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2021-07-11 16:14江瑞辰宋志英王皓宇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

江瑞辰 宋志英 王皓宇

【摘 要】 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采用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般资料问卷、SCL-90量表,对国内两所高职院校的5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群体较好地掌握了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对疫情存在担忧情绪但也有着正向预期;相对入学时的心理健康得分,疫情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明显偏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变量上存在差异。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相关高校和教师应开展宣传教育与心理干预工作,努力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C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3-0028-03

为了解新冠疫情期间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20年3月,在国内某两所高职院校选取53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之后,在“问卷星(https://www.wjx.cn)”平台上进行网络测试,收回问卷523份,通过问卷系统和人工两轮筛查后,确认有效问卷49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84%。其中男生269名,女生227名;一年级198人,二年级111人,三年级187人;文科专业253人,理科专业243人;来自城镇的237人,来自农村的259名。所有学生的年龄在17-23岁之间,身体均健康。

(二)研究工具

1.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12个题项,分为一般项目和分析项目,一般项目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等社会人口学变量;分析项目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对新冠肺炎的知识(如预防知识、主要症状以及危害性),第二类是对新冠肺炎的态度(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感觉、自己或家人感染肺炎的可能性以及对疫情发展的预期)。

2.SCL-90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

该量表是国内心理健康门诊使用最多的调查工具,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人群,包含90个题项,每个题项按1-5级评分,共包含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总分为各因子分相加。评定的是被试当前的实际感觉。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2。

(三)测试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由两名专业人员将所有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所有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的依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二、结果

(一)高职大学生对疫情的知识和态度特点

62.50%的高职生对新冠肺炎的预防知识比较了解,53.63%的高职生对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比较了解,61.90%的高职生对疫情的危害知识比较了解,对疫情存在担忧情绪的高职生占比86.49%,75.60%的高职生认为自己或家人感染新型肺炎可能性很小或者没有可能性,77.02%的高职生对疫情的发展持正向预期(即疫情总体可控,但时间或长或短)。具体结果见表1。

(二)高职生疫情期间与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将高职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得分与其入学心理健康普查时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在SCL-90总分上存在差异(P<0.001),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以及偏执七个因子分上存在差异,疫情期间的得分明显高于入学时的得分。具体结果见表2。

(三)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得分在年级、专业以及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差异(P>0.05),而在性别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3。

三、讨论

(一)高职生对疫情的知识和态度情况

本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在整体上对疫情相关知识有着较好的掌握,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情绪,一般而言,在面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适度的担忧情绪是人们正常的心理反应。当前,在中央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的疫情形势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每天新闻媒体准确而及时地提供了最新的疫情信息,这有助于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广大公众建立理性的风险意识,防范非理性的认知及行为出现。另外,有77.02%的调查对象对国内疫情的发展持正向预期态度,说明高职大学生群体对我国目前采用的防控措施是比较认同的。

(二)高职生疫情期间与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与入学时的测试结果相比,疫情期间调查对象的SCL-90总分以及大部分因子上的得分相对较高,该结果可能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农历新春佳节之际,出现的比较突然,并且疫情在初期发展迅速,从第一例确诊病例出现到全国范围都报告新增病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些负面信息给高职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其次,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高职大学生在年龄上处于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阶段,心理上对外界的依存度较高,抗压能力较弱,又因为学历层次较低,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不够自信,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和求职压力,在遇到类似疫情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时,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不同性别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本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女生的SCL-90得分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一致。该结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男女生的性格存在差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男生往往会被贴上“勇敢、坚强”等心理标签,而女生则与“细心、柔弱”等相关联,因此,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抗压能力弱,面对传染性强的新冠疫情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其次,男女生的应对方式存在差异,而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面对不良情绪和负性生活事件时,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消除个体负性情绪体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要特别注意疫情期间高职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女生进行及时调整,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设计专门活动,帮助高职女大学生提升心理抗压能力,为隨时可能出现的压力性生活事件做准备。

(四)研究啟示与不足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议相关教育工作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使得此次公共卫生事件给高职生群体造成的伤害最小化。首先,通过群体性调研或个体咨询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其解除困惑;其次,在疫情期间,地方政府和高校需要加强有关疫情客观信息的及时传播,加大信息更新频率,这有助于降低高职生对于疫情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最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活动设计,帮助高职生提升抗逆力水平,习得积极的应对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时,能够从容地应对。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这限制了研究结果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截至3月20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EB/OL].[2020-03-21].http://www.gov.cn/xinwen/2020-03/21/content_5493804.htm.

[2]宋斐翡,王鑫,剧志英,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31(2):23-27.

[3]唐蕾,应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0):57-61.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18.

[5]时勘,胡卫鹏.北京民众在SARS疫情中风险认知与心理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293-295,298.

[6]刘志强.高职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6):2970-2973,2992.

[7]辛素飞,王一鑫,林崇德.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1999-2016年[J].教育研究,2018(11):120-130.

[8]曾天德.高职护理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07-113.

[9]王霞,胡晓霞,徐晶,等.高职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77-79.

[10]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2-37.

[11]郭峰,汪志兵.高职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以江苏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60-63.

[12]答会明.高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3-294.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