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梅 孙愈中
【内容提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人们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日益提高,同事群、亲友群、同学群、老乡群等开始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些群体的互动交流基本上是在相对固定的网络社区内,由此而形成的是一个个信息茧房。在这些信息茧房内,每当有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个体的观点通常会被群体的看法所取代,许多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导致出现舆论偏向,从而产生一系列群体极化现象。而在微博、知乎、豆瓣等网络社交平台,因粉丝围观后话题和看法的分类与聚合,网民选择站队的情况更加严重。本文认为,网络受众的盲目跟风、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和主流话语的传播缺位,是出现群体无意识怪状、促使舆论走向极端化和非理性情绪高涨的动力及原因。
【关键词】信息茧房 乌合之众 舆论偏向 群体极化 动因分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时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同或相近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到一起,通过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信息。因此可以说,人际传播在网络语境下已经严重圈层化。在这些圈层内,由于成员的盲目跟风,个体的看法通常会被群体的意见所淹没,从而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现如今,网络群体极化所产生的效应大多是负面的,带来的是人际关系撕裂进而影响现实社会生活的严重后果。笔者认为,对热点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分析研究,不妨从信息茧房、乌合之众与舆论偏向等几个关键词入手,并寻找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网络受众的盲目跟风,出现群体无意识怪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当然,线上话语的分裂、极化会随着特定条件的变化,要么强化要么弱化。这些特定条件既有可能是群体认同,也有可能是多数人的固化思维。人作为群体动物,一般都有从众心理,他们为了与多数人保持意见一致,常常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在网络社交平台,群体规模越大,成员越多,从众率就会越高,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也会逐渐趋于一致,少数派的意见会被多数派的看法所掩盖,从而导致群体极化。
当前,信息传播的圈层化趋势使群体极化现象日渐严重。圈层化是刻画和描述群体生成、群体传播、群体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网民平时没有主见,受到他人的影响后容易随波逐流,尤其是对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煽动性言论缺乏警惕性。作为对群体行为、文化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行为的具体描述,圈层化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交往行为的共性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人际传播所呈现出来的分化与集群的趋势。①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人们往往会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或者获取信息,他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但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渠道共同关注某个热点事件并形成集群。
如2021年2月17日有多家媒体公开报道,贵州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这个消息一出,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还是微博、论坛和网络报道的评论区,都将此当成了热门话题。然而舆论却偏向于一边倒,大多数的人认为,王莉能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那么其他调酒师,甚至厨师、擦澡师、修脚师与她只是分工不同,也可以入选。实际上,只要作一番冷静的思考或者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后就会发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到底能不能入围增选院士名单,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两院院士的学术背景其实是多元化的,不应该被情绪化的讨论所裹挟。据报道,由王莉主导研发的“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项目,经贵州省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成功还直接促成了中国白酒169计划的产生和发展,为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莉本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等荣誉,还被评为轻工“大国工匠”。②她到底能否入选,要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权威性的认定,并不是网民可以左右的。
现如今每当社会上有热点事件发生,网民就会及时作出反应,通过个体情绪在网络空间宣泄,群体情绪就会逐渐趋同并累积起来,引发初始舆论,然后再通过网民间的互相交流形成共识。在这期间,负面消极的情绪比正面积极的情绪更容易被大家所分享,偏激的观点会不断地被更多人接受,再通过不同的社交平台继續扩散,进而又传播给他人,由此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情绪是能够相互传染的,这对群体特点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群体行为选择的趋向。在群体中,任何一种情绪和行为,只要不合常理,都会很容易传染开来。其激烈程度之强,足可以让一个人随时准备为另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做出牺牲。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对群体和群体心理特征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当个体孤立时会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当他融入群体后,他的个性特征就会被群体消解,他的思想也立刻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群体极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恐怖主义、民族冲突以及重大的政治决策失误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在进行群体决策时,同质化群体的盲目自信使所有反对的意见均被忽略,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非理性抉择会严重冲击社会稳定。④如在微信群或者微信朋友圈中,大家的讨论和争论能够使群体中多数人认同的意见得到加强,这样,本来就认为某些看法正确的人会更加自信。这是由于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会明显受到群体的影响,为追求归属感而自然而然地放弃自己的立场,选择顺从,因而产生盲目跟风的群体无意识怪状。
