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为当代中国问题解决提供文化方案。雄安新区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生态文化与科技文化奠定了城市的文化自信与文化底蕴,其文化建设彰显高水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特色。文化场景理论重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在以文化人的文化濡养与以文聚城的文化场景布展理路下,发挥文以化人的人文滋养功效、为城市发展增添精神动力,同时以文聚城打造文化场景,推动雄安新区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雄安新区;城市发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5-0036-06
文化作为最深沉持久的柔韧之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现代发展持续释能的隐性密码。从德国哲学家雅斯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目标》中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认为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产生的伟大思想家缔造了灿烂的文化传统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上野光平在《现代消费论》中提出日本应该把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绘画和影视产品等永久性财富产品作为主要追求,倡导“文化立国”[1],文化强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瞩目与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是“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此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与国家繁荣和价值导向密切相关,也落实落细于人民朝夕所居的环境中。在以生活品质论“英雄”的城市化时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得文化自信转化为城市发展效能,换言之,文化自信何以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是需要关注与回答的重要课题。
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家刘易斯·芒福德早就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但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沦为“睡城”“鬼城”,或因缺乏文化品位而出现“千城一面”的败笔。鉴于此,重新认识文化建设角色定位和功能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学界已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强调现代化城市发展应与文化建设同步、与各种文化资源共生共融[3]。学者祁述裕关于“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4]的创见对本研究亦有诸多启发。在文化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国家发展战略布局背景下,党中央把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规划部署为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典范,为本研究考察文化自信如何助力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观察范例。综合运用城市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和科學主义研究范式,充分认识挖掘雄安新区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基础上,不但要回答雄安新区的文化自信“是什么”,更要聚焦城市文化“如何建”,从而发挥城市文化濡养人、文化软实力为城市现代化增添动能的作用,为文化自信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起到投石问路之效。
一、文化自信何以存在:雄安新区的文化蕴涵
雄安新区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古今历史文脉的传承与积淀中,在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生成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并作为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学者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涵养着城市”[5]。雄安新区既是新时代政策导向下的新城,亦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古城,城市发展与文化共生互育,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奠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雄安新区在历时性发展中孕育了形态各异、精神实质一脉相承的文化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创造了燕赵文化,在近代抗日战争实践中孕育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融入了生态文化和科技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城市历史底蕴
雄安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雄安虽然建区的时间稍晚,但其辖区所属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中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文明,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雄安今天仍保存着燕南古长城遗址、宋辽边关地道遗址和南阳遗址。这些历史遗址充分说明雄安地域历史文化根源于燕赵文化。从地域来看,雄安所辖的容城、安新的历史在春秋时期已经存在。“雄安地区为燕国之辖境,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受山戎侵逼,燕桓侯曾迁都临易(今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晾马台乡南阳村)。战国时期,赵国灭中山,得今安新之地,奠定了雄安地区为‘燕南赵北的基本格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收复瓦桥关,并在此设立雄州,下辖归义(今雄县)、容城二县。北宋时期,以白沟河为界与辽国对峙,出于军事需要,仍在此设置雄州”[6]。燕南古长城是燕南赵北的分界线,融合了燕赵文化,形成了慷慨质朴、任侠豪迈、重诺尚义的社会风尚。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立志恢复燕云十六州,亲征伐辽中染重病,班师前下令于瓦桥关置“雄州”、于益津关置“霸州”,取雄霸天下之意。宋辽时期雄县一度处于两国对峙前沿,北宋在雄州构筑了被誉为“地下长城”的边关古地道。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雄安地域文化上形成了爱家报国、崇尚正义的任侠精神,厚朴求实、崇尚力行的实践精神,开放包容、融合百家的进取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为雄安发展积淀了雄厚的历史底蕴,为今日雄安新城延续历史文脉奠定了基础,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古朴底色。
(二)红色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底色
