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市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
合肥市包河区作为安徽省第一城区,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合肥市郊区,辖9 街、2 镇、2 个街道级大社区和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包河经开区,区域面积340 平方公里。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 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41 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包河区同样高质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以“平台汇集大数据、综合执法大联动、网格治理大整合”为路径,运用智慧城市大数据技术开发社会治理信息化网络平台,统合调度相关职能部门资源,统筹社会力量参与,以党建为引领下沉治理重心,实行协同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依法处置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贴近群众诉求,让群众更多地共享获得感,从而打造具有合肥特色、包河特点、时代特征的“大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
针对当前数字化管理平台普遍存在的由于部门、街区分割造成的信息共享碎片化、平台部署分散化、支撑应用重复化、数据标准随意化的现状,包河区系统整合业务流、工作流、信息流,以区级平台为中心,街镇平台为枢纽,居村工作站、网格员手持PDA、微信小程序等为基点,融合GIS、图像监控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研判系统,以“打造基于5G 物联的城市最强大脑”的定位,打造大共治智慧平台,实现五大功能。
数据集成。按照直接合并、双号并存、互联互通等方式,整合“12345”“12319”以及环保、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各类热线平台,实现“一口受理、分类处置”。通过共享、采集等方式,汇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信息资源,打破信息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库,实现各级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
实时监测。汇聚整合并动态更新全区范围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并与大共治管理事项进行关联,实时监测全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运行状态。设置各类数据监测指标体系,对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通过综合评价系统、监督指挥系统、网格员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职情况、工作成效。
闭环处置。制定大共治平台案件办理工作规范,建立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案件发现、受理、派遣、处置、核查、结案、考核和评价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实时感知每个环节处置情况并设置预警系统。针对主动发现和被动受理两种不同来源的问题,实行分级分类办理或者联动处置。2020年,大共治平台共受理案件49.98 万件,结案49.94 万件,办结率达
99.9%。
指挥协同。依托大共治数据信息库和相关系统,对重点事项以及突发性事件进行智能化研判分析,形成相应的应急预案,对预案的响应条件、响应流程、所需应急人员、所需应急物资进行匹配,并将指令迅速下达到相关责任部门和处置人员,为调查取证、现场处置、实时反馈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统一指挥调度,并全程监控事件的处理过程。
多元应用。分析研判事件的发生特点、趋势以及变化规律,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支撑。设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运行情况、问题来源、发生区域、所属部门等多维度对数据进行研判分析,运用大数据进行定量考核。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包河区按照中央及省、市关于城市执法体制改革的部署,聚焦基层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力量薄弱、职能交叉、权责分离、效率不高等问题,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依托大共治智慧平台功能,创新执法模式,实现以条为主的单一执法向以块为主的综合执法转变。
下移执法重心,推动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在街镇、大社区建立“4+X”综合执法队伍,其中“4”是指城管、市场监管、派出所、交警四个职能部门,“X”是指安监、环保、卫生、人社、住建、农林水等其他部门。同时将区城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派驻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以及人财物下放到街镇、大社区,实行“区属、街管、街用”。对于公安、交警等职能部门派驻人员,赋予街镇、大社区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
全面梳理区级行政执法事项,厘清区、街执法管理边界,明确区直执法部门和街镇、大社区各自应承担的行政执法任务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和调整。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执法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指导和配合街镇、大社区开展相关执法工作,承担区级重大执法任务、大型活动的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处理以及跨区域执法工作,牵头解决执法重大问题。街镇、大社区作为管理责任主体,全面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区域内日常执法工作。派出所、交警等部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各自执法管理资源,协同街镇、大社区处置各类综合管理问题事项。
推行分级联动执法,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灵活运用不同执法方式。依托大共治平台,实现街道、大社区与辖区公安部门双向派单。网格员利用手持终端直接上报日常巡查发现的案件至街镇分中心大共治平台,对于情节较轻或危害后果能够及时消除的案件,流转至网格长,由网格长统筹网格力量自治处置;对于情节较重、涉及职能交叉的案件,流转至街镇、大社区综合执法中心,召集综合执法队伍成员开展联合执法;对于需要区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解决的疑难问题,由街镇、大社区综合执法中心统筹负责,申请启动大共治“主协办”模式,实行区、街联动处置。同时,公安部门将公安非警务案件流转至街镇分中心大共治平台,街镇分中心根据案件性质进行相应派遣。
包河区“大共治”模式以网格化治理为基础,通过统一网格划分,制定网格管理服务事项清单,整合资源,形成了多网合一、全域覆盖、多元参与、运行高效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推动了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全域覆盖、科学规范、管理有序、全民参与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全区共划分为434 个基础网格,同时整合全区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的网格,逐步实现“多网融合、一网多用”。每个网格按照“1+2+N”的标准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网格治理队伍,其中“1”是指每个网格配备1 名网格长,“2”是指每个网格不少于2 名专兼职网格员,“N”是指网格自治力量,包括网格内各类协辅人员、市场化服务人员、居民区党小组长、楼栋长、村民组长、路长、物业人员、志愿者骨干等。首批将涉及安全隐患、明显影响城市环境、群众关注的焦点等11 大类118小类的问题纳入大共治管理服务事项清单,明确每类问题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主体、处置流程、处理时限、结案标准。依托大共治平台网格管理系统,每个网格根据实际,制订不同的任务清单,实行“一网一单”。建立巡办分离工作机制,网格员负责对照网格任务清单开展日常巡查,采集基础信息,发现上报问题;网格长由所在居村“两委”干部分别担任,负责网格治理的组织实施,整合力量加强前端自治,统筹解决疑难问题。2020年,由网格长统筹网格力量进行前端自治处置案件达31.75 万件。
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基层治理的新格局,开发建设“共治包河”微信小程序,设置“议事、报事、办事、我的社区以及我的”五个子模块,通过互联网收集民情民意,在线治理社区事务,拓展为民服务渠道和方式。居民发现小区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小程序自主上报,依托大共治平台,报事问题通过平台进行流转,并且居民可查看问题的分流处置全流程,问题处置完成后还可以评论,全程督促问题的高效解决,切实提高了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获得感、满意度。加强平台为民服务功能,开发重点人群服务走访系统,首批将90 岁以上高龄老人、残疾儿童以及城乡特困人员等9 类重点人群的线下走访服务与线上流转派单结合,网格员日常走访发现群众需要服务的事项通过移动终端生成案件,上报至大共治平台流转处置,使平台信息服务和网格员贴心服务有机统一。
通过大共治智慧平台,对群众诉求的案件类型、重点区域、责任主体等,特别是群众重复投诉案件以及不满意案件进行分析归类,实时掌握社区群众投诉事项的发生特点、趋势以及变化规律,助力居村对社区事务进行预判性、前瞻性、精准性的管理,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促使社区治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让社区治理更加智慧化。