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高校后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1-07-11 21:45赵晓婧
西部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转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摘要:地方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转化以及独立学院自身发展需求,使得我国独立学院的转设显得必要而迫切。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办学特色难以突出,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被社会及用人企业认同;师资结构不合理,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生源难以保障等。要健全独立学院转设后人才培养机制,需采取以下对策:(一)构建突出办学特色,适当调整专业,以技术和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办学定位了解转设后即时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对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专业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及国际化专业人才。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15-03

前言

独立学院的转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我国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上升的矛盾。在成功转设之后,独立学院既有母校的教学资源,又迎來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独立学院在转设后的实际发展中,遭遇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管理薄弱、资金不足、违规招生、文凭标准低、毕业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差等。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关于“十二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独立学院转设后的运行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但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式,许多独立学院由于前景不明、条件不成熟,仍在转设与否的路口观望而不敢完全独立。而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则在学院定位、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及制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形势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展开独立学院转设后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合理性的建议与对策。

一、我国独立学院转设的必要性

(一)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于专业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步提升。许多企业、机构既需要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人才,亦需要掌握一定工作技能的人才,如此就促使独立学院必须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但由于独立学院一直以来依托其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因此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且人才培养不具有目标性与针对性。通过独立学院转设,就可以使得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机制更为灵活,便于其通过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不断提升独立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能力[1]。

(二)高等教育结构转化的需求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合理性较差。根据2020年7月9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独立创办且通过正式认证的普通高等院校2688所,其中,公办高校1955所,民办高校733所,其中独立学院的数量为254所,占民办高校的34.6%。从中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在民办高等院校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由于其教学模式主要沿袭于母体高校,导致在人才培养中偏向于理论教学、学术研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符合。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改革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切实需求,积极创新开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成效。而独立学院的转设正是迎合了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

(三)独立学院自身发展需求

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增益”和“补充”作用。若独立学院长期依赖于母体高校,则其在母体高校强大的影响力下就难以解决产权关系不明确、教学机制不灵活、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当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高等学校后,就拥有了独立的自主权,应当采取何种教学模式、设置哪些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走哪条发展道路等,都不再受母体高校条条框框的约束。

二、当前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特色难以突出

从定义上来讲,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指高等院校经历长期办学与发展后所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同较为广泛的、具有高等院校品牌影响力的教育及社会服务特征。一所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最有力的特征。

转设后,独立学院成为普通的民办高校,其与母体高校再不是从属关系,在获得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失去了主体高校在各个方面的领导和支持。面临着新的办学环境,独立学院要重新定位、重新设定专业、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获取所需教学资源等。同时,转设后的独立学院要想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做到“独具一格”,就需要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依托几代教职工及学生的推动,经过多年的科学发展才能形成办学特色,不可能一蹴而就[2]。因此,在独立学院转设后的一个较长时间段内,其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特色难以突出,所培养的人才难以被社会及用人企业认同。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1.师资结构

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具有紧密联系。一般而言,独立学院转化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但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低,因此从总体上而言在转设后专职、高水平的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平衡,人才培养受到严重的制约。在调查样本中,民办高等院校的教师数量少于50人的占比为57.0%,可见独立学院转设后师资力量仍旧较为薄弱,加之教师的流失率较高,有限的教师担当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学质量提升缓慢,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

2.教师学历结构

独立学院的教师学位主要为硕士,占比为52.7%,博士学位的人数较少。

3.教师职称结构

独立学院的教师最多职称是中级职称,而高级职称的更少,占比为15.0%,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的教师骨干匮乏,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有限,人才培养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4.教师年龄结构

独立学院的教师的年龄将近一半为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而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较少,老年教师比例也为17.2%,中、老年教师总占比为51.8%,教师年龄的不平衡使得独立学院的教师之间传、帮、带力度不足,进而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师资动力。

综合以上分析,则独立学院的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职教师、骨干教师少,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缺乏,教师年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独立学院转设后,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平衡的师资队伍,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则最少也需要5年以上时间。