近代以来中国处于列强海陆两侵的巨大“剪刀口”内,日本对中华民族施行“砍头”之策一度给苦难的中国人带来灭顶之灾,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在一次次抵御外辱中集结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雄安地处五台山腹地,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冀中根据地斗争最艰苦、最惨烈的地区之一。太原失守后,敌后游击战成为华北抗战的主要形式。白洋淀水域辽阔,汇集了唐河、府河、漕河、拒马河等九条河水,上通保定,下达天津,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白洋淀人民自发组建雁翎队,充分利用沟河港汊优势,开展平原河湖港汊地带游击战。“天当被,地作床,芦苇是屏障。喝的淀中水,吃的人民粮。咱是人民子弟兵,打败鬼子保家乡”。成为雁翎队在芦苇荡中抗战杀敌的英勇写照。除此以外,雄安还有许多抗战遗址,如“辛璞田烈士祠、端村惨案遗址、雁翎队打保运船旧址、大田庄庙、圈头烈士祠、安州烈士塔、雁翎队纪念馆等,这些革命文物遗迹生动地记录了白洋淀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7]。与此同时,白洋淀抗战孕育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白洋淀派文学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穆青的《雁翎队》、孙犁的《荷花淀》和《白洋淀纪事》、李永鸿的《红菱传》等。这些抗战题材作品反映了白洋淀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机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精神。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时代印证,形成了民主革命时期“英勇赴死、不怕牺牲”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核心特质,书写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形成了以智慧勇敢、保家卫国、水上制敌为核心的雁翎队红色文化。文化底蕴是一座城市的特色,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已经成为雄安的一张名片,闪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鲜明底色。
(三)生态文化呈现生态城市自然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布局,生态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样态。雄安起步区城市设计融入生态文化,全面加强新区生态环境建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充分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利用水文地貌和历史文化围绕大[ ]古淀建设生态苑囿,营建农耕田园、辅之以花海景观,打造都市乡村融合的都市田园风光,在起步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形成外部林带环绕的森林生态,同时,大力修复白洋淀生态环境,营造荷塘苇海的水域生态景观,最终建成“一淀、三带、九片、多廊”[8]的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态城市。“当前雄安的生态化质量发展秉持以生态文化指导实践活动、以绿色观念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理念,从根本上讲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实践化体现”[9]。雄安新区作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样板,充分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不足问题,建设中强调蓝绿比例,形成了以城淀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北方水淀生态文化,呈现生态城市自然之美,人与万物天齐共育的发展格局。
(四)科技文化引领现代城市文明之光
城市发展经历了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演进,信息技术导向发展理念引领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以高新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文化赋能雄安新区建设,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必然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雄安新区要在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一个样板。在第四次科技浪潮方兴未艾之际,科技引领现代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之路。一方面,在基础服务设施中融入高新科技,从无人超市到自动快递投送应用人工智能,建设智慧城市。在产业发展领域努力建设高端高新产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雄安新区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现代科技为引领。雄安新区建设中,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构建全域智能化环境,规划建设绿色智慧新城。上述经济体系高科技化和建设智能化,以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人文关怀为导向,形成了以绿色、智慧、节能、环保、人文为核心的科技文化,从整体到局部推动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为国际高精尖技术现代化都市标杆,高科技普遍应用与领航经济建设使得雄安新区领先于其他城市,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高水平特征。
二、文化自信何以有效: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对于城市现代化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的灵魂”[10]。城市文化对于推动雄安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有着重要价值,雄安新区建设规划表征着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纲领性文件《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雄安新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为“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着力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发展定位为“要建设成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到2035年,基本建设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8]。由此可见,雄安作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样板,主要在于提升文化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增强城市的文化内蕴。“雄安质量”体现了人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需求,文化与科技融合对于创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作用,发挥以文化人、以文化城、以人建城的功能,实现文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促进引领。
