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宁
内容摘要:数学家哈尔莫斯把问题形象地称为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而读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关键。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读题能力
一、学生在读题、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是糊里糊涂或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会把题目念一遍而不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一些数量关系。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未知之间加不起桥梁,无法找寻解题思路。他们不懂得在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怎么读。
(1)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欠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其识字量、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局限性等原因造成了审题的困难。有些题目不是孩子理解力有问题,也不存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而是识字量和生活经验少阻碍了学生顺利读题,进而造成不理解题意。
(2)思维模式的定势。平时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了定势思维。只要教师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都是凭经验在解决问题的,也即是模仿。比如除法应用题,都用大数去除以小数,读题只读个大概。因为每节课学的知识都是比较单一的,几道题练下来,学生就会发现解决的规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就不求甚解了,只要作业本上能写出正确答案就行。这样势必在遇到一些需要综合应用知识的新题型时,无从下手了。因为这些新颖的题目超出了他的经验范围,他的记忆储备中没有这样的模式,老师给他(她)点一下,其实和XX题是一样的,他就恍然大悟了。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学生们没有在平时养成审题、思考、分析的习惯。
(3)缺少有效的读题方法。有的学生虽然题目读了,但是不能准确把握、分析题目。通过交谈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有哪些读题方法。他们缺少有效读题方法主要表现:①题目换种表达方式,学生就不会解答了。在课堂上老师讲了一道题,同学们说会了,但是老师再让同学们做一道类似的题目时,同学们却不知如何解答。②找不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同学们在解答解决问题时,通常对阿拉伯数字非常敏感,而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只是一扫而过。③改变题目常用的表达顺序后,学生很难理解题意,甚至要依赖老师。
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1) 培养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习惯。在独立读题过程中,学生读题速度很快,常常一目十行地将题目要求扫视一遍,跳题、漏题、计算符号看错、抄错数字的错误,屡见不鲜例如:一位老师带领41名同学去坐公园。公园的门票是每人2元,那么门票共花了多少钱?可实际做题过程中好多学生都少算了一个人的门票没有算进去,因为他们只在意了阿拉伯数字41和2,而忽略了文字“一”的存在。所以在培养学生由大声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的读题习惯时,还要强调学生指读,从而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读通句子。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
动手操作包括以下几点:①折一折:在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折折剪剪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解决问题。例:一个长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对折,得到一个小长方形,原来长方形纸片的长是小长方形的长的( )倍?在解决有关空间和图形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动手来照着条件做一做!还原题目,整个审题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直观的审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②圈一圈:许多学生审题不着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列出错误的式子。例:把0.8、12、6.7、1.3、0.5、46中的小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题目中小数点和顿号特别容易混淆,学生会看错,因此在做这样题目时,可以要求学生将小数都给先圈一圈然后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以减少错误。③画一画:图的力量比文字更简洁有力,有些问题若感到无法下手时,借助图形重新审视往往会很快的解。如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实际问题的信息需要从情境图中数一数得到。如果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比较好的方法,往往会出现数错的现象,从而导致解题错误。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留下痕迹数数”,即有顺序地数,边数边作记号,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数数、仔细审题的目的。
(2) 培养学生转化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读懂题目、读准题目。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转化数学语言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①数学术语转化为通俗语。例如:天然公司矿泉水单价2元,平均月销售量为5000瓶,一个季度总收入多少元?这道题目出现了2个数学术语,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这2个词会有些抽象。因此我们教师教会学生把它们进行转化,把数学术语转为通俗语。该题可以读为“一瓶天然矿泉水2元,平均每月销售5000瓶,三个月一共收入多少元?”这样读了之后,孩子可以明白了。②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叙述。例如: 9个同学种树,每人每小时种3棵树,4個小时共种多少棵树?这道题目学生读了之后往往会觉得它有很多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道题目采用了逆向的叙述;增大了孩子读懂题目的难度。但是如果把题目读成:“每人每小时种3棵树,9个同学种4个小时共种多少棵树?”这样一读题目的意思就清清楚楚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③隐含条件明朗化。例如:李阿姨原计划每天跳绳60下,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26。照这样计算,八月全月一共跳绳多少下?
这道题目包含了两个隐含条件。第一“照这样计算”,第二“八月全月”;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把这两个隐含条件进行转化;这样就去除了读题的障碍,解题道路就可以平坦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实验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做到肯学、善学、会学,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