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2021-07-11 08:13李兰臻
大观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

李兰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一些矛盾和问题开始呈现并日益凸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迫在眉睫。文章探讨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优化的策略,着实分析了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可行性。

关键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落后,文化阵地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根据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要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专业的文化宣传队伍,在重大节日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新时代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截至目前,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普遍陈年老化,残缺不全,一些偏远的山村还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没有文化广场,没有文化建设娱乐设施,因地区偏远,网络信息也不畅通,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艰难。由于受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不完善、财政投入不足、文化服务内容不丰富、文化设施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基层农村文化设施效能普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大多数的文化服务阵地和设施吸引力不强。一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专人值班管理,一些设施缺乏管理养护和更新升级,利用率极低,部分文化场所甚至长期闲置。如乡镇一级的文化站大都建有图书室,但大多陈旧破损,农民喜爱和需要的新书很少,即使能正常开放,前往阅读的人也很少。还有一些农家书屋,因图书杂志更新不及时,实用性不强,加上没专人管理,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沦为一种摆设。还有不少村级文化活动室仅挂牌而已,根本就没有固定活动场所,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由于服务功能不完善、服务效能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不宽,参与率过低,文化活动水平不高。

第二,农村公务文化服务缺乏专业管理,文艺队伍人员匮乏,节目不接地气。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整体呈现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严重、专业水平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在质量、数量和能力等方面,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有些乡镇不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没有专职人员,一人兼顾数职,有的乡镇文化站长换位太频繁,一年有时候换两三个文化站长,业务衔接不上。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群众自编自演的一些节目水平不高,不能与时代相衔接。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配备不齐全,对文化业务不熟悉,各部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也大多集中于城区或镇驻地,偏远的农村几乎没有老师到场进行指导。农村现在村委管理人员减少,专业文化管理人才匮乏,满足不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镇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固定,没有专业人员管理,图书室也没有专门值班人员,难以发挥作用,有时候就是摆设。从现实情况来看,真正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偏少。偏远的山村里成立一支十几人的广场舞队伍都很难,文化活动更是缺乏。有的村成立了广场舞队伍,因缺乏资金,没有音响,没有统一的演出服装,参加活动时,服装东拼西凑,五花八门。有的村有些文艺骨干虽喜欢广场舞,但因没有设施,也难以组织起来文艺演出队。尽管农村都普遍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但因内容老套、不能及时更新节目,节目内容与时代不接轨,不接地气,群众的参与率也不高。到村里开展送书下乡、图书推荐等活动,也难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缺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受到限制。農村公共文化服务没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有的乡镇在年初给预算,但也是空设项目,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投入更是寥寥无几。村里的文艺辅导员,没有工资,缺乏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工作的热情。广大农村历史文化底蕴虽然比较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甚至完全没有财政保障,农村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一定程度的毁弃或流失。许多地方除开发利用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民俗类项目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类型的非遗项目活化利用的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活化利用中保护的机制。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非遗项目,在缺乏政府资金保障的情况下,无法开发利用,难以继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二、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

发展思路

第一,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配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正常发挥。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实现各社区及行政村的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社区科普教育讲堂全覆盖。社区、行政村都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严格按照一个乡村大舞台或文化小广场、一个多功能厅、一个村情民俗展室、一个社区书屋、一个文化长廊“五个一”标准,建设、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必须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健身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经常举办文艺演出活动。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大多数乡镇部门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虽然有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建成,但是缺乏专业人员管理,不能合理利用,服务效能没有具体发挥作用,成了摆设。在文化艺术指导上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指导,无法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因此,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水平,进行文化指导,要长期投入文化使用资金,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和合理利用,让其发挥最大的服务效能。

为了进一步保障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效发挥,首先各级部门要主动参与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物力、人力、财力,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其次,全方位打造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实际的风土人情建立适合当地特色的图书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室、多功能培训厅、非遗文化展室、历史文化展室、道德讲堂、儒学讲堂等,免费对外开放,根据农忙时节和春夏秋冬四季时间的变化,采取错时开放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值班人员在开放时间正常值班。要经常举办有关红色文化、国学文化、历史文化、健康养生、科学育儿、科技致富等群众需要的知识讲座,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与自主性。

第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高质量农村文艺队伍。在对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后可知,实现标准化与个性服务化统一存在着较强的可行性。为了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脚步,应当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借助以下几种措施积极鼓励艺术表演团体开展公益性演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演出补贴、票价补贴、运营补贴等。主动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关系的产业,如科普培训、旅游休闲、书法美术等,并在此基础上科学指引企业将目光放在文化产品服务的深度挖掘当中,以此来紧跟时代的步伐。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以下几个地方均属于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农村基础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要令领头羊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吸引更多的农村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养。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借助于项目扶持、税费减免等各种政策,科学指引社会力量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主动加入相应的建设当中:捐赠物品、赞助活动、兴办实体等。积极培养以下社会组织: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他们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完善文化类社会组织管理规范,明确多功能定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志愿者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组织,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文艺爱好者等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每个文化服务单位至少成立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围绕服务内容、人员、时间,开展不同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每个村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伍,镇文化站要组织村级文艺宣传队伍的培训 ,要不断提升各种文艺表演宣传技能,打造出过硬的文艺宣传队伍。

第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倘若想要促使基层共同文化服务和科技达到融合发展的目的,那么就要将目光放在科技需求上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服务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全面了解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示范基地,对各种服务手段加大创新力度,从源头上令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以下几个机构的数字资源加以整合: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农家书屋等。這样做是为了和我国数据库相吻合。定期或者是不定期推荐相关建设试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社交软件进行充分利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对现有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手段加以运用,以建设农村“村村响”和改造现有广播电视设施为主,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利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令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免费开放。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农村道德讲堂以及社区道德讲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乡村儒学讲堂”服务活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时政相结合、与文化惠民相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节、广场舞培训、广场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群众参与度高的健身文化活动。组织精品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拉近精品艺术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形成多层次文化交流格局。

第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应当在全面了解具体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优化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管理制度。除了要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状况主动地渗透到相应的考核内容当中之外,还应当将之渗透到与之相匹配的考核体系中。对相关绩效考核机制进行适当的优化,持续完善群众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尽可能早日构建出相应的评价平台以及反馈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加快工作进程。加强财政保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将足够的资金投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之中。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同时还要对以下几种措施进行充分利用:政府采买、定向资助、项目补贴等。不仅如此,除了认同涵盖文化企业在内的所有机构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之外,还支持以下几个区域的设施建设: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对相关保障机制加以优化,旨在从源头上确保基层城乡居民可以享受相关文化服务。除了上述工作要落到实处之外,还应当将目光放在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上面。对选人用人机制加以优化,尽可能构建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相关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每年选拔优秀的乡土艺术人才,纳入当地乡村之星序列管理并给予补助。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用人机制,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队伍,建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紧跟时代的脚步,对工作作风加以优化,积极创设出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令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理念有所转变,调动群众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最大的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21-02-25].http://wenming.cn/specials/whcc/ccfz/

yw/201702/t20170224_4078001.shtml.

[2]山东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EB/OL].[2021-02-

25].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7433/7435/201805

/t20180517_832828.html.

[3]李旺珍,吴现刚.试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理论月刊,2016(5):144-147.

[4]田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90-95.

作者单位:

山东省沂水县黄山铺镇文化站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
农村基层腐败犯罪情境预防机制构建探析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