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
【摘 要】文本细读是搭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学生通过细读融入文本,体会文本言语的智慧,也能参悟写作的技巧,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从依文切入、把握有度、提炼内容等角度阐述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2-0153-02
【Abstract】Text perusal is a bridge for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students and texts.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the wisdom of textual language and comprehend writing skills through fusion of texts through careful reading, thu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lose reading of Chinese text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tting into the text, grasping the degree, and refining the content.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Reading teaching;Text perusal
学生细读文本,品味其中精妙之处,能促进语言的积淀、语感的涵养、情思的体味,从而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学生只有在细读中产生自己的领悟,才能与文本共情,但如果将阅读当成“走场”,就会出现肢解文本的解读、热闹的虚假讨论,读薄了文本的语文味。学生要通过细读融入文本,走进作者编织的语言世界去窥探奥秘,从而促进自己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依文切入,挖掘精妙
文本中有看似矛盾之处,或是作者故意设陷,或是有意打造,但矛盾往往直指文章中心,能引疑促思。分析矛盾,能收获尚未获得的情感体验,从而揭开作者的真实情感。矛盾之处往往有着很深的寓意,也彰显了语言的精妙,矛盾之处往往令人回味无穷,但由于学生的认知、阅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很难发现破绽,因而产生浅显的理解。教师要优化设计,带领学生去剖析文本的深层内涵,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毛主席的心理,既能在“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处理解为人父的凡人情感,也能在“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中感受伟人的胸襟。学生只有针对这些矛盾展开讨论,才能从中读出毛主席的伟人胸襟。
教师要挖掘文本中最为精妙的点、学生质疑的点而切入,与文本对话,捕捉文本的智慧,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意蕴,让他们的内心受到震撼。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留白处,感受作者的匠心所在,去品味弦外之音。教材中的留白之处是指省略的文字与标点符号以及模糊之处,往往传达着更深的意味。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留白处细细品读,让他们发挥想象去主动填补空白。教材中常有一些语言不同于日常的使用习惯,是作者独特情感的表达,具有“陌生化”的独特意味,这些看似不常用的词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思。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一课中,对月亮的描述用了“玉玉的、银银的”等词写了月光的颜色美,用“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写月光的朦胧美,这些词语虽然令人有“陌生”感,但往往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令人顿生新鲜之感。所以要去感受作者表达的不合语法规则之处,去捕捉作者写作的“奥秘”,去体会“陌生”语言中别样的美。
二、把握有度,心系全文
细读文本,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去透过文本内在的肌理探索深奥的事理。教师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有度,要从细读中体会文本的价值。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既要尊重作者的原意,也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学生会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从不同的层面去体验,从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将自己的思考強加给学生,不为学生限定范围,为他们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的文本解读,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创造性的解读不是解读的随意化,更不能偏离文本的核心,要尊重文本的原生价值,循着正确的方向与文本交流。在理解一些寓言故事时,一些教师往往进行“较真”性的解读,如在讲解《狐狸与乌鸦》一文时,如果将狐狸的“狡猾”解读成“聪明”,这就违背了这篇寓言的原生价值。教师要合理把握方向,要在遵循文本价值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每篇文本都有其独立的意义,词句与上下文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细读文本中切忌缺乏整体意义的“断章取义”。学生如果在细读时脱离文本,就会导致文本被“肢解”,教师要系统地细读文本,既要关注细节,也要关注整体,能从细读中获得完整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涵泳文本,融入文本的语境中去品读,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要为整体服务。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读,既要具有整体意识,也要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研读“喝酒”部分体会武松的豪爽、倔强,研读“打虎”内容,体会武松的智勇。只有把“喝酒”“上冈”“打虎”等联系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分析出武松的性格。在细读中,学生要抓住整体,把握大致语境。学生可以从局部细节的细微处入手,去寻找作者巧妙构思之处,并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品读,可以实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如,在讲解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清贫》一文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研读两个士兵在对方志敏细搜的过程,用了“搜”“摸”“捏”以及“抢夺”等动作,体会到士兵“热望”到“期望”再到“失望”的过程,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突出主题,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
三、提炼内容,参悟精妙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要引学生在细读中披文入情,并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从而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要顺学而教,要贴近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选择易于接受的内容让学生细读,让他们在细读中提升语言素养。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炼细读内容,对于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内容,如果让他们去细细研读、讨论交流,就会导致课堂走向低效。教师也不能将问题过度拔高,再将自己的细读体验讲授给学生,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促进他们的建构。学生在细读文本时要利用好“助读”,要关注单元导语、插图等内容,指向教学目标、围绕语言点去选择细读内容,这样才能落实好细读教学的价值。教师要利用好助读内容,在细读中确定“教什么”“如何教”,引领学生从细读中获得收获。如,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教学中,要把握“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形象”这个目标,引导学生围绕人物语言细读、交流,如周瑜說“……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学生通过细读“公事”“推却”感受到周瑜明里与大家共商军事,实则是设陷阱害人。通过细读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感受到诸葛亮信心十足、智慧过人。学生只有细细品读人物的语言,才能体会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沉浸于文本中,去触摸文本的语言,深入文本的意脉,才能不停留于初步的感知,实现言语智慧的提升。语文学科是“文”与“道”的融合,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体验。因而细读中不仅要理解词义、句义,还要把握作者的意图,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这样才能既入文本中心,又能了解写法。学生在细读中品析词句,能透过文本的“言”去理解背后的“意”,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借文本之意去参与言之精妙,让课堂变得富有“语文味”,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细读文本,在梳理信息的同时能掌握细读的方法,能促进语感的培养、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要设计多样的细读活动,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让他们能融情于文,在语言的交流、品析中提升能力,体会文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要强化语言的训练,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慧敏.文本细读:关键是找到“入口”[J].教学与管理,2009(02).
[2]黄沼锋.立足于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3(05).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