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达 刘一剑 苗永平 刘维慧
[摘 要]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在新工科和工程专业学位调整的背景下,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课程体系保障、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文化氛围引领等方面探讨了“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维驱动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项目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厅泰山学者建设工程(tsqn201812066);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项目(2019KJN020);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项目(SDYKC20057)
[作者简介] 陈 达(1980—),男,山东济南人,工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柔性电子技术和微机电系统器件研究;刘一剑(1987—),男,山东单县人,工学博士,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声波谐振器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1-0105-04 [收稿日期] 2020-11-17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1]。我国自1997年起设置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持续扩大招生规模、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完善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创新版图、经济结构、竞争格局的重构,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基建”等创新驱动战略。为了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将原工程专业学位调整为电子信息等8个独立专业学位类别。
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近年来,许多培养单位围绕新工科和产教融合,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例如,清华大学的汪全报等人基于培养目标导向的特色化建设,提出构建多立体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2];国防科技大学的余同普等人基于一流学科提出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南京财经大学的程永波等人提出了全程双元化培养路径[4];中国石油大学的吴春雷等人提出了“一体化设计、三阶段培养、多平台支撑、过程化监控”的培养体系,探索并实践了行业特色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方式,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5]。
电子信息是最具创新灵魂的技术领域,近年来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和应用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并持续快速演进。但是作为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的高等学校,现有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长期偏重“学术化”,与产业需求侧的实践与创新需求存在矛盾,面临人才培养与工程应用和区域发展脱节,研究生综合能力无法适应企业需求等问题。因此,在电子信息领域进入以迭代创新、大众创新、跨界融合为突出特征的历史时期,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需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山东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把人才培养放在山东省“八大战略”“十强产业”,以及将青岛建设成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的布局下,提出了“一个目標、两个服务、三个强调、四维驱动”的产教融合理念,即树立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前沿和领军企业,培养高水平、研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电子信息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强调数理基础扎实,工程原理理解透彻,专业实践能力突出;融合课程体系保障、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文化氛围引领,形成“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维驱动的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产教融合为校企协同育人和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根据学校所在青岛地区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方面的产业优势和企业技术需求,围绕学校“一蓝(海洋)一黑(煤炭)”发展定位,与政府、企业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多方深度合作,把产学研基地建在产业最前端,把人才培养放在产业最前沿。
1.以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和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等为依托,与海信集团、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以及中电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研究所,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位标准,共同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以增强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共同开展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和创新创业教育。
2.加强应用型导师队伍建设,发挥校外企业导师的作用。以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服务经历为标准,综合考虑承担横向课题、企业研发、工程管理等因素,严格制定专业学位点导师遴选标准,从源头上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构建“平台+体系+师资+考评”的校内外互补实践和创新平台。与十余个电子信息领军企业、二十余个研发型中小型企业共同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其中与教育部和中兴通讯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海信、山东晨辉、深圳科卫泰等企业共建了三个省级产教融合专业研究生培养基地。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中长期实习,参加创新竞赛活动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年逐次渐进式的培养机制,即一年级以学理论练技能为基础;二年级以工程项目课题为依托,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三年级以学位论文为重心,强化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由问题驱动,以有利于校企合作,保持目标柔性与利益兼顾,并能动态调整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