(一)城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城市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核心,依靠人民智慧,满足人民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要满足人民物质层面的丰足,更要注重精神和环境层面的建设,人民对“和谐美丽”生活追求,不仅指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层面,更指向社会發展中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然而在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中,钢筋水泥石头森林突飞猛进,城市文化营建逐渐成为一种“后知后觉”,且文化养成非一日之功,文化建设往往迟滞于物质文明,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稀缺资源和更高期待。雄安新区规划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恰是在更高的文化层面满足了人民的美好期待。
(二)城市文化推动创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城市文化以“文化+科技”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创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城市发展至今人类文明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动力从依赖人力、资源到依赖科技创新,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区别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创新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创新中,城市文化为高科技嵌入文化因素和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契机。科技文化倡导科技创新,实现雄安新区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雄安丰富文化资源经过战略整合与开发,可形成相关文化产业链,带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城市文化建设实现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践行文化产业化发展与产业文化化双重发展理念,使得文化动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使得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雄安建成科技与文化协调并进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三)城市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
城市文化推动雄安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定位,通过理念先行、建设融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腹地,成为沟通京津冀的黄金三角地带,其交通与区位优势在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起着牛鼻子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规划布局,一方面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共同作为北京发展新的两翼,立足于建构世界级城市群;另一方面以雄安为牛鼻子深入推动京津冀一体协同发展,在建设规划中被注入了经济发展功能和教育发展功能,实现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的产业转移。但“城市不仅仅是一片工业中心的联合,而且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一个社会的进步往往是通过城市的建设和城市文化内涵来体现”[11]。因此,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提出时,党中央就十分注意城市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理念植入、践行文化设计创造,在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同时避免新的现代都市病倾向,以延续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创造生态文化、融入科技文化为切入点,集中解决城市建设中文化不足问题,发挥文化涵养人、推动形成雄安精神,以文化为驱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绿色人文宜居的崭新城市空间。
三、文化自信何以建立:雄安新区文化建设若干思考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总是与文化建设相伴相生。雄安新区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要仰赖文化建设,使居民形成与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乡村文化资源为依托倡导的“造村运动”,以及意大利提出小城市发展中的“慢城运动”理念,为今日雄安新区城市与乡村的融入结合提供有益思考,即在文化自信前提下注重本土文化资源与城市化推进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城乡统筹协同发展。其中,美国芝加哥大学特里·N·克拉克教授提出的文化场景理论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提供了分析视角。
文化场景理论把咖啡馆、餐厅、便利店、艺术馆、博物馆等“生活文化设施”中蕴藏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推动城市经济创新中的动力,重视文化在城市经济创新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12]。具体而言,文化场景理论既重视以文化设施为载体的文化消费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亦强调城市精神的重要性,应发挥不同文化生活设施不同的价值导向。文化场景理论在总体上肯定了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从宏观动力学角度看,文化自信对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为文化自信塑造城市精神与性格、为城市发展凝心聚力、提供精神动力;从微观动力学角度看,体现为文化自信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型产业化思路。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亦可遵循此思路,宏观层面以文化濡养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微观层面以文聚城、创设文化场景来布展城市空间。
(一)宏观动力学:以文化人的文化濡养
1.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文化遗产的继承中融入现代化呈现方式。合理保护与开发文化遗产,是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文化滋养人、培育城市精神的基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关系学界已有诸多探讨,文化遗产需注重为人服务,文化体验与分享才能使得文物得到更好保护,文化价值更好传承。雄安新区的文化建设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设特色文化园区,盘活文化遗产存量的同时释放城市文化增量。首先,整合文化资源,盘活城市文化存量。千年历史变迁不仅见证雄安的成长,也建构着城市文化空间。从燕赵文化到红色文化,再到新时代创新发展基础上融入的生态文化和科技文化,需要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园区,统筹规划博物馆群和文化遗址,所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文化以及其他重要文物遗存都要进行严格保护,尤其要重点保护和利用南阳遗址、宋辽边关地道、燕南长城遗址等代表性历史遗存。在历史遗存保护基础上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等。对于圈头村音乐会、安新芦苇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从整合文化资源与文化人才纳新入手,一并做好雄县古乐、鹰爪翻子拳传承工作。其次,运用科技创新多维呈现,释放城市文化增量。除了开展口述史、民俗、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阐释和普及工作,更要注重科技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再现多维立体场景,展现《雁翎队痛打包运船》实景演出;借鉴其他城市文化传承途径,如王朝歌大型情景剧《又见敦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展现情境融入式大型实景演艺,再现真实历史场景,“传统文化跟现代科技相结合,本地文化跟外来文化相融合,有可能让雄安新区未来的文化展现出富有魅力、引领時代的独特风貌”[13]。
