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解读小说

2021-07-11 10:20许雯静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社戏

许雯静

【摘 要】《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段非常神奇的平桥村之旅。研究者通过小说中“我”的叙述视角,从释义、解码、评鉴三层级来完成解读,加强学生对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读写迁移。

【关键词】《社戏》;三层级阅读理论;小说阅读;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式小说,被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对于这篇文章,孙绍振先生认为,读懂文章的关键在于理解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吗,戏真的好吗?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拥有了最独特的生活体验。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为读者展开了一段神奇的平桥村之旅。本文抓住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从释义、解码、评鉴三层级来完成对小说的解读,旨在强化学生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实现读写迁移。

一、释义:平桥村这样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为什么于“我”是乐土呢?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做批注。

【思考路径】

1.“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感受新鲜有趣的生活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我”所受到的诸多优待,抓住具体语言感受“我”的“乐”。在“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轶轶斯干幽幽南山了”这一关键句中,“但”字的前面交代平桥村地处偏僻,人口稀少,只有一家杂货铺的特点,“但”字的后面则详细地讲述“我”在平桥村受到的各种优待以及不用念书的快乐。

文中的“我”受到了哪些优待呢?通过圈点勾画,学生不难找到: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伴我来游戏,小伙伴们对“我”無微不至的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与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在平桥村成为孩子们的中心人物,可以免念经书,可以亲近大自然,如掘蚯蚓、钓虾、放牛等,相对于城镇宅院中被束缚的生活而言,这无疑是新鲜有趣的。民风淳朴的乡村,确实是“我”快乐自由的天堂。

2.看戏前后最是“乐”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找到关于“我”心理的议论或描写的语句,圈出“我”在平桥村生活的真实感受,确定“乐”的主旋律。其次,引导学生找到“我”的另一句议论:“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据此,圈画出看戏前后最让“我”快乐的情节:夏夜行船、停船吃豆、深夜返航。看戏前后所发生之事给了“我”从未有过的体验,是一段奇妙的经历。

【设计意图】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学生读懂小说的重要突破口。“我”这样一个在平桥村做客的小孩子的感受,能最真实地反映平桥村的民风民俗。一方面,“我”在平桥村生活得越久,这里的生活风貌便展现得越清晰;另一方面,小说中“我”对平桥村人或物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寻找“我”快乐的原因时,学生会发现“我”的一些议论,找到这些议论后学生便能理解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为进一步解码做好准备。

二、解码:“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未必好吃,那夜的戏也未必好看,可“我”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呢?

【思考路径】

1.“我”眼中的戏和豆——意境美

在“我”看来,戏好不好看,豆好不好吃,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看戏的这一来回的过程中实在是乐趣无限,“我”欣赏到了月下美景,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去时,“我”的心在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与笛声的悠扬中“沉静”“自失”,“我”在充满诗意的乡间夜景中沉醉。归来时,虽然没有看到期待中的好戏,但“我”的情绪并不低落,“我”眼中的月色皎洁,耳边的横笛声很悠扬。“我”眼中的赵庄戏台居然是仙山楼阁。戏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偷豆一定是最过瘾的。小伙伴们一起生火、剥豆、煮豆、撮着吃,吃完还“毁尸灭迹”,甚至连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都是可以不怕的。可见戏好不好早已被忘却了,重要的是能够和伙伴一起享受这美好的意境与过程。

2.“我”眼中的平桥村人——人情美

在平桥村的短暂日子里,最让“我”觉得美好的还是这里的人情美。从善解人意、为“我”写包票帮助“我”最终得以踏上美好的月下航程的双喜,到“往来的摸了一回”决定偷自家豆的阿发,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如此直爽率真,憨直可爱。当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反倒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豆子好吃,“竟非常感激起来”,还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在“我”眼中,这是何等的人情美。淳朴热情的平桥村人,是“我”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即使在后来的人生中也很少见。鲁迅通过“我”的视角,感受生活的充盈和人际交往的亲密与和谐,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人情美之画面。

3.“我”眼中的好戏——民风淳

课文《社戏》是小说的节选。原文开头部分,还交代了“我”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在一次又一次“令人恐怖的生命挤兑与逃亡中”,“我”迎头看见的是麻木而愚昧的看客。这不由令“我”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2],不适合剧场观看,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看过的社戏。将“我”眼中的京戏与儿时的社戏对比起来写,更能衬托社戏的美好。其实,京戏未必难看,社戏也未必好看,主要是儿时的风物与人情给“我”留下的美好回忆让“我”神往,“我”得以在当时的情境下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自然本色。在“我”的心里,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淳朴民风的爱。《社戏》正是通过儿时的“我”展现鲁迅记忆中最理想的农村风貌——自然、自由。

解码环节抓住小说最为重要的核心句,重点引导学生在“我”的带领下,体会“我”在平桥村看戏经历中所感受的自然意境美和人情美。特别是原文未被课文选进的部分,与课文结合起来看,两者构成了“我”在看戏过程中完整的心理反应,这全都折射在小说的叙述者——“我”的上面。可以说鲁迅写看戏,其意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通过看戏这面镜子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剧场向野外生命空间的转移恰恰表明,在“我”的心目中,“好豆”和“好戏”已经成为一种美好、沉静、和谐的生命形态与生命境界的象征。

【设计意图】在教学《社戏》时,教师都会将小说的最后一句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研讨,但这种研讨往往只停留在对文章写景语句或人物形象的感知上。如果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引向小说的叙述视角上,我们就会发现,《社戏》中的风物人情,恰恰都是从“我”的视角看到、感受到和想到的。“好戏”和“好豆”究竟好在何处?全在于“我”的心理世界。因此,从“我”的视角探求小说真正要表达的世界,会是比较有效的路径。

三、评鉴:总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特点,仿写一段类似的经历。

【思考路径】

总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写作技巧,其特点有二:一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恰当表达人物的心理反应,推动情节发展;二是通过看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折射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主题。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与课文中的“我”经历类似的片段,重点通过“我”的视角推动情节发展,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第一人称是学生惯用的写作叙述视角。正因为习惯了,所以在写作时随意性比较大,学生往往容易将文章写得平铺直叙、立意平平、情感单调。学习《社戏》中的写作技巧,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推动情节的发展,逐步将所要传达的情感融入到“我”所看到的人、景、物、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落入“立意平平、情感单调”的怪圈。

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对《社戏》做三层级解码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蒋素利)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社戏
峰回路转探《社戏》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手段之微探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