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及发展差异
——基于380家典型性上市公司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07-11 09:06王晓晨吴伟军颜文聪
企业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王晓晨 贺 敏 吴伟军 颜文聪

一、引言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Rostov,W.)、熊彼特(Schumpeter,J.A.)的创新理论等表明,任何一种产业都有一个由出生到灭亡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四个时期:启蒙、发展、繁荣和衰败。同时,产业创新往往先是新兴产业萌芽,然后推动其他上下游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1]。产业发展的过程,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比不断上升,而衰败产业因被淘汰占比不断减少的过程。任何一次产业发展出现质的飞跃都是由于新兴产业成长为成熟产业,而同时又有成熟产业衰败为夕阳产业。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一种前后承接的关系。

201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首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特征作出表述: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为核心,资源节约型,未来发展效益好。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爆发,大国之间博弈愈加激烈,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迫切需要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于2016 年颁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向成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占领世界科技高地,成为科技强国的有力助推器。本文通过构建一系列指标计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并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出现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出现的问题提供几点建议。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国内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各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也有不同的理解。按照工信部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本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为七大门类、27 小类,以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的依据。具体细分产业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成门类

国内许多学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指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德尔菲法以及模糊数学隶属度方法等方法。肖兴志(2010)通过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产业主导力、产业发展力、产业竞争力3 个一级指标,产业增长潜力、产业波及效应标准、技术效率标准、自主创新力标准等9 个二级指标,生产率上升基准、感应度系数等16 个三级指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评价体系[2]。李玲也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进行分析,确定不同产业指标权重[3]。胡璇等则运用因子分析法,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提取经济发展能力、资产利用能力、产业销售能力、产业发展潜力4 个主因子作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分析依据[4]。乔芳丽(2010)采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产业贡献、产业区域竞争力2 个目标层,产业增长潜力、盈利能力、关联效应、就业吸纳能力、绿色度、比较优势、培育环境、技术资源8 个准则层,需求收入弹性、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区位商、技术进步贡献率等15 个方案层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5]。周红英、贺正楚等(2011)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方法,形成了以产业全局性、产业关联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动态性为4 个一级指标,经济增长率、影响力系数等13 个二级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依据层次分析法确立了指标权重[6]。

总体上,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目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体系大多是借鉴成熟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的,还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的综合竞争力测度平台,这让现有文献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分析体系往往只局限于定性分析,实证分析很少触及。本文贡献之处在于:大部分学者只对某个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则以380 家具有典型性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包含了不同省市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对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整体分析。同时,不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行业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还对行业内部的差异作出分析对比。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国内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还不够成熟,所以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受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等与之特征相近产业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与其他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未来社会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竞争力测度必须更加全面、精确、灵活。综合各类文献对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选用的指标,应从经营管理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快速成长能力等方面评价其综合竞争力。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7],因此,还应从技术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考察其综合竞争力。综合以上方面,考虑到资料约束与计算的可能性,本文从五个角度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分类研究,具体指标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8-9]。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建立专门统计,各产业数据获取难度大,现有产业报告的数据统计标准不一,可用性不足。因此,本文通过逐一分析主板、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资料,参照任征宇(2012)搜集整理的部分原始数据,将不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的上市公司样本予以剔除,得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一致、具有代表性的380 家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君安CSMAR 数据库、上市公司年报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10]。本文以表2 建立的指标体系为依据,整理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8 年原始数据,各指标描述性统计如表3 所示:

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二)数据处理

为统一各指标量纲与缩小指标之间的数量级差异,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前最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是标准化法。令:

均值化后各指标的均值都为1,其方差为:

(三)设定指标权重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存在问题,采用传统方法衡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权重会导致误差,因此,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根据层次分析法,本文所要测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为递阶层次结构中的目标层,设其为A,它所对应的下一层为准则层B,B1~B5 分别对应了方案层C。根据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的发展特点,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职能管理部门、专家和企业家的意见,对处于同一层次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将A-B、B1-C、B2-C、B3-C、B4-C 和B5-C 构造为两两判断矩阵,由此计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权重[12]。

一致性检验的指标为CR=CI/RI,如果CR<0.1,说明比较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计算可得:目标层A 对应的判断矩阵,CR=0.0437<0.1;准则层B1、B2、B3、B4 和B5 对应的5 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要求。依据层次分析法的逐级归总计算出合成权重(如表4 所示),并对各指标权重进行排序,以反映各指标的重要性。由排序结果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权重均在0.1 以上,说明这四个指标对战略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较大。

表4 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的指标权重

四、综合竞争力测度与行业差异分析

(一)综合竞争力测度

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测算是一个多目标、多指标的系统,本文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来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设X1,X2,…,X5 为B 层指标各因素的决策变量,C1~C10 指标的权重分别由W1~W10 表示,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F 为:

根据以上模型,分别计算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 个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得分。具体结果如图所示。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测算情况,可以将27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划成四个层级:(1)层级一包含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新能源汽车整车、下一代信息网络、先进高分子材料5 个细分领域,综合指数得分在1.2-2.2 之间;(2)层级二包括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环保等10 个细分领域,综合指数得分在0.8-1.2 之间;(3)层级三包括智能电网、节能、风能、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10 个细分领域,综合指数得分在0.6-0.8 之间;(4)第四层级包括生物质能、核能2 个细分领域,综合指数得分在0.6 以下。

图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 个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