2.处理好浸润与传播的关系,创新城市文化的多维传承方式。文化传承就是树立文化自信、进行文化濡养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要处理好文化浸润与传播的关系,创新城市文化多维传承方式,发挥雄安文化浸润功效。无文化传承,则无雄安未来,城市的活力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承载着对市民的教化功能,城市文化的传统与革新、本地与外来、高雅与俚俗影响着人民心理与行为的方方面面。20世纪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只争朝夕”的城市文化理念推动着人们屹立潮头奋勇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遵循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应充分发挥和城市文化对人的滋养与浸润功效,以文化人,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进而以人化城,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形成文化、人民与城市和谐共生共建的良性循环。发挥文化对人的浸润功能,需要在城市文化的多维传播中实现。第一,促成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既要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生与市民的参观和现场教学提供场所,也要创建大型文化纪念活动,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社会,为文化走向民间提供平台。第二,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将城市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例如燕赵文化中的崇信尚义与个人道德层面的爱国和正义融合,生态文化与国家发展层面的和谐相融,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第三,提炼文化精髓,塑造城市精神,增强雄安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和驱动力。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尤其需要将雄安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凝练为城市精神,为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增添精神动力。
(二)微观动力学:以文聚城的文化场景布展城市空间
文化性格与品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避免“千城一面”需要处理好文化的“在地性”与城市空间的布展。“文化无疑是控制城市空间的一种有力手段,与意象、记忆相关的城市生活体验,显然与特定的城市空间的认同密切相关”[14]。这就为建设特色文化场所,布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思路。而克拉克教授的文化場景理论为城市空间布展提供理论支撑。文化场景理论“主要通过社区、生活、文化设施、人群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的价值观的一致性,来形成创意空间,形成文化场景”,“其核心在于解决集聚人才的问题”[15]。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处于半小时经济圈内,可借助经济都市文化圈及北京产业转移实现文化人才的聚集,通过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带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可通过文化主题创建城市主题,打造“软”的城市形象。其一,建立文化线路,贯通京津冀文化带。例如塑造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主题,创办主题城区,与燕赵文化关照北京的早期人类文化,让历史人物与事件为城市精神代言,将标志性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有机结合。其二,建设国家公园,打造雄安新区的特色文化园区。在人民的文化、人民的城市理念下,发展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用生态文化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建设国家公园,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完美融合,以都市田园风作为新型生态宜居城市典范,提升城市空间作为文化创新中心的形象。其三,建设特殊文化场景,展现雄安独有文化特色。在产业园区增设文化设施,传承与展示水乡生产习俗和民俗文化活动,在餐饮休闲、建筑设计作品中尽显文化元素,最终以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带动创新现代化经济增长。同时,提升文化服务性,在休闲公园等公众场所添加更多文化元素,增加文化的开放性与服务性,让文化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真正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提升百姓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祁述裕.发挥好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先导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6-8.
[2]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1).
[3]祁述裕等.“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J].行政管理改革,2013,(9):31-43.
[4]祁述裕.建设文化场景 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生活文化设施为视角[J].东岳论丛,2017,(1):25-34.
[5]李亚娟.现代城市治理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38.
[6]周振国.千年文脉[N].河北日报,2017-07-21(9).
[7]关仁山.仰望雄安[N].河北日报,2017-08-25(9).
[8]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Z],2018-04-21.
[9]张宗兰,高维峰.科技人文融合与绿色共生: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理路[J].生态经济,2019,(6):219-223.
[10]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6:508.
[11]杨海波.列宁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85.
[12][美]特里·N·克拉克.文化动力——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M].吴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21.
[13]王渊.传承历史文化 共创雄安未来[N].河北经济日报,2018-03-12(6).
[14]沈福煦.城市文化论纲[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318.
[15]祁述裕.借助“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内生发展动力[N]. 联合时报,2016-10-18(3).
责任编辑:王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