T:看来Q和母亲都有很多方法呢。那你们喜欢“头晕”来访吗?

Q:不喜欢,我还想沖刺班级第一呢,现在总是请假,也没办法。

T:看来你不喜欢他。那你觉得“头晕”来的时候,有没有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呢?

Q:有吧,在学校晕就可以请假,回到家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也能学会,而且还很自由。

M:最开始我觉得头晕可能是来打扰我们家的,现在我觉得头晕是来提醒我,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再这么下去不行。我自己也在学习怎么跟孩子相处,之前我们不允许她对妹妹发火,这个时候她可能更生气,头晕得更厉害。但是其实想想,生气就是生气,我也会生气,生气完之后,她还是姐姐,我还是妈妈,并不影响我们继续爱着彼此。所以慢慢地,我也开始接纳她会生气。因为孩子爸爸之前和我一样,特别不喜欢孩子顶嘴,现在我知道这些后,也在说服她爸爸改变沟通的方式,这样我跟我爱人互相监督,以免谁控制不住发火。

T:哇,看来虽然头晕让你很不舒服,也耽误你成为班级第一,但是他会提醒你要休息,可以让你在家学得更舒服。还让母亲开始学习如何跟你沟通,理解你的情绪,原来帮了不少忙呢。

三、发展故事,重构自我

了解了头晕的意义,可以帮助孩子和母亲发现改变的方向,用替代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第5次咨询中,笔者引导她们发觉“头晕”的支线故事,用语言替代身体表达自己,通过更加适应性的方式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T:之前我们讨论过,头晕过来找你的时候可以怎么办,不知道你有没有尝试一下上次讨论的方法?

Q:试过,现在我下课都会跟同学一起聊天,这周没有因为上课头晕了。和妹妹生气的时候也还好,因为会跟妈妈说,她也能理解。偶尔头晕还会来,但是不会像以前一样,一待就好几天。

M:对,她现在状态比之前好很多,我们也改变了很多。有一次她早晨头晕,没有力气,不想来上学,我也没有逼她,还带她出来看了一下周边的小猫,她就很开心。现在我跟她爸爸都会互相提醒,不要随便发火,如果实在忍不住,就暂时先离开,之后跟她道歉。

T:哇,好像不仅是Q同学,母亲也在“头晕”到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Q同学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虽然之后“头晕”可能还会时不时地来访,但现在已经可以顺利地和他说“再见”了。

四、辅导后记

最后一次咨询中,Q同学表示,最近“头晕”来访的次数逐渐减少,自己也不再害怕这位客人。当“头晕”再次来到身边时,自己能够耐心听听他说的话,如果难以接受,也会把这些话转告母亲,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母女二人共同想办法与“头晕”说再见。

两周后,Q同学的母亲打来电话,提到孩子近两周内依然有1天因为头晕请假,但是整体精神状态恢复很多,在家和妹妹发生争吵的次数也逐渐减少。自从“头晕”来到家庭之后,母亲也发现了以往教育方式的不足,开始学着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重新思考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

五、辅导反思

(一)保持中立,建立良好的多边关系

当同时面对家长和孩子时,与双方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是家庭辅导有效的基石。在学校环境下,很多教师往往会先入为主地选边站,要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指责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家庭氛围过于紧张;要么站在家长的角度,以改变孩子为目标,希望通过辅导帮助家长搞定“有问题”的孩子。然而,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利于建立合作信任的辅导关系,反而可能激化亲子矛盾,让辅导难以有效进行。因此,教师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扰和顾虑,同时理解家长的无奈和担忧,才可能有效地帮助双方看到彼此的不容易,从而彼此接纳,改善亲子关系。

(二)巧用外化,避免人与问题重合

通过叙事中的外化技术,将头晕这一症状与孩子本人分离开,可以有效避免人与问题的重合。一方面,孩子能够坦然面对困扰,不必带着“我有问题”的自责和痛苦不断防御;另一方面,家长也不再指责孩子不够坚强,而是开始理解“头晕”的意义,并与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思考如何面对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巧用外化,可以有效避免亲子间的矛盾,从而为家庭共同面对困难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发展支线故事,改写家庭互动模式

当带有问题的主线故事占据了家长和孩子的视野,家庭往往会忽略支线故事中蕴含的资源和力量。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支线故事。本案例中,Q同学积极地面对“头晕”带来的困扰,尝试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在频繁请假的同时,成绩依然在班级名列前茅,可见她的乐观与坚持。Q同学的母亲不断地自我反思,改善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尝试新的教育方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作为家长的爱与关心。两人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从最开始“孩子回避,母亲指责”的消极互动方式转变为“孩子信任,母亲理解”的积极互动方式,从而改善了家庭氛围,也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与“头晕”说再见。

参考文献

[1]怀特.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2]莫小枚. 叙事家庭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 怀化学院学报,2016(6):49-52.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深圳,51810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头晕
针灸可缓解头晕的原因有哪些?治疗机理是什么
按摩“风池”缓解头晕
头晕吃天麻有讲究
头晕患者要学会描述病情
头晕也是一种“心病”
老头晕
老头晕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狐狸卖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