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小说《豆汁记》饮食书写研究

2021-07-11 11:05高甲梅
牡丹 2021年8期
关键词:叶广芩大家族豆汁

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肖复兴的《北京人》都将北京的饮食文化作为重要书写对象,而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更是将北京的众多小吃搜罗到一起,是一部美食指南式的作品。女作家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中也有对北京饮食文化的书写,不仅展现了从宫廷到平民的各种饮食,更将饮食文化同人物命运联系起来,流露出作家对家族兴衰、世事变迁的感慨。本文着重研究《豆汁记》中的饮食文化书写以及人物在时代变迁中所保持的豁达态度。

一、《豆汁记》饮食书写概况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座饮食文化名城。饮食文化作为《豆汁记》的一大写作背景贯穿始末,成为小说一大特色。作家推崇以细致典雅著称的宫廷饮食,不惜笔墨反复雕琢。除此之外,在她的笔下街头巷尾的酒肆、茶楼林立,市井百姓的饮食文化也异常精彩。叶广芩正是抓住了北京饮食文化丰富的特点,将饮食书写纳入她的小说《豆汁记》中。

(一)做工精细的美食

北京是一个融合型的大都市,饮食文化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最能体现北京饮食风格是宫廷饮食。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中有很多关于宫廷饮食的描写。宫廷食物的选材好,制作工艺复杂,因此食物非常精细,不仅讲究味道,还很讲究外形好看,具有审美价值。

小说《豆汁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宫廷饮食的描写。慈禧太后是一位对美食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她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精细、多样、美味,有鱼羮、清炖肥鸭、鸡鸭汤涮菊花、羊肉……每当慈禧太后出门,御厨要随身带着小灶,方便随时烹饪食物给她吃。

后来,宫廷饮食逐渐向民间流动,这使得其烦琐的制作过程、对美的追求与民间饮食的质朴相融合,一方面保留着宫廷饮食的精致,另一方面显得有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宫廷饮食的外延和发展。

《豆汁记》中,莫姜从宫廷厨师刘成贵那里学来了手艺,第一次在叶家展示时,就令人大吃一惊,“小粥熬得黏稠腻糊,小酱萝卜切得周正讲究,一碟清爽的暴腌脆白菜,两个煎得恰到好处的鸡子儿,简单普通的早点看着就很赏心悦目”,还有那桌子上放着的“螺蛳转儿”火烧,“做法上复杂一点儿,需一层层把油盐卷了,横切、盘紧、压扁,先烤后烘,中间微微隆起,才算地道”。這样的早饭与母亲的疙瘩汤在味道、颜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莫姜还会做各种点心,“洁白如雪的兔子、刺猬、鸭子、乌龟……都是莫姜捏的小点心,精巧美丽,里面的馅是豆沙和枣泥”。除此之外,还有什锦点心、马蹄烧饼、豌豆黄、芸豆卷……莫姜很好地传承了宫廷饮食制作工艺,对食材精挑细选,制作十分耐心、细致。

宫廷饮食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精良的制作工艺,即使流向民间,仍保持着不落凡俗的宫廷气息,与一般的民间饮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叶广芩小说中一直存在的、与贵族文化相对应的饮食文化书写特点,从中可以看到那些生活在大家族中的人对精致美食的追求,从侧面体现了大家族的生活方式。

(二)独具特色的饮食品鉴

北京人不仅爱吃,而且会吃,具有一定的美食鉴赏能力。同样的食品,用料稍有不同,食物的口感也就不同。

小说《豆汁记》中,刘成贵第一次出现在叶家时一脸落魄相,俨然是一个叫花子。他在喝了“我”剩下的半碗酸梅汤以后,给出了十分专业的评价:乌梅是药铺买的,一股党参黄芪味儿,桂花不能用蜜渍,得用绵白糖。这个评价足可见他在美食品鉴上的造诣。

小说《豆汁记》中还有一种美食是莫姜做的鸽肉包,满族称作“包”,是一种与宫廷有着密切关系的满族食物,据说这种食物的发明者是努尔哈赤。包的制作有点像流行于东北地区的“饭包”,是一种用白菜、生菜叶子包裹米饭、菜、酱等一起吃的饭食。小说中,莫姜做的“鸽肉包”相当精致,要选上好的白菜心,再把小鸽子肉剔出来,切成丁与香菇炸酱,米饭用江米,点上香油,撒上蒜末,用白菜叶子包了,捧在手里吃。吃包还要配上好的粥,依据季节的变化不重样。

由此可见,在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中,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吃已经成为重要的人生追求,形成了食不厌精的饮食文化。在叶广芩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但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食物都非常精美。同时,小说中的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超凡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时代变迁、家族命运急转直下的转变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二、饮食与礼仪文化