(三)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完成转设之后,独立学院拥有了办学的自主权,但由于独立学院长期以来在母体高校的影响下运行,受其影响颇深,即使在转设完成后,在开始的一个时期内也是主要沿用母体高校的办学模式及专业设置,并且按照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新增一些“能够增加招生人数、增加收入、增加社会需求人才数量”的专业,但是对于这些新专业来说,独立学院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不好,甚至有的新专业草草开设了两三年就因为难以维持便停止招生[3]。在利益及名誉的影响下,有的独立学院常年增设或停招一些专业,专业设置的稳定性不足,由此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四)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

在转设完成之后,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学生学费的收入;二是从商业银行贷款所得。独立学院在脱离母体高校之前,由于母体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较高,因此招生较多,并且商业银行也愿意贷款给独立学院,但独立学院转设后,其在招生及贷款等方面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同时,独立学院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且要投入到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真正用于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资金则少之又少[4]。具体而言,独立学院在转设之后,虽然不再需要向母体高校每年缴纳大量的管理费用,但其转设后必须按照国家高校办学规定购置土地、建设新的教学楼、购进新的教学设备、进行招生宣传等,这些方面都需要独立学院自行投入大量的资金,若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独立学院的一部分生源流失、办学质量难以提高,更不用谈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了。

(五)生源难以保障

独立学院在转设前,主要依靠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及影响力获得社会的认可,而当其完成转设之后,不再依托于母体高校获得社会影响力,因此其在完成转设后的短期内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肯定,因此招生人数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在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录取批次由原来的三本上升为二本,由此使得独立学院失去了三本生源,在其转设初期,独立学院相较于公立二本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较弱。同时,许多二本的公立院校、已经经过多年发展的高等院校及其高职院校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开始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使得转设后的独立院校面临着更大的生源竞争压力,甚至有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率都比转设初期的独立学院更高。

三、健全独立学院转设后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一)构建突出办学特色

成功转设后,独立学院需要尽快进行办学定位,结合自身的情况明确办学水平、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的方案。伴随着经济与市场的发展,生产技术的种类及内容逐步细化,这使得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更为精细。如此就需要独立学院在转设后就要考虑一系列问题:如转设后学院的办学水平在全国及地方处于什么水平?办学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应当突出何种专业特色,拟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哪个行业,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人才?此即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

首先,经过转设,独立学院应当将办学的主要目标确定在培养专业人才之上,要适当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就将专业向高职院校靠拢。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必须明白,自身所培养的是综合素质更高、专业素养更强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不但要掌握高水平的技术与实践能力,还要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不但具有专业能力,还要具有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转设后,独立学院初期各类教学资源不足,因此也不能盲目地追比其他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要静心思考、科学谋划,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

其次,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人才,独立学院转设后要明确地方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与产业机构,了解地方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需各方面人才的比例如何,据此对应地设置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出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5]。高等院校的发展要依托地域经济,地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高等院校人才与技术的支持。独立学院的转设后发展离不开地方的人文资源、经济资源,因此要面向地方经济,结合自身条件,适当调整专业,以技术和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獨立学院在转设后应按照办学定位了解转设后的师资队伍结构,明确其中的优势、劣势与特点,根据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根据转设后专业的设置、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学生的数量等充实与强化教师队伍;根据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师资结构的平衡。

其次,要提升对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制度,以“老带新”、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加大资金与学术上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承担相关的教学项目及科研、创新等任务,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符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深造培训机会。建立专门的激励制度,对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6]。让教师们看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培养技术实践能力更强的学生。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其运行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人才,人才的整体水平是高等院校办学质量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人”,只有在人才培养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地方经济人才需求为基础,才能具有目标性培养出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掌握区域内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生源的特点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

其次,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专业与课程。专业及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突出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岗位发挥高水平的人才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利用独立学院转设后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结合机制;其他高等院校合作,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有条件则可与国外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更高水平的人才及国际化专业人才。

结语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其在转设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独立学院在转设后应当首先明确自身定位,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逐步形成独自的教学特色,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各类资源的配置,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明阳.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治理系统优化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8).

[2]孙涛,苏兆斌,刘晓熹.基于PPP模式的内生型独立学院融资困境分析及创新发展策略[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4).

[3]阙海宝,苏婷.资源依赖视角下独立学院转设的发展战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4).

[4]毋张明.新时代独立学院文化育人的价值诉求与路径建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

[5]陈霈.关于独立学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C]//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五).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華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9:5.

[6]苏文龙.新媒介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8.

作者简介:赵晓婧(1983—),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教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转设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