(二)行业差异分析

1.广义熵指数族指标模型构建

为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差异,本文采用广义熵指数族指标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7 小类产业展开研究。广义熵指数族指标是对不平等进行子群分解的常用适宜指标。假定外生给定的组数g 共K 组,可以将广义熵指数按式(5)和式(6)分解为组内不平等和组间不平等(Kanbur and Zhang,1999):

其中,Ig和μg分别代表第g 组的广义熵指数值和评分均值,eg是长度ng的一个向量,ng是第g 组的细分行业。若n 代表细分行业总数,则fg=ng/n 代表第g 组细分行业占总行业总数的比重。式5 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代表组内差距,第二项代表组间差距。当c=0 时,该指数即为泰尔第二指数,c=1 时为泰尔指数。

2.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得分比较分析

我们这里的分解选用了泰尔第二指数,这是因为该指标是唯一可以用样本数量规模作为权数的相加可分解指标(Bourguignon,1979),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行业间总差距,可以分解为七大行业的组间差距与其各自组内差距之和。由表5 可以看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间差距占据了总体差异的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3.1%,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内差距较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行业差异中,并非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测算结果是一致的,综合竞争力分值最高的为高端金属结构材料(2.192),分值最低的为核能(0.491),两者分值之差高达1.7 以上,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新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内部差异最大,在总体差异中的占比达9.4%,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内差距中占比达55.6%,这使我国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整体发展。

表5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跨行业差异的子群分解

具体看,节能环保产业中三个细分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均低于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细分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均在平均水平之上,下一代信息网络综合竞争力最高,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生物产业的三个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各领域发展也较为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除智能制造装备外,其余四个细分领域均低于平均水平且排名靠后,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产业发展规模大而竞争力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新能源产业的五个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均在平均水平以下且排名靠后,主要是由于尚未形成自发的市场需求机制,产能过剩的恶果开始显现,特别是随着德国、意大利削减光伏发电补贴,多晶硅价格急剧下降,同时风电并网技术也不成熟;新材料产业的六个细分领域综合竞争力都在平均水平之上,且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得分比较高,主要得益于政府加大了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先进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核心产业,但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前沿材料与国际先进技术还有较大差距;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细分领域中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竞争力尚可,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汽车整车产业相对成熟,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迅速、研发力度跟不上技术更新的要求。

3.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为进一步分析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分别求出经营管理能力、持续盈利能力、快速成长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指标的描述性统计量,列于表6。由表6 可以看出,持续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三个关键指标,其中排在第一的是持续盈利能力,有了盈利能力,才能谈创造财富,才能谈科技创新。而快速成长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长期保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旦没有重视快速成长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两大指标,将会导致其综合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盈利能力,重视产业成长和风险控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提高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迅速增强基础性资源建设,推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保证战略性产业保持更强的发展后劲[13-14]。

表6 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来源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8 年截面数据的角度,衡量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7 个细分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并对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存在显著差距,其中综合竞争力较高的是那些具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综合竞争力差距较小;持续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持续盈利能力是最主要的表现方面,而资产配置效率、技术创新水平是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隐性指标。

(二)政策建议

1.加强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统筹与协调。要科学分析各产业发展难点、重点,谋划新兴产业合理布局,促进打造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化、差异化发展。统筹并完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针对这三大产业的发展特点,统筹建立一个旨在对这三大产业献计献策的专项联合服务部门,以期提高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建立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联合协调规划部门。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升在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和智能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创造和创新能力。运用社会主义社会举国办大事的特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装备。同时,也要注重高端制造业的利润率,维护企业效益水平,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重点加大对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产业、核能产业以及风、水、太阳能等自然能源产业的研发力度。根据我国能源发展现实情况、能源发展自然规律以及新能源技术创新趋势,保证新能源的安全开发和利用,同时也突出对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各级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强节能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优化环保服务,合理利用新兴技术防治污染,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持。

2.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引导与支持。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都遇到了资金不足、市场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地方政府应紧密围绕自身地区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成立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特点,适当引入VC、PE 机构,大力创新资本市场发展、深化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在间接融资方面,应进一步健全政府融资性担保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行业企业信贷融资的外部增信,会同银行积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和担保方式,解决好该类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同时,由于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投入回报不确定性因素较高,对于企业创新形成了较大阻碍,保险行业应围绕重大设备研发、重大科研成果及技术手段创新等推出研发责任保险,形成金融支持合力。

3.提升产品研发的资本投入和自身研发综合实力。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实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根据各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选择研发投入模式,使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投入,利用市场化的模式,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综合研发实力,推进“中国智造”的发展。着力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企业产品研发部门和科研院校技术研发中心的自身研发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两者之间的精诚合作,增加两者的共同研发项目数量,使产品与技术研发更加注重实际,资金得到有效使用,成果转化率增加。同时,针对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能力薄弱的现象,应围绕产业收入规模、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全面提升的目标,加大财政性资金扶持,从研发费用补贴、研发风险损失分担、科技专项资金奖励等方面进行支持,进而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激发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质量与效益双提升。

4.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政策引导,着重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孵化园、高校创业基地,使优质的创新要素、优质的企业有效集中,促进集群内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欣欣向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有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国家扩大开放政策红利,由政府牵头,吸引一大批国外科技企业以及世界一流科研院校机构进驻,加强国内与国外科研机构对话,共同对引进的新兴项目进行研发管理,合作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5.推动成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成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促进关系,制定出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优化发展战略,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由传统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成套服务提供商转变。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科技赋能为抓手,为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内外部资源提供技术动力,进而催生出大量融合性新业务、创新性商业模式、混业经营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