中国人非常看重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记》中就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餐桌礼仪是人们在餐桌吃饭时的礼仪,从餐桌上可以看出家族成员间的地位与关系,因此,餐桌饮食文化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广芩在描写饮食的同时,也对饮食礼仪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以此来表现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礼节。

(一)宫廷贵族餐桌礼仪

宫廷贵族在用餐时,身份、地位低的人时时刻刻要表现出对身份尊贵者的敬意,要表现出尊卑等级。在叶广岑的小说《采桑子》中,每年腊月二十六,金家的小格格都要被送到镜儿胡同陪两位王妃过年。小格格无论是身份还是年纪都在王妃之下,因此她处处小心谨慎,尤其表现在吃上。王妃给小格格的萨其马已经放置了很久,咬上去只能留下几个牙印。即使是这样,小格格也只能将萨其马拿在手里,不敢扔。在王府吃饭,一旦坐到餐桌前,就只能静静地坐着,王妃不开口,别人就不能说话;王妃不动筷子,其他人就不能开始吃,否则就是失礼。

《豆汁记》中关于母亲和莫姜的描写可以说是贵族餐桌礼仪的外延。莫姜初到叶家,母亲给了她一碗前天剩下的豆汁饭,莫姜接过来以后,将身子转过去,默默地吃完。在母亲面前,莫姜的身份是低微的,她不能让母亲看到她吃饭的样子,更不能发出声响,否则就是无礼。因此,小说中说莫姜这碗豆汁吃得如此的“斯文”和“矜持”。除此之外,吃饭的场所也是有讲究的。作为仆人的莫姜,在堂屋吃了一碗豆汁饭后显得十分不安,一定要亲自将碗送回厨房。此后,莫姜吃饭也一直在厨房,严格遵守仆人的规矩。

等级制度中,身份的尊與卑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它将人划到不同的位置上,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界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历史,但在大家族中仍能看到它的痕迹。

(二)平民百姓餐桌礼仪

平民百姓也非常看重礼仪,这种重视也体现在了餐桌上。平民百姓就餐时最重要的是敬和孝,这是对家族秩序的维护,同时也包含浓重的家园情怀。

中国文化讲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这顿饭就变得意义重大。另外,这种对团圆的追求也是孝的外化,是对长者的尊重。一个家庭中,希望看到家人团聚的往往是长者,他们将子孙满堂看得很重,因此家人的团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长者的心愿,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文化。

叶广芩小说中对团圆的刻画十分动人。小说《豆汁记》中的大家族在历史变迁中,逐步走向分崩离析,父亲不再是大宅门里的老爷,而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以养家的普通人,但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位置,父亲就是家中做主的人。

三、《豆汁记》饮食书写的文化意蕴

《豆汁记》开篇引用了京剧《豆汁记》中金玉奴的唱词“穷人自有穷人本,有道是我人贫志不贫”,这可以说是小说的文眼。小说《豆汁记》是在写饮食文化,同时也是在写人生。与其他的小说相比,《豆汁记》更注重描写京城大家族叶家败落后的生活,以及与叶家有关的人物的命运。叶家作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在时代浪潮中,失去原来尊贵的地位和特权,叶家后人转而到市井中去生活,他们的内心经受着从高处坠落到荆棘丛中的苦痛。作家正是通过家庭中饮食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面对时代变革的态度。

《豆汁记》是时代的缩影,虽然大家族已经没落,但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让他们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下,都保持着贵族的气质。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贵族夫人的姿态,她对待莫姜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然而,当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时,她不得不接受莫姜一家的馈赠。小说中最出彩的是对莫姜与刘成贵的描写,他们最开始在宫中当差,后来自谋生路,经历了衣食无忧到落魄街头,始终不变的是对饮食的追求。“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从饮食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是人们在时代浪潮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给人们展现了老北京一个没落的大家族,其在时代巨变之中仍保持着贵族气质,同时又能适时而变,从容应对当下的新生活。作家巧妙地选择从饮食文化入手,精准描绘出当时没落贵族的真实生活场景,从细微处着笔,展现的却是人物的命运。

四、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人们不仅仅将饮食看作是可以果腹的手段,饮食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作家将自己对饮食的热爱融入小说《豆汁记》中,通过对饮食文化的书写,重新构建起大家族的生活秩序,以及走向没落后,新一代对家族传统的固守和在时代洪流中痛苦的改变。

(北方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高甲梅(1990-),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叶广芩大家族豆汁
豆汁儿
单词分分类
C8系列导弹大家族又出“最强单品”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企鹅大家族
豆汁儿
少数民族作家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
一曲传统文化的挽歌
论叶广芩小说中的平民意识与人文关怀
企鹅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