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促使舆论走向极端化
站在全方位的角度看,网络意见领袖几乎推动着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这种推动已不仅仅只限于线上,他们的言论已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到了线下。⑤那些平时读书少、信息不灵通、生活阅历浅的人更容易受到网络中部分意见领袖的观点左右,意见领袖说什么,粉丝就信什么,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积极充当乌合之众。这些人在转发网络信息时,通常将判断建立在自己所信任的别人的判断基础之上,因此意见领袖会对他们产生严重的影响。⑥许多网络热点事件通常是由微博炒起来的,如某个网络大V发了条微博后被粉丝转发,由于话题敏感,结果被迅速围观,大家七嘴八舌地彼此印证观点的正确,结果是这个声音被不断放大。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社区内,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有时还会产生“回音室效应”,许多极端化的同质化观点,在反复讨论后就形成了群体认可的偏见。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指出,信息到达受者过程中存在着两级传播现象。第一级是信息由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第二级是再由意见领袖到全体受众。⑦意见领袖就像网络空间的领头羊,面对社会热点事件,他们的言论能严重影响群体,支配群体的行为,引导舆论的走向。有时,意见领袖的煽动性言论,还会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现在的一些意见领袖除了经常活跃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外,还渗透到了一些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他们在提供“独家信息”的同时会危言耸听地发表所谓的独家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大家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有的甚至还会在其中夹带许多“私货”。如果是传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那当然是多多益善;如果是不怀好意的煽动者,那问题就严重了。
当前,人们交往的圈层化通常是由信息茧房造成的。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于2008年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介通过传播同质化内容,使用户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空间之中。笔者认为,意见领袖既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潜在推动者。如果作一番辩证分析,那么在避免群体极化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同样也能够发挥正面作用。因此,要大力培养能传播正能量的意见领袖,让他们经常活跃于网络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有效抑制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的群体极化现象。⑧在线下,群体极化一般由群体压力造成;在线上,群体极化通常是群体压力和网络舆论压力的结合。在线下,群体极化是小众化的,多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在线上,群体极化是大众化的,是跨地区、跨群体的。在线下,群体极化是主观信息过滤;在线上,群体极化是基于推荐算法之上的客观信息过滤。在线下,群体极化传播的速度和极化的程度是有限的;在线上,群体极化传播的速度和极化的程度是无限的。⑨正由于上述原因,在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网络社区的羊群效应往往会对现实社会构成更严重的威胁。
美国心理学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会逐渐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会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⑩在网络空间形成的舆论具有快速性与集中性,通常被认为是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基本看法。群体极化引发的舆论风暴,给政府部门处理危机带来的是更多更大的麻烦。网络群体极化与现实社会有很高的关联度,在线上反映出来的是极端情绪的宣泄和语言暴力的膨胀;在线下则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因此,极端化的情绪如果催化出偏激的观点并形成舆论,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主流话语的传播缺位,导致非理性情绪高涨
由于主流话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缺位,因此在网络群体极化过程中,能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情绪宣泄的言论却越来越多。网络时代人人皆媒,如果对网络空间监管不力,那么就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偏激意见的广泛传播。在群体极化的推动下,网民就只会关注大家对该事件的看法,而不再去顾及事件本身的真实与否。11网络语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严重,一是由于网络的无中心化导致把关人缺失,主流话语传播缺位,随之而来的是非理性情绪高涨;二是“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依然很大,如人们在看到自己认同的观点时会积极参与讨论,随声附和,反之会保持沉默,结果促使另一方的意见形成声势;三是网络群体极化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有人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情绪宣泄和利益诉求。
