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云3.0”时代新闻传播的反思

2021-07-11 22:48揭其涛
新闻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反思架构实践

【内容提要】基于人工智能、精准算法、数据驱动等新技术的智媒正在深度重构新闻生产传播的全流程。以“智媒云3.0”版本的发布为代表的智媒完成更新迭代后,突出智媒实验室、智慧内容与智媒新基建,完成从单一媒体形态到多维媒体形态的转变。本文通过梳理以“智媒云3.0”为代表的智媒在当下的实践应用,着重阐述科技联合传媒的整体矩阵架构和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智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智媒云  实践  架构  反思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分发、用户、终端等多个维度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智能化成为各级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目标。2017年12月,新华社在成都发布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研发的“媒体大脑”,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生产、分发和监测等服务;1年后,新华社发布“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2019年,《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宣布成立;2020年1月,封面传媒发布“智媒云3.0”版本,以视频传播为主要手段,借助算法和数据的驱动,助力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竞争的核心所在,以“智媒云3.0”版本的发布为代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将在未来拓宽发展的新空间。

“智媒云3.0”已经扩展至融媒体建设、都市报融合转型、党报和广电媒体深度重构之中。这种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数据驱动力打造的算法重构,為互联网空间提供优质、视觉化的视频信息,为科技巨变中的媒体融合转型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实际上,自2017年底,智能App“封巢”就已经贯穿策划、采编、审核、发稿全流程,遇突发事件时,机器人新闻在8秒内成稿1300字,每月的供稿量超过数千篇,集语言和意图识别技术为一体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智能化新闻生产积累了有效的经验。至2019年,新一代的“智能+”产业生态链已经初具规模,从“AI+场景”到“5G+大数据”,新一代的智媒云产品逐渐成熟。

一、“智媒云3.0”在新闻传播中的实践应用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的初期,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中关于疫情的谣言甚嚣尘上。各大媒体都开辟疫情信息专栏频道,及时发布第一手权威信息,对网络谣言进行驳斥和辟谣,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问题。面对复杂的抗疫形式,智媒云采用直播进行信息沟通,开设“国家战役,武汉直播”专栏,先后直播火神山、雷神山施工现场等专题节目,将复杂的现场情况以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展现,充分运用航拍技术,全景展示宏大的抗疫工作现场,鼓舞全国人民抗疫的热情。智媒云凭借自身强大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抓取优势,推出一系列覆盖武汉抗疫前线的智能新闻作品,运用20余款交互融媒体产品,增强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专业性,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念,积极抗疫。

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许多热点问题的解读、重大问题的回应都借助智媒个性化搜索、诙谐化传播得以实现。在新闻信息的采集方面,机器人小封可以通过传感器对相关新闻数据库进行自动化的数据抓取,实现新闻内容自动化采集,经过准确的分析和算法的推演及时输出数量可观的新闻信息产品。在语音识别、意图识别等技术的作用下,智媒新闻可以达到秒级的发布速度,真正实现碎片化指尖的呈现。“智媒云3.0”版本也以个性化算法推荐的新闻内容为主,聚焦两会的重点内容,对政府工作报告亮点进行解读,以期实现最佳的呈现。在新闻内容传播方面,智媒采取真人播报为主,主打视频素材推出视频作品“我AI 中国 100 分”,结合手绘漫画和智能语音等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报道。用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解读重大政策的实施,以动画视频的呈现方式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吸引了不同阶段的受众。

二、“科技”+“传媒”的整体矩阵架构模式

(一)技术赋能搭建未来媒介实验室

技术驱动的智媒开始逐步形成规模体系,搭建起智媒未来实验室。重点由AI(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辅助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大数据)进行数据的搜集和保护,最后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新闻内容的分发和流通渠道。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时效性的增强是全方位的,智媒通过数据赋能与云端服务协同工作,让机器人在未来成为新闻的主要生产者。以新华社的智媒大脑为例,其传感器系统可以在新闻发生前进行热点预测,在新闻发生和信息流通的同时进行同步采集,24小时无间断工作。相比以往人力的新闻生产,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数据新闻直观化的叙述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简洁、完整。此外,当前智媒行业内,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始终难以完美进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内容保护则是数字内容交易和版权维护的最新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可以进行数据的追踪和保护,也极大降低了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维护成本。

(二)智库运营助力智慧内容场景化

智能化的内容运营包括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分发传播以及场景呈现。智媒编辑部可以做到物尽其用,利用各类新闻素材进行智能化管理运营,而后在智媒演播室进行内容的展示。智媒演播室一方面是智媒创作视频的演出、播放场地,另一方面也是智慧内容最后抵达的终点。为满足当下网络传播全时段的要求,智媒内容采用多平台运营,多版本适配,一体化运作模式。在5G传播的时代,采用4k超高清视频播放,包括视频等内容管理全流程的智能化运营,不断开放应用场景进行泛内容生态传播。通过采集用户信息和关联信息获取,加强传播者对于受传者对时空场景的理解,并根据用户的社交关系、喜好偏向、服务使用等情况进行算法筛选,从多个维度描摹用户信息。各个平台都尝试从自身角度出发,绘画完整的用户画像。