在风险社会,造成信息匮乏的原因有许多种,包括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有限、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文化地理的作用等,也包括掌握信息或控制了传播渠道的人向他人刻意屏蔽该类信息等不利于风险应对的因素。12197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三位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和奥里恩在一篇名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有名的“知识沟”假设。他们认为: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当大众媒介信息的流通总量不断增加时,信息并不是平均提供给所有受众。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高的社会成员比地位低的社会成员能够更快更多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13这条知识“鸿沟”实际上也存在于主流话语和非主流话语表达的主体之间。主流话语的传播缺位和网络把关人的缺失,使信息在多元化和无中心化之中形成了一个个层次与群体不同的圈子,再加上各个圈子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存在着认知差异,从而使理性意见经常被拒之于门外。
群体极化的舆论偏向如果影响到线下的现实生活,那么对社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突发事件最后酿成群体性事件,其实都是通过网络的非理性情绪发酵而引发的。在特定的群体内,许多个体会出现明显的低智商、情绪化特征。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被模糊化了,即使是违法行为,平时守法的个体也会误以为法不责众而在狂热情感的驱使下参与其中。因此,网络群体极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除了催生网络暴力、激发信任危机、损害政府公信力外,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网络传播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都是人在大脑中的活动,最终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解码和编码,均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14与热点事件有关的话题发酵,一般要经过萌芽、扩散、高潮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流话语表达主体应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权威信息,正确地影响他人的认知。根据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培养理论,受众通过媒介信息的“帮助”,可以建构和完型自己的“象征性现实”,并进而影响、控制和决定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15传统主流媒体触网后大多成了新型主流媒体,面对社会热点事件,都应该积极介入,通过及时报道和评论,把舆论引导的重点由单一的线下变成线下线上同时发力。
要有效应对网络群体极化,主流话语的传播就不能缺位。在这方面,融合后的新型主流媒体可以大有作为。一是在热点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跟进,把对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评论进行立体化、全方位传播,不留任何死角。像浙江省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和绍兴市柯桥区融媒体中心,每当遇到热点事件发生,不仅在官媒的所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端口进行快速报道和评论,还要求记者编辑等在自己的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分享由单位统一审定的稿件,再让群内和圈内好友转发。这样做,明显挤压了虚假信息和非理性舆论的传播空间。二是对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回避。新型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解读有权威性,要用专业的眼光和视角去剖析网民关注的话题,把其当成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主流媒体的一项具体工作来做实做好、做到位。
四、结语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16如果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作一分为二的分析,那么它既能通过群体的一致意见,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又能使错误的认知、判断和行为走向极端。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待,网络群体极化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舆情,它从形成、发酵到异化,最后波及现实社会,网络表达不受限制是主要原因。对此,网络舆情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动态分析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的看法和意见,加强对群体心理和网络舆论的疏导,及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注释:
①冉华.当代文化传播的伦理物质及其社会功能[A].谢云耕,陈虹.新媒体与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8.
②馬小龙.“茅台候选院士”需经得起舆论审视[EB/OL].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21-02-18/doc-ikftssap6267177.shtml.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戴光年,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12-13.
④倪万,孙静茹.推荐算法驱动下“被动”群体极化现象及消解[J].青年记者,2019(31):43-45.
⑤王国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2.
⑥吴飞,徐百灵.自媒体话语实践中的观点极化与社会流瀑——对方方日记海外出版争论的个案分析[J].新闻记者,2020(06):37-46.
⑦1315汪淼.传播研究的心理学传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76、93、66.
⑧王秋旭.信息茧房效应下微博群体极化现象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177-178.
⑨张爱军,梁赛.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和规避措施[J].学术界,2019(04):75-83.
⑩樊清丽.关于算法推荐易形成“信息茧房”的再思考[J].采写编,2019(04):33-35.
11吴昊桢,冯锐.智媒时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与治理[J].青年记者,2019(30):34-35.
12张燕.风险社会与网络传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39.
14王玉婷,李怡君.乌合之众还是理性群体——以人人网为例探究热点事件如何发酵[J].今传媒,2014(04):63-64.
16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6-04-20(001).
作者简介:范红梅,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