(三)智媒新基建开拓数字文创产业

当传媒业逐步向“智能+算法+数据”的高度理性主义方向发展时,一个高度灵活、时效性强、充分延展的传媒产业便逐步建构。基于“智媒云3.0”所开创的智媒体新基建,已经逐步与县级和省级融媒体建设合作,打造“科技+文化”“传媒+产业”的新业态。在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的今天,智媒已经不再是信息的加工和堆砌,而是社会管理的利器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以“新闻+服务”的理念,进行可视化专版、政务活动承办、政务直播、专题短视频拍摄等各个领域拓展。以智能化政务服务联动,打造城市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积极将时政新闻与政务服务相结合,提升运营推广和盈利的能力。以数字文博为例,智媒就可以建立数字化模型和场景式复原,提供便捷的移动化呈现和沉浸式体验,赋能智慧化管理、策展、保护和交易全过程。2020年9月在第八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中,封面传媒就利用“智媒云3.0”等技术,以“科技+传媒+文化”的有机融合,搭建了首家国家级科博会云展馆。

三、智媒生态体对重构新闻生产的反思

(一)算法黑箱的偏见和风险

任何传播技术(媒介形态)一旦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传播技术决定着特定时代新闻图景的整体呈现方式和结构方式。①算法赋权给予用户前所未有的媒介接近权和使用权。算法技术的无意识性是一种强大却不可知的信息运作手段,它生产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②在算法逐步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控制和处理时,通常是处于无人监督的情况,因此这种微妙且不透明的方式在嵌入新闻对象时,带有强烈的技术无意识性。算法在新闻生产传播的流程包括算法输入、算法吞吐、算法输出三个阶段。利用数据抓取技术从私人或者公共媒体数据库中获取信息,作为算法新闻的基础“原生材料”,在算法吞吐环节,机器人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生成既定的语法和语句规则,进而实现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新闻语言生成。由于这一部分技术复杂且无法向用户解释,也被称为算法“黑箱”。在新闻产品的输出阶段,基于LBS系统进行个人地理位置、时空环境和所在情景的全方面描摹,建立个人的数字档案,以达到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推送。随着机器人模拟人脑思维学习的深入,加剧了“算法黑箱化”的过程。

(二)信息茧房的假象与囚禁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说:“人们会逐渐爱上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③“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和“个人日报”伴随着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而来,人们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而对其他内容熟视无睹。根据自身需求所形成的“个人日报”如同蚕茧一般将自身围堵在自己所热爱的内容之中。海德格尔曾说:“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使用的是一种典型的追问方式,这种追问方式预先决定了什么东西能成为问题,什么能够被视为合适的证据,以及什么将成为追问的可能结果。”④当下的算法推送实行不间断的信息主动推送,满足人在智能时代“懒”的要求,其信息量和精准度已经是选择性接触理解所不能比拟的。提出“信息茧房”概念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认为,如果人们长期生存在与自身意见相近或者相似的信息环境中,人们就会逐步采纳符合自身预期的观点,形成“回音室”(Echo Chambers)效应,也就是说个人所认同的观念和事物在正向的刺激中被放大,得到的始终是符合预期的观点,从而导致人们称为认知上的“井底之蛙”。长期处于过度的自身兴趣信息空间中,将失去了解不同事物接触的机会与能力。

(三)全景敞视的围观与监视

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侵犯了我们的自由与隐私,当下我们正处在“圆形监狱”的全景敞视之中。18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一种特殊的监狱设计方式。在这种设计模式下,被关押者处于不同的牢房,而看守者在最高一层的圆形平顶房间内进行监视,狱卒可以看见所有人,而犯人却不能看见他,封闭式分割的管理让犯人之间缺乏有效传递信息的渠道。这种控制模式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尽职,犯人们都不得不内心预设他们的监视,形成一种自觉惩罚和监视自我的心理。福柯从结构主义出发而超越结构主义,从“话语”体系研究的角度出发,考察文化制度中的组织权利分配,认为利用信息的不对等,使用道德制约与人的被孤立心理来实现社会治理效果显著。由此,他认为当下已经处在一种全景敞视主义之下。在数字化生存的今天,工业化的数字资本主义以新的形式开始对社会大众进行有效控制。相互连接的数据库构成了巨大的全民信息网络,可以对任何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详细的建构。一种超级的全景监狱突破并撕裂了全景监狱,将个体身份进行重构,在无形之中消解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界限,成为一种数字化生存时代全新的统治模式,这种媒介技术所独有的权利,强化了社会对个体的监控。

注释:

①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②David Beer:Power through the algorithm? Participatory  web cultures and the technological unconscious. New Media & Society. Vol 11(6). 2009: 985-1002.

③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M].李黎,薛人望,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207.

④戴维·J.贡克尔,保罗·A.泰勒.海德格尔论媒介[M].吴江,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29.

作者简介:揭其涛,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反思